浅谈饰演曲剧《卖苗郎》柳迎春的体会

浅谈饰演曲剧《卖苗郎》柳迎春的体会

苏咏梅郑州市曲剧团河南郑州450003中图分类号:J614.93文献标识码:A

《卖苗郎》又名《背公公》、《孝妇泪》,在北方的戏曲剧种中甚是流行,尤其是豫剧与评剧最为出色。2010年,我团根据同名豫剧移植改编为曲剧《卖苗郎》,我在剧中饰演柳迎春。这是首度用曲剧的风格演绎《卖苗郎》。如今,这出戏已成为我每到一个演出场地必演的剧目,每次演出我都有新的体会,自己的情绪也久久不能平静,更对柳迎春这一形象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

《卖苗郎》以描写古代妇女柳迎春一家的悲欢离合的苦难遭遇为主题,通过卖子、受责、背公公等富于感染力的情节动作和饱含生活气息时代色彩的强烈感情唱段,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柳迎春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好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豫剧领域内,《卖苗郎》被誉为“崔派四大悲剧”之一。这是一以社会底层妇女悲苦命为主线的苦戏,从不同哭诉的场面展示柳迎春的美好品性。质朴、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则为河南曲剧固有的风格,其唱腔为曲牌体,表现悲伤哀愁的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诸多曲牌体并借重古筝、琵琶的特色表现力,将传统曲牌加以拓展变化,可以把悲剧气氛渲染得如更加重采浓墨,再配合打击乐“软”“硬”场的结合,使该剧更富感染力。剧本的立意与曲剧的风格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为移植成功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即便如此,我在排演前夕仍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首先,豫剧崔派名家张宝英老师已将这出戏演绎得深入人心,很多唱段不胫而走,广为传唱。其次,我师从曲剧王派艺术创始人王秀玲老师,承袭的是王派声腔艺术清新、婉转、细腻、雅致的风格。自从艺以来,我以闺门旦、花旦为主,虽也兼演青衣,但还没有塑造过如柳迎春这类命运凄苦的妇女形象。如何演好这部戏,塑造好这一角色,把握人物是关键。为了尽快使自己找到人物内心的支点,我认真的阅读剧本,分析人物。我认为柳迎春卖掉苗郎后承受着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公爹的压力。她为了“尽孝”而做出了“不孝”,为了“父母亲情”而舍去了“母子亲情”,公爹誓死要找回孩子。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再苦也不能卖孩子,自己为了尽孝却落了个心狠的骂名,在众人的面前永远留下了心灵的缺陷。三是来自伦理的压力,中华民族历来以尊老爱幼而著称,柳迎春为了尊老而把爱幼割舍了,把二者对立起来,以一种爱取代了另一种爱,违背了伦理道德上的基本要求。四是来自良心上的压力。柳迎春卖掉孩子,她失去的是骨肉亲情,她得到的是每天都处在良心的责备之中,处在撕心裂肺的“失子”之痛中,这比生活中的苦难更沉重更痛心。把握好人物内心情感的尺度,不故作渲染,力争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是我在表演《;卖苗郎》中所追求的。以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柳迎春是一位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勤劳善良温柔朴实、晓大义、明大理、遇事能够忍辱负重是她的基本点。在整出戏里,我几乎没有采取大幅度的动作可,一切内心活动,大都只能只能凭借举手投足、眉目传情、声腔口语来表现。我想这种含蓄的表演要比加入大量的形体动作更显得有深度和内涵。

