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教育视野中的蒙古族那达慕

文化传承与教育视野中的蒙古族那达慕

论文摘要

“那达慕”(nagadum),蒙古族牧民习惯称为“乃日”(nair),是基于传统游牧文化和原始信仰体系,以搏克、赛马、射箭等传统“三项竞技”为核心内容,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建筑、饮食、歌舞、诗词、经济等文化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展示、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自古以来举办那达慕的地方会吸引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外的民众,观众和参与的人员达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那达慕伴随蒙古人近800年,已经成为蒙古族整体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现民族精神与性格的重要载体,而且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那达慕因为其民族性、群众性、竞技性和文化性特质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军事训练、文化传承与社会凝聚的功能,而且对蒙古人成长为真正的“蒙古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模塑与教育作用。事实上,在学校教育产生之前,那达慕就早已自然地行使了“学校”或“课堂”的使命,行使着传承民族文化和塑造蒙古人的社会化功能,至今草原上的传统那达慕依然发挥着生动的教育功能。然而随着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普及以及学校固有的主流模式和教育霸权地位,“教育即学校”的狭隘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而生活中的教育几乎被完全忽略,学校与社会因为学校的封闭化模式而走向隔离,因此,尽管那达慕对蒙古人的教育功能不可替代,然而迄今为止仍处于无意识状态而被忽略,再加上那达慕赖以生存和传承的整体文化空间不断受到冲击,社会教育或生活教育变得可有可无。那达慕在不少地区已经完全丢失,因而对该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蒙古人社会化的完整性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调查发现这些民族地区往往因为“文化贫困”,从而导致成人到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不强,文化自觉和责任更无从谈起,因为主流化的文化环境和脱离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学校教育何以塑造民族性格?一个民族缺失了一个普遍认同且具有标识意义的文化载体何以完整地传承本民族文化与精神?面对民族学生缺少“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的现状,面临文化多样性出现的危机,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有责任反思和研究!那达慕尽管只是社会教育资源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它的教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遗憾的是它的研究始终没有突破体育、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研究视角,而未能进入教育学的学术视角,因而那达慕的教育功能并没有被完整的理解和有效的开发。笔者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视角审视那达慕,尽管遇到了“跨学科”和“视角定势”的双重压力,然而在那达慕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象征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杜威的“学校即生活”的教育理论为支撑,用结构分析和文化解释的方法,深入分析和阐释了那达慕的文化传承意义和教育功能。尤其在我国多元文化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及在“教育的文化性格”、“课程的地方性”、“认知方式的多样性”、“智能的多元性”等教育呼声下,那达慕更显示出了它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包括对民族成员的文化教育功能、对和谐社区的建构功能以及对蒙古人完整素质结构的塑造功能,更为重要的是那达慕为今天的民族学校教育由封闭走向社会生活、由主流文化模式走向主体文化模式提供了新的启示,对传统的“课堂”观念提出了挑战,它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即学校”的霸权式观念无疑也是一种有力的解构。本论文基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视角,紧紧围绕那达慕为什么有教育功能、有什么教育功能和如何实现教育功能的这一条主线,分七章展开论述。第一、第二、第三章阐述了那达慕为什么具有教育功能,其中第一章梳理了那达慕产生的久远历史及其各阶段的特点,说明对蒙古族生成与发展的深远意义;第二章根据对锡林郭勒那达慕文化的田野调查,描述了那达慕生存的整体文化空间以及社会各界对学生经常性地参与那达慕的支持态度,并用有力的数据资料和质性资料论证了今天的那达慕更应成为学生社会化大课堂的可能性;第三章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透过那达慕的显性构型分析和把握了它的隐性结构及其功能,并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达成和谐与平衡的永恒追求,以及蒙古人赋予那达慕的文化传承理想和信念,是那达慕传承至今的生命力之所在。同时,依据象征主义理论解释了那达慕的核心要素,即“苏勒德”、“好汉三艺”(搏克、赛马、射箭)、“那达慕浩特”以及会场整体图式的象征意蕴以及整体民族标识意义。第四章阐述了那达慕具有什么教育功能,即那达慕对蒙古人社会群体及个体诸方面素质结构的发展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提出了那达慕对蒙古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对民族个体的文化认同、民族情感、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竞争意识与意志力、本土知识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与性格的培养更具有独特的建构意义。