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在中国 ——接受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与历史重构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 ——接受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与历史重构

论文摘要

本文以接受理论有关文本分级阐释和期待视野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在归纳和总结前人接受研究的基础上,对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状况进行研究。依据在接受史发展过程中,以接受文本和历史视野在交互作用中产生的不同阶段发展趋势和特征为依据,进行有重点的分析。对于2000年以前的研究,以文本分析为主,辅以期待视野的衬托,对于接受文本发展脉络以关键词的形式进行分类整理。对于2000年以后期待视野的建构,分析当下的新情况:消费时代的文学读者从昆德拉身上攫取个性标签,昆德拉与中国当下流行的犬儒主义思潮也产生了微妙的对应关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现状综述
  • 2.1 景凯旋:集翻译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权威视角
  • 2.1.1 伴随着误读的热情接受
  • 2.1.2 昆德拉与我们之间的关键人物和关键词
  • 2.2 阶段性研究的突破
  • 2.3 学院派的系统研究
  • 2.4 昆德拉及其文本的影响史的初步尝试
  • 2.5 期待视野变迁中的米兰·昆德拉
  • 2.6 昆德拉研究的新走向:重在文化批判
  • 2.7 小结
  • 第3章 接受理论要点阐述
  • 3.1 姚斯的"期待视野"(Erwartungshorizont)理论
  • 3.1.1 期待视野及其重要性
  • 3.1.2 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
  • 3.1.3 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
  • 3.1.4 "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
  • 3.2 本文分析的阐释活动分为三级
  • 3.2.1 初级阅读——审美感觉的进展视野
  • 3.2.2 二级阅读——阐释理解的反思视野
  • 3.2.3 三级阅读——历史理解与审美判断
  • 3.3.4 小结
  • 第4章 接受史分期描述
  • 4.1 第一个阶段(1985年~1995年)
  • 4.2 第二个阶段(1996年~2000年)
  • 4.3 第三个阶段(2000年~今)
  • 第5章 多角度的艺术与意义阐释(1985~1995)
  • 5.1 艺术关键词阐释
  • 5.1.1 轻与重
  • 5.1.2 叙事视点
  • 5.1.3 文体形式
  • 5.1.4 幽默·反讽
  • 5.1.5 小说的真实
  • 5.1.6 小说史观
  • 5.2 主题词意义阐释
  • 5.2.1 存在
  • 5.2.2 媚俗(kitsch)
  • 5.2.3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 5.2.4 历史
  • 5.2.5 情欲(性爱)
  • 5.3 小结
  • 第6章 艺术关照与思想争鸣并存(1996~2000)
  • 6.1 持续关注热点:小说的艺术
  • 6.2 米兰·昆德拉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
  • 第7章 期待视野变迁的历史重构
  • 7.1 20世界末的期待视野重构
  • 7.1.1 关于"伤痕"的另类叙述
  • 7.1.2 美学热和存在主义热潮
  • 7.1.3 学术与思想,孰轻孰重
  • 7.2 新世纪期待视野的新变化
  • 7.2.1 被消费的昆德拉
  • 7.2.2 昆德拉与犬儒主义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文本目录(1985~2007)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说的艺术》:昆德拉的阅读经验[J]. 中国图书评论 2020(06)
    • [2].昆德拉作品汉译中作者、出版者与译者的合力[J]. 中国翻译 2018(02)
    • [3].昆德拉在中国的译介历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05)
    • [4].赵玫文化随笔 重读昆德拉[J]. 世界文化 2016(12)
    • [5].从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解读现代人类的生存困惑[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10)
    • [6].好吧,今天就讲昆德拉[J]. 博览群书 2015(09)
    • [7].本期主题 青春迷茫[J]. 作文与考试 2020(25)
    • [8].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昆德拉对生命的叩问[J]. 文教资料 2016(33)
    • [9].现代文学终结论——兼谈昆德拉的洞见与限度[J]. 花城 2018(03)
    • [10].重读,米兰·昆德拉[J]. 山花 2017(02)
    • [11].慢是幸福的标志[J]. 人生十六七 2016(Z2)
    • [12].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思想解读[J]. 明日风尚 2017(03)
    • [13].米兰·昆德拉与我们[J]. 雪莲 2017(04)
    • [14].浅析存在方式中的“轻”[J]. 青年文学家 2017(24)
    • [15].约翰·昆德拉 王朝教父[J]. 当代体育(扣篮) 2017(16)
    • [16].色情与共产主义:昆德拉式的媚俗主题(外一篇)[J]. 青春 2012(04)
    • [17].昆德拉:存在的美丽与虚无[J]. 延安文学 2012(06)
    • [18].政治和性:昆德拉的文学——以《帷幕》和《无知》为例[J]. 作家 2009(09)
    • [19].韩少功的翻译和我们的昆德拉[J]. 东方翻译 2009(02)
    • [20].被改写的昆德拉——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五[J]. 东方翻译 2011(02)
    • [21].论昆德拉小说中的“身份与他者”[J]. 社会科学家 2019(07)
    • [22].试论昆德拉独特的创作之路[J]. 外语学刊 2018(03)
    • [23].昆德拉《庆祝无意义》中的哲学思想探微[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6(02)
    • [24].疏离隔膜的生存困境——论昆德拉的《无知》[J]. 许昌学院学报 2014(06)
    • [25].昆德拉的“主编式全知视角”[J]. 天涯 2020(03)
    • [26].个体存在与昆德拉小说[J]. 社科纵横 2013(11)
    • [27].赵玫文化随笔——昆德拉的乡愁[J]. 世界文化 2014(09)
    • [28].论昆德拉小说中的存在之谜[J]. 文学教育(上) 2013(07)
    • [29].流亡者逐梦——简论昆德拉《身份》的叙事技巧[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 [30].昆德拉小说《笑忘录》中的主因素探寻[J]. 群文天地 2011(20)

    标签:;  ;  ;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 ——接受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与历史重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