我觉得演员的第一次出场亮相很重要,能不能吸引观众,留下印象很关键,演员要想一上场就抓住观众,就要在出场前琢磨好角色心里在想什么?怎样去表现人物的心里活动。演员要在场下酝酿好情绪,进入角色。我在柳迎春的出场亮相中,紧紧把握住人物的心理特征。为了剧情的需要,同是也为了增强感染力,曲剧《卖苗郎》在豫剧演出本基础上增加了男声独唱。随着大幕的徐徐开启,在音乐和击乐的烘托下,男声独唱“灾荒年太康县,大旱三年涝三年,路上人稀车马断,破壁残苑不冒烟······”。柳迎春身着青衫素衣,手拉这苗郎从缓缓走出,步步沉重,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凄然与无奈,引人同情,催人怜悯,营造了悲剧氛围。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精诚于中,故其文语感人也”。我们演戏就是要演人物,用“心”去“悟”,用“悟”去“思”,和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角色的神态和语言。“摔碗”是这个戏的重头戏,剧作者和创作者给予了演员广阔的演与唱的空间。我在演唱“一碗泪换来了一碗饭”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欲落未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在竭力克制自己失去爱子的悲痛,当唱到“先敬婆,后敬爹”时看见儿子苗郎的衣裳,于是悲从中来,再也控制不住,以强力度的喷口唱法,唱出“苗郎不见”;四个字,在音乐烘托下,泪水如决堤般涌出,给人以侬烈的感染。在唱完结束句:去了愁眉强装笑脸,咽肚里边。片刻停顿后,要把泪水收回去,以此表现人物强制抑制,惟恐公爹生疑的内心活动;当公爹再三追问苗郎时,柳迎春回答公爹的三次问话,将其悲痛的情感层层递进和坦露。我第一次是以惊慌惊恐的语气,断断续续地回答:“我把她······他······卖了”,第二次是以低沉、愧疚、凝重的语气,恳切地说“我----把-----他-----卖------了”。第三次我是以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像冲开的闸门一样感天动地地说:“我把苗郎----卖了”。这短短的三句问话,有层次有节奏、有分寸、有力度,可谓字字血、声声泪,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波澜和心灵的震撼。当公爹得知孙孙被卖,怒不可遏,责打她时,柳迎春忍疼含泪向公爹倾诉情由的一段唱腔:“老公爹你消消气,忍哪忍哪忍哪。”我在演唱时音调低缓以示对公爹的劝慰,在唱到“打死我别入恁周家坟”的“恁”字时,乐队全部戛然而止,只听见演员如泣如诉的单独咏唱,我用断断续续的语调演唱“周家”二字,让人感到柳迎春的柔肠寸断。然后我再运用抽泣、哽咽声加以润色,同时也蓄气于丹田,最后在再演唱“坟”时运用了大托腔,如山洪暴发般倾泄出来。我在演唱“老公爹你消消气”这一大段时的总体原则是“怨而不怒”,避免声嘶力竭,要用声音把观众带进柳迎春那种生死两难处境之中。

如果是“摔碗”是重场戏,那么“背公公”则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在这场戏中,柳迎传在背公公逃跑路上的圆场、蹉步、水袖等动作中,我努力达到动态美与造型美的结合,从公媳二人步伐踉跄、颤阐抖抖一步一挪,表现了主人公贤德、孝顺、坚强的性格和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艰难挣扎的情景,并通过眼神,语气把对公公的关切之情表现出来。当公公累得走不动时,柳迎春道白“公爹你怎么不走了”“公爹你怎么又不走了?”。在处理这两句道白的语气时,不能有丝毫的埋怨,而是从中显露出对公爹的关切。当公爹栽倒沙滩上时,柳迎春还做出了最后的努力,用力反复的搀扶公爹。最后“背公公”的动作使柳迎春的美德得到了升华,这场戏常常获得观众的掌声。

最后一场戏“大团圆”是全剧中柳迎春、周文选仅有的一个相见场次。此时的柳迎春与苗郎相认后,苦尽甘来。但当周文选出现在她面前时,禁不住回首自己的艰辛。我们在移植时,特别对这场戏做了一定的修改与丰富,让剧情的来龙去脉更为合理与明确。我在演唱时,先以激愤的情感指责周文选,然后心情稍感平静用低回哀怨的语调,含着悲泪尽诉了一腔苦情。尤其是当我唱到“你走后太康连年遭灾难,旱三年涝三年没有收田,树皮草根都吃尽,饿殍遍地甚悲惨·····”时,采取吟板把观众带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我冻死不要你一条线,饿死不到你官府前”两句词进一步升华了柳迎春坚强的品性。待柳迎春明白事情原委后,有一句道白“公爹,不必难为于他,咱们还是步履而行吧。”虽然是简单的一句道白,却为柳迎春注入了宽容、体贴的内涵。

曲剧《卖苗郎》是我艺术历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通过演绎曲剧《卖苗郎》,塑造柳迎春,我在艺术上受益颇多,尤其是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上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我会以此作为新的起点,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不懈的追求探索着,尽其所能为大家呈现更多艺术的美感。

标签:;  ;  ;  

浅谈饰演曲剧《卖苗郎》柳迎春的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