第五、六、七章阐述了那达慕如何实现教育功能,其中第五章阐述了实现那达慕教育功能的内在基础和现实条件,即那达慕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和互动基础;第六章从那达慕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那达慕的有效传承的立论出发,分析了那达慕传承现状及其问题,并提出了重构那达慕传承模式的构想;第七章从那达慕教育功能的实现还有赖于民族学校教育的广泛认同的立论出发,分析和反思目前民族学校课程知识及教育方式脱离本土和生活实际的弊端,提出民族教育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教育”,本土知识的获得需用实践建构的认知方式,从而对民族学校回归本土知识与文化,建构学校与社区之间经常性文化互动关系提出了笔者的建议。最后,本研究如果能让参加过那达慕的人真正意识到那达慕对自己、对蒙古民族产生着什么影响,或者让没有体验过那达慕的人能够喜欢体验和重新理解那达慕,那我的努力是值得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 对民族教育偏离主体文化本质的反思
  • (二) 成长经历的自我反思和文化自觉
  • (三) 田野调查中对那达慕的文化感知和教育理解
  • (四) 那达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 (一) 那达慕对构建和谐社区的实践价值
  • (二) 那达慕的文化特质对蒙古人的模塑意义
  • (三) 那达慕的教育学学术价值
  • 三、相关的研究现状与动态
  • (一) 有关那达慕产生历史的研究
  • (二) 有关那达慕内容、特点及变迁的研究
  • (三) 对那达慕内容的专项研究
  • (四) 有关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
  • (五) 有关蒙古哲学思想和整体文化背景的研究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二) 象征主义理论
  • (三)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四) 杜威的教育理论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田野调查法
  • (三) 影视人类学方法
  • 六、创新之处及主要概念解释
  • 第一章 那达慕溯源及其历史发展
  • 第一节 蒙古语境下“乃日”“那达慕”的词源考证及名称变迁
  • 一、“乃日”、“那达慕”的词源考证与比较
  • 二、“那达慕”名称的象征性来历
  • 第二节 那达慕文化产生的整体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根基
  • 一、那达慕文化生成的游牧文化背景
  • 二、那达慕文化生成的萨满教思想根基
  • 第三节 那达慕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 一、蒙古帝国的“忽力勒台”:以军体性质为主的阶段
  • 二、元代“诈马宴”:军体性质和娱乐性兼容阶段
  • 三、清代那达慕:娱乐性与宗教性兼容阶段
  • 四、解放前的那达慕:异化和衰败时期
  • 五、新中国的那达慕:回归和谐与繁荣
  • 第二章 田野考察:锡林郭勒为主的社会概况及那达慕文化
  • 第一节 锡林郭勒社会历史、地理条件及那达慕文化考察
  • 一、锡林郭勒盟的历史演变
  • 二、锡林郭勒风俗文化依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 三、锡林郭勒那达慕文化传承的田野考察
  • 第二节 锡林郭勒那达慕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家长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四、小结汇总分析结果
  • 五、主要座谈、访谈的人员及其看法精要
  • 第三节 东乌珠穆沁旗为主的那达慕现场考察
  • 一、东乌珠穆沁旗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及经济文化概况
  • 二、2006年东乌珠穆沁旗旗庆50周年那达慕的考察与简介
  • 三、东乌珠穆沁有关人员对那达慕大会的认识和看法
  • 四、一所小学校园“那达慕”现场考察
  • 五、克什克腾旗一个牧村家庭“那达慕”现场考察
  • 第三章 理论解读:那达慕文化的基本构型及其象征意蕴
  • 第一节 那达慕文化的构型: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阐释
  • 一、那达慕生命力之解读
  • 二、那达慕的基本构型及各要素的功能
  • (一) 显性构型
  • (二) 隐性结构
  • 第二节 那达慕核心文化要素的象征意蕴:象征主义理论阐释
  • 一、苏勒德: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
  • 二、“好汉三艺”:民族性格的象征符号
  • 三、那达慕“浩特”:心灵的家园与“古列延”隐喻
  • 四、会场整体图式:记忆深处“保木巴”的象征再现
  • 第四章 那达慕独特的教育功能
  • 第一节 那达慕蕴含的和谐精神及和谐教育功能
  • 一、那达慕蕴含的和谐精神
  • 二、深远的和谐教育功能
  • 第二节 那达慕完整的文化教育功能
  • 一、形成民族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认同
  • 二、奠定个体发展的文化根基
  • 第三节 那达慕对个体基本素质结构的建构意义
  • 一、对个体基本素质的全面影响
  • (一) 塑造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 (二) 本土知识和智慧的获得
  • (三) 现实的审美教育
  • (四) 体能和意志品质教育
  • (五) 竞争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 二、那达慕情境中个体素质结构的主体建构特点
  • 第五章 实现那达慕教育功能的固有基础和现实条件
  • 第一节 学校与那达慕寻求互动关系
  • 一、学校与那达慕的实践互动基础
  • 二、那达慕的课程化价值
  • 三、对人的评价上那达慕与学校具有互补意义
  • 第二节 那达慕与家庭教育固有的契合点
  • 一、那达慕是家庭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
  • 二、家庭教育与那达慕在内容上固有的契合点
  • 第三节 那达慕与社会教育的共生关系
  • 一、那达慕作为社区文化行使着社会化功能
  • 二、那达慕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教育资源
  • 第六章 那达慕的传承现状及传承模式的重构
  • 第一节 那达慕文化的传承现状及特点
  • 一、传承的区域差异较大
  • 二、那达慕的传统性出现较大变迁
  • 三、那达慕的类型呈现多元形式
  • 四、内容上体现综合与分化两种传承模式
