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古诗文诵读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文诵读的兴趣

杨晓斌(青川县苏河乡中心小学校四川青川628113)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7-154-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可见,诵读是教好古诗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而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诵读古诗文对小学生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我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入手,通过合理的安排,生动灵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得到提高。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呢?

一、抓住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诵读好诗文,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入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倡愉快诵读,让学生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1.独读不如众读,众读不如课前一读。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从众心理。一个人单独做一件事也许不会有兴趣,几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一起做这件事,学生的兴趣可能会更浓厚。同样,一个人读古诗较难,全班学生甚至全校学生一起读古诗,则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此,全校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来读古诗,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诵读的习惯。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在每节课的预备铃和上课铃之间的时间里诵读古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积累的知识。

2.故事激趣,增加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趣味性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为了增加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适时地引入古诗文的背景故事或诗人的轶事趣闻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诵读曹植的《七步诗》前,我简单地讲述了曹植和曹丕之间的故事,不但能为学生增添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

3.借助多媒体,增加学生的诵读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音像效果和视觉效果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凝住学生的神。适当地运用直观性、形象性较突出的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小池》时,我一边让学生诵读古诗,一边用多媒体配上“泉眼、树影、小荷、蜻蜓”的画面。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诵读效果

在古诗文朗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进入古诗文的桥梁。在一节杜甫《登高》的公开课上,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电影故事,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了,心情会很沉重。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演绎成电影画面。(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内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这时二胡曲《二泉映月》响起,我在乐声中用凄楚悲怆的声调朗诵全诗。

这时,我能明显地感到课堂气氛十分凝重,大家都沉浸在诗歌情境中了。

在这段“电影画面”的描述中,不光有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也有对诗歌意象的解读,这样便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更重要的是:我把诗歌中的情境创造性地展现出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诗歌,闻于耳,会于心,去体会诗人彼时彼处的心情,一旦学生能这样沉入文本,理解和体悟就不再是空中楼阁了。在诵读的时候,我也不忘配上符合诗歌风格和意境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这便更强化了学生的情绪,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增强了诵读效果。在这三者的催化下,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希望通过诵读来抒发自己的感受了。

三、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体验诵读的快乐

1.在音韵的涵咏中找到快乐。

古诗文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语言精华。由节奏与旋律构成的音韵美是它们最突出的美学特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诗人分别采用了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嘈嘈、切切和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这既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又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让人感受到浓浓的韵味,从而读之欲罢不能。

2.在共鸣的融合中找到快乐。

诵读让自己的心灵去接近古代优秀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与古代伟大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心灵超越时间,受到强烈的震撼。读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用轻松愉快的调子,展现那少年的青春欢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用稍沉重而舒缓的语气,“阔”“低”“断”三字要低沉,尤其是“断”字低沉中稍拖音,体现中年的孤独凄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用缓慢的语气,每一个节奏均可多加停顿,声音要悲伤,凸显词人在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后,又经历了江山易主变故后的那份苍凉悲情。如果能让学生在诵读时心融入词中,化身为历经种种悲欢离合的垂垂老者,能不触动情怀吗?

3.在美感的体验中找到快乐。

教材中的古诗文洋溢着美:“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体现的是自然之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体现的是人情之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展现的是壮美;“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展现的是凄美。这些美常常能通过诵读加以再现,学生从中可以体验更丰富的超越平常生活的美。

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背诵古诗对学生而言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长久地坚持诵读,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诵读古诗文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我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诵读古诗词,并在黑板的一角定时更新古诗词,让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古诗,在耳濡目染中掌握大量的古诗。有背诵就应该有检查,因为有检查才会有进步。我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背诵成果,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调动学生的背诵积极性,使之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逐步形成积极背诵的好习惯。

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享受,在诵读过程中,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开掘了学生的思想深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通过诵读找到快乐并能提升语感、提高修养、将含英咀华后的精华运用于生活学习中。当他们意识到诵读的这些好处时,更会以十二分的兴趣投入到古诗文的诵读之中。这个时候,就是古诗文学习的佳境了。

标签:;  ;  ;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文诵读的兴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