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醚砚的共混改性

聚醚砚的共混改性

论文题目: 聚醚砚的共混改性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作者: 江东

导师: 姜振华

关键词: 聚醚砜,聚碳酸酯,增容剂,相容性

文献来源: 吉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亲电取代反应,合成了低分子量的双酚S 型聚芳酯,双酚-A-双酚-S 的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聚醚砜与聚碳酸酯的多嵌段的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聚醚砜与聚碳酸酯的多嵌段的嵌段共聚物型聚芳酯为界面增容剂,增容PES/PC 共混体系。利用万能拉力机、DSC、DMA、SEM 和SAXS 对它们的力学性能、热行为、相形态以及界面层厚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增容剂的加入使共混体系形成了双连续相的互锁结构,提高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改善了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表明增容剂对于PES 和PC 体系有明显的增容作用,在聚醚砜强度降低不大的情况下, 提高了聚醚砜的韧性。我们又对PES/NA-PAEK 共混体系及增容共混体系进行了研究,1,4-萘环的聚芳醚酮的加入可显著提高聚醚砜的断裂伸长率,同时还提高了聚醚砜的模量,保持了聚醚砜的高强度,且也提高了共混体系的耐热性。增容共混以后,聚醚砜的韧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1.2.1 原理

1.2.2 改善共混体系间相容性的方法

1.2.3 增容剂的选择

1.2.4 聚合物共混体系增容作用理论

1.2.5 共混物的界面状态和增容作用的表征

1.3 聚醚砜与聚碳酸酯树脂

1.3.1 高性能树脂简介

1.3.2 PES 与PC 的结构和性能特征

1.3.3 PES 和PC 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工作目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引言

2.2 原料与试剂

2.3 样品表征方法及仪器设备

2.3.1 分子量测定

2.3.2 分子结构分析

2.3.3 热性质分析

2.3.4 形态观察

2.3.5 机械性能的测试

2.3.6 SAXS 测试

2.4 合成与结构表征

2.4.1 双酚S 型聚芳酯的制备及表征

2.4.2 双酚-A-双酚-S 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的合成及表征

2.4.3 多嵌段的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2.4.4 多嵌段的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2.4.5 1,4-萘环聚芳醚酮的合成及表征

2.4.6 双酚-S-萘环聚芳醚酮的合成

2.5 共混体系及测试样品的制备

2.5.1 PES/PC/双酚-S-聚芳酯的共混物制备

2.5.2 PES/PC/双酚-S-双酚-A-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的共混物制备

2.5.3 PES/PC/PES-PC 多嵌段的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的共混物制备

2.5.4 PES/PC/PES-PC 多嵌段的嵌段共聚物型聚芳酯的共混物制备

2.5.5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制备

2.5.6 PES/NA-PAEK/双酚-S-型含萘环的聚芳醚酮共混体系的制备

2.5.7 拉伸性能测试样条的制备

2.5.8 扫描电镜的样品制备

2.5.9 双层复合板样品的制备

第三章 聚醚砜与聚碳酸酯增容共混物的研究

3.1 引言

3.2 共混物的拉伸性能

3.2.1 PES/PC/双酚-S-聚芳酯共混体系的拉伸性能

3.2.2 PES/PC/双酚-S-双酚-A-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的共混体系的拉伸性能

3.2.3 PES/PC/PES-PC 多嵌段的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共混体系的拉伸性能

3.2.4 PES/PC/PES-PC 的多嵌段的嵌段共聚物型聚芳酯共混体系拉伸性能

3.3 共混物的界面层厚度及界面张力

3.3.1 PES/PC/双酚-S-聚芳酯共混体系的界面层厚度及界面张力

3.3.2 PES/PC/双酚-S-双酚-A-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的界面层厚度及界面

3.3.3 PES/PC/PES-PC 多嵌段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共体系界面层厚度及界面张力

3.3.4 PES/PC/PES-P 多嵌段嵌段共聚物型聚芳酯共混体系界面层厚度及界面张力

3.4 增容剂的浓度与界面张力的关系

3.5 共混体系的热性能

3.5.1 PES/PC/双酚-S-聚芳酯共混体系的热性能

3.5.2 PES/PC/双酚-S-双酚-A-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的热性能

3.5.3 PES/PC/PES-PC 多嵌段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共体系的热性能

3.5.4 PES/PC/PES-PC 多嵌段嵌段共聚物型聚芳酯共体系的热性能

3.6 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3.6.1 PES/PC/双酚-S-聚芳酯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

