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作药物缓释材料的PMLA和PEMLA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可用作药物缓释材料的PMLA和PEMLA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聚乳酸是一种公认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医药材料,但是它的亲水性差和降解难于控制,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克服聚乳酸亲水性差,降解可控性差的缺陷,本研究以D,L-丙交酯、乙二醇、马来酸酐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改性制备了亲水性强、分子链柔性强、降解可控的共聚物PMLA和PEMLA。采用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差示扫描量热计和常规化学分析方法等手段对PMLA和PEMLA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并详细考察了其亲/疏水性、体外生物可降解性。为了进一步改进聚合物的性质,还制备了交联物LPEMLA和LPEMA-LA,并对LPEMLA和LPEMA-LA的合成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制备条件的初步筛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D,L-丙交酯、马来酸酐为原料,采用Sn(Oct)2和对甲苯磺酸两种引发剂共同引发聚合反应,制备出在主链上有高双键含量的共聚物PMLA,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设计实验,重点考察了Sn(Oct)2、对甲苯磺酸的用量及时间对PMLA双键含量的影响,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①FTIR、13C NMR、1H NMR和化学滴定的分析结果表明,马来酸酐和丙交酯成功进行了开环共聚;DSC分析显示PMLA的玻璃化转变峰值温度(Tg)为50.9℃,相对于PDLLA而言,Tg有所降低。②通过1H NMR和化学滴定的结果可知,在马来酸酐和丙交酯质量比为1:10的PMLA中双键含量为3.5%。③由正交实验的统计结果可知,制备PMLA的优化条件是:对甲苯磺酸的质量含量为丙交酯的5%,Sn(Oct)2的摩尔含量为丙交酯的1/7000,反应时间为60h。2、马来酸酐与乙二醇预聚体(PEMA)的制备: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物的亲水性,提高马来酸酐的转化率,引入了活性小分子二醇。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PEMA。重点考察了反应单体的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PEMA聚合反应的影响,并对产物PEMA的结构进行了红外、核磁共振表征。①FTIR、1H NMR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溶液聚合成功合成了PEMA。②当马来酸酐和乙二醇物质量比为1:2时,马来酸酐的利用率最高;采用真空条件聚合,马来酸酐利用率达到86%;反应适于在120℃下进行。3、以辛酸亚锡为引发剂,利用PEMA和丙交酯的熔融共聚反应,制备高分子三元共聚物PEMLA。主要考察了PEMA的组成、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对PEMLA聚合反应的影响,以重均分子量(Mw)、分子量分布(PD)作为评价指标对产物PEMLA的合成条件进行考察。①FTIR、1HNMR的分析结果表明,辛酸亚锡催化PEMA和丙交酯共聚合成功制备出PEMLA;DSC分析显示PEMLA的Tg为41.3℃,表明分子链的柔性进一步增强。②本研究得到PEMLA制备的优化条件是:PEMA与丙交酯的质量比为1:5、反应温度145~150℃、聚合时间小于24 h、L/I选择3000以内。4、考察了PEMLA的物理性能,包括材料的亲/疏水性能和降解性能。其中,亲/疏水性的评价指标是静态水接触角(滴液法接触角)和吸水率,降解性能的评价采用体外实时降解试验。结果表明:①亲水性的PEMA加量提高,PEMLA的亲水性提高,降解速率加快;综合考虑材料的亲水性和常温下的物理状态,确定PEMA加量为20%的PEMLA性能最优。②和PDLLA的降解相比,PEMLA的降解速率加快,快速降解出现在降解的2~5周,比PDLLA的快速降解提前一周,在药物缓释的应用中有一定的优势。5、LPEMLA和LPEMA的制备和表征: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交联剂,PEMA与PEMLA为交联底物,经自由基反应合成LPEMLA和LPEMA,考察了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交联反应的影响,并对交联物性能进行表征。LPEMA和丙交酯经过熔融共聚反应制备了LPEMA-LA①1H NMR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自由基聚合法成功合成出LPEMLA和LPEMA。②LPEMA和LPEMLA制备的优化条件是:BPO质量含量为6%( LPEM LA- 3%)、MMA质量含量为10%、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8h。③吸水率和接触角测定结果表明LPEMLA比其前体共聚物PEMLA的亲水性低;LPEMA-LA和PEMLA的亲水性接近。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2 丙交酯与马来酸酐共聚物(PMLA)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马来酸酐用量对 PMLA 的影响
  • 2.3.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2.3.3 核磁共振表征
  • 2.3.4 DSC 热性能分析
  • 2.3.5 化学滴定分析
  • 2.3.6 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 2.4 讨论
  • 2.4.1 PMLA 共聚合反应的条件
  • 2.4.2 PMLA 的结构
  • 2.4.3 PMLA 的性能
  • 2.5 主要结论
  • 3 PEMLA 的合成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PEMA 的制备
  • 3.3.2 PEMLA 的制备
  • 3.3.3 PEMA 和PEMLA 的表征
  • 3.4 讨论
  • 3.4.1 反应条件的影响
  • 3.4.2 PEMLA 的结构确定
  • 3.4.3 PEMLA 的性能分析
  • 3.5 结论
  • 4 PEMLA 和 PMLA 亲疏水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和设备
  • 4.2.2 接触角实验方法
  • 4.2.3 吸水率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PEMLA 的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生物降解实验模型的设计
  • 5.3 实验部分
  • 5.3.1 材料和设备
  • 5.3.2 降解实验方法
  • 5.3.3 降解过程中降解部位的确定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降解过程中失重率的变化
  • 5.4.2 降解过程中pH 值的变化
  • 5.4.3 重均分子量随降解时间的变化
  • 5.4.4 核磁共振氢谱法确定降解部位
  • 5.5 讨论
  • 5.5.1 PEMLA 水解的过程
  • 5.5.2 水解过程中分子链断裂部位
  • 5.6 本章小结
  • 6 LPEMLA 和 LPEMA 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6.2.1 材料和设备
  • 6.2.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
  • 6.3.1 LPEMLA、LPEMA 和LPEMA-LA 的制备
  • 6.4 讨论
  • 6.4.1 交联物的制备
  • 6.4.2 交联物的亲疏水性研究
  • 6.5 实验结论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可用作药物缓释材料的PMLA和PEMLA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