  • 第二节 那达慕文化的传承机制
  • 一、政策法规导向和政府支持
  • 二、那达慕广泛的群众基础
  • 三、那达慕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的整合
  • 第三节 重构那达慕新的传承理念及模式
  • 一、今日那达慕:问题与可能性
  • 二、重构那达慕多元传承模式
  • (一) 政府与民间结合的模式
  • (二) 那达慕借助旅游经济的“搭车”模式
  • (三) 有形传承和无形传承的结合模式
  • 第七章 回归主体文化与本土生活:对民族教育的思考
  • 第一节 民族教育的主体文化本质和本土生活价值取向
  • 一、民族教育培养目标的文化责任与选择
  • 二、民族学校课程的主体文化品质定位
  • (一) 课程文化品质
  • (二) 主体文化价值定位与多元文化教育
  • 三、认知方式的文化理解
  • 第二节 知识的本土性认同
  • 一、对知识的文化性质的讨论
  • 二、一种新的教育责任:多元知识观的教育
  • (一) 学校的使命
  • (二) 教师的使命
  • (三) 学生的使命
  • 三、民族学校对本土知识的应然选择
  • 第三节 建构民族学校与社区间文化互动关系
  • 一、文化互动关系的内涵及意义
  • (一) 文化互动关系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 (二) 文化互动关系的意义
  • 二、依托社区文化生活建构文化互动关系
  • (一) 凸显校园文化的主体文化本质
  • (二) 建构“文化引进来”、“课堂带出去”的学校主体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蒙古族呼麦的社会文化传承[J]. 区域治理 2019(41)
    • [2].云南蒙古族的文化适应研究——基于一个理论视角的思考[J]. 大理大学学报 2020(01)
    • [3].漫谈蒙古族器乐现状与传承[J]. 北方音乐 2020(03)
    • [4].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J]. 武术研究 2020(02)
    • [5].蒙古族图案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03)
    • [6].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中的审美观[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7].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马意象研究——以电影《季风中的马》为例[J]. 视听 2020(06)
    • [8].城市蒙古族饮食结构变迁现状及原因——以通辽市为例[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9].蒙古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J]. 戏剧之家 2020(21)
    • [10].蒙古族传统摇篮的形制结构及民俗寓意文化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06)
    • [11].民族服装业中的销售问题初探——以呼和浩特蒙古族服装业为例[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15)
    • [12].阿拉善乡土住宅的演变逻辑研究——以清代定居住宅对当代蒙古族民居的影响为例[J]. 世界建筑 2020(07)
    • [13].张妮妮作品[J]. 美与时代(中) 2018(12)
    • [14].蒙古族与汉族7~18岁青少年维尔维克指数二十年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校医 2019(02)
    • [15].蒙古族传统造型符号的现代价值——以路灯设计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 2019(04)
    • [16].浅论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元素运用[J]. 传播力研究 2019(16)
    • [17].当前我国蒙古族相关非遗保护工作管窥[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9(02)
    • [18].高职院校帮扶蒙古族大学生获取创意及创意“落地”的方法探索——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9(19)
    • [19].“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古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0)
    • [20].蒙古族民俗饮茶文化[J]. 福建茶叶 2017(12)
    • [21].蒙古族电影的草原叙事与空间美学[J]. 四川戏剧 2018(02)
    • [22].蒙古族大学生图书馆利用调查研究[J]. 图书馆研究 2018(03)
    • [23].科技史视野下蒙古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J]. 医学与哲学(A) 2018(08)
    • [24].蒙古族医药标准化的现状解析与战略思考[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6)
    • [25].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教学实践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12)
    • [26].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J].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6(12)
    • [27].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J].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6(12)
    • [28].“归来”与“走出”中的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J]. 中国电影市场 2017(05)
    • [29].蒙古族英雄史诗音乐的抢救、保护及研究[J]. 中国音乐学 2017(02)
    • [30].科尔沁蒙古族安代仪式研究[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7(03)

    标签:;  ;  ;  ;  ;  

    文化传承与教育视野中的蒙古族那达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