3.6.2 PES/PC/双酚-S-双酚-A-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的流变性能

3.6.3 PES/PC/PES-PC 的多嵌段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共混体系流变性能

3.6.4 PES

3.7 共混体系的密度

3.7.1 PES/PC/双酚-S-聚芳酯共混体系的密度

3.7.2 PES/PC/双酚-S-双酚-A-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的密度

3.7.3 PES/PC/PES-PC 多嵌段无规共聚物型聚芳酯共混体系的密度

3.8 共混体系的形态

3.8.1 PES/PC/增容剂共混体系的形态

3.9 结论

第四章 聚醚砜与1,4-萘环的聚芳醚酮共混物的研究

4.1 引言

4.2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拉伸性能

4.2.1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拉伸性能

4.2.2 PES/NA-PAEK/双酚-S-型含萘环聚芳醚酮共混体系拉伸性能

4.3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热性能

4.3.1.P ES/NA-PAEK 共混体系的热性能

4.3.2 PES/NA-PAEK/双酚-S-型含萘环聚芳醚酮共混体系热性能

4.4 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

4.4.1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

4.4.2 PES/NA-PAEK/双酚-S-型含萘环聚芳醚酮共混体系流变性能

4.5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密度

4.5.1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密度

4.6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耐热性

4.6.1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耐热性

4.6.2 PES/NA-PAEK/双酚-S-型含萘环的聚芳醚酮共混体系耐热性

4.7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形态

4.7.1 PES/NA-PAEK 共混体系的形态

4.7.2 PES/NA-PAEK/双酚-S-型含萘环的聚芳醚酮共混体系的形态

4.8 双层复合板实验

4.8.1 PES/NA-PAEK/双酚-S-1,4-萘环的聚芳醚酮的复合板实验

4.9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发布时间: 2005-08-26

参考文献

  • [1].尼龙1010/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共混体系的研究[D]. 张淑玲.吉林大学2005
  • [2].功能性低聚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聚丙烯/尼龙6共混体系中的应用[D]. 梁淑君.北京化工大学2006
  • [3].尼龙11增塑及共混体系的超韧化和超韧机理的研究[D]. 李齐方.北京化工大学1996
  • [4].剪切流场下高聚物官能团反应体系的动力学研究[D]. 谢凡.上海交通大学2006
  • [5].部分相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流变学研究[D]. 李润明.上海交通大学2007
  • [6].LCST型高分子共混体系相分离行为与粘弹弛豫的研究[D]. 左敏.浙江大学2007
  • [7].PVC/ABS共混体系相容性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硕.吉林大学2007
  • [8].聚酰胺6和聚碳酸酯及其与K树脂共混体系拉伸力学行为的研究[D]. 敬波.湘潭大学2007
  • [9].聚丙烯/聚丁烯-1双结晶性高分子共混体系研究[D]. 纪又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 [10].预辐照聚丙烯与间同1,2-聚丁二烯共混体系的研究[D]. 张成武.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醚酮和聚醚砜的改性研究[D]. 廖功雄.大连理工大学2002
  • [2].聚芳醚酮结晶及老化行为的研究[D]. 呼微.吉林大学2004
  • [3].含萘环聚芳醚酮及聚芳醚砜类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性质研究[D]. 牛亚明.吉林大学2005
  • [4].尼龙1010/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共混体系的研究[D]. 张淑玲.吉林大学2005
  • [5].超支化聚芳醚酮的分子设计、合成、表征及功能化研究[D]. 牟建新.吉林大学2005
  • [6].磺化聚芳醚酮聚合物系列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张海博.吉林大学2005
  • [7].杂萘联苯型聚醚(砜)酮的复合及共混改性研究[D]. 曲敏杰.大连理工大学2006
  • [8].聚醚砜/聚醚醚砜共聚物的序列分布与性能相互关系研究[D]. 周晓明.吉林大学2006
  • [9].含金属酞菁聚芳醚酮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云鹤.吉林大学2007
  • [10].含萘环聚芳醚酮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热性能研究[D]. 刘思洁.吉林大学2007

标签:;  ;  ;  ;  

聚醚砚的共混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