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公园建设

论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公园建设

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湿地公园的出现为湿地资源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它成为国家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解决湿地保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调动全社会参与保护湿地,加强湿地公园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建设策略

引言: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为人类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我国在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在不具备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为湿地的保护开发以及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湿地公园的含义和性质定位

1.1湿地公园的含义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1.2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一种新模式,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取得成功经验,并得到广泛赞誉和认可。湿地公园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更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普通公园则关注休闲游憩和向大众开放。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保护区与公园的复合体。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具备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湿地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且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状况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建设措施

2.1水面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除具有一般公园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广阔的水面。水域不但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调节空气湿度的生态功能,而且构成了园林景观的要素。单独的、平静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丽的风景线,当搭配了植物的种植,能给辽阔的水面带来无限的生机。按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营造湿地水面景观时,应遵循湿地植物设计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科学处理植物与水体的关系,模拟再现自然水景,充分展现水生植物的丰富色彩与姿韵。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风吹过,荡漾起层层微波,使水面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2.2岛屿植物配置

湖中岛屿配置丰富的植物后,加强了水面景观、丰富了水面色彩,更能将大的水面划分成不同情趣的小的水面空间。南湖的岛屿分为半岛和湖中岛两类,半岛在植物配置时除了考虑植物景观还要考虑导游路线,避免妨碍交通;南湖中的岛屿大多是扩湖期间,为保留一些姿态优美的大乔木而刻意建造的,岛屿的大小、植物配置都是围绕着这些被保留的乔木而精心设计的,主要考虑远眺的效果,除了植物本身的色彩、姿态外,各类植物在水面形成的倒影也丰富了水体景观层次,增加了游人游览时的趣味性。

2.3专类植物园的景观科普教育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专类植物园的特定植物种植能良好向人们展示湿地植物。专类植物园是指专门用于收集、展示某类观赏植物,营造以植物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题的园林。它主要是介绍所收集植物的物种资源分布、物种组成特点、物种使用价值与文化趣味、生态习性与栽培技术等,还可介绍该园在物种保护和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成就等,并兼顾一些环保和生态问题的常识教育。

2.4自然式水岸线景观

湿地公园的水岸线应采用自然式护坡的营造方式。湿地具有过滤和渗透的作用,而混凝土砌筑的护岸将会破坏它这种功能。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优先的湿地公园建设

3.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生态系统,其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可能会永久性的丧失,因此要从根本上树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意识。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尽量避免和减少因工程建设对湿地造成的破坏;湿地公园建成后,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生态保护知识培训,提高其生态意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游客尽量避免和减少对湿地公园造成污染和破坏。

3.2注重适度开发,保持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平衡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变为前提,实现对湿地生态平衡最小的干预,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之路,力争在开发的基础上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在全面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为介休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循环做出贡献。

3.3休憩娱乐活动主题化、生态化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游憩活动应该主题化、生态化,各游憩活动都应围绕湿地景观进行设置,游人的娱乐活动应集中在湿地公园的游憩观光区。游憩观光区是城市湿地公园展示湿地景观的主要区域之一,可向游人展示江海湖泊、河流湿地、沼泽草滩等各种湿地景观类型,也是游人休闲观光的主要场所,在不破坏湿地生境和产生污染、噪音的前提下,允许游人进行参与性的湿地体验活动,如观鸟观鱼、滨水体验、采莲垂钓等,促进生态旅游适度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3.4坚持长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计划

湿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突出湿地公园的特色,借助当地政府的平台,扎实地推进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和保护工作。

3.5加大配合,调动全社会了共同参与

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不但需要环境、农业、林业、渔业、国土、旅游、水利等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还需要当地百姓的参与和支持。成功的共管首先源于其管理的理念和制度,在合适的管理理念、法律保证和有效机制的基础上,管理者分享权利、承担责任和明确的管理效益等方面也是成功管理的基础。

3.6生态环境保护与湿地之间的关系

湿地与水生态环境直接相联、密切相关,水文要素特别是水是湿地与水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的纽带,它既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子,也是水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湿地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织部分,水生态环境是湿地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没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就没有健康完整的湿地。没有健康完整的湿地,就不会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是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措施,保护水生态环境是保护湿地的前提和保证,湿地的破坏和丧失,将直接影响水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湿地的安全,健康的湿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否则,不但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因此,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相互依托,休戚相关。

四、案例

1.公园概况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1500平方米。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无锡太湖沿湖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规划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6.5亿元,无锡吴文化博览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主体。

经过建设,梁鸿湿地从一片杂乱无章的鱼塘、断头浜转变成了现在的河泊连片、碧水蓝天,草木繁茂、曲径通幽的自然生态景观园区,集中发展以文化展示、体验、宣教、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复合生态旅游。

2.区位交通

无锡梁鸿湿地公园处于伯渎河和望虞河的交汇处,位于无锡市鸿山镇东部的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内,距无锡市区22km,苏州市区23km。

3.景观特色

梁鸿湿地公园依托梁鸿孟光“举案齐眉”这一重大而又独享的文化资源,以弘扬和谐家庭文化为主题,建设梁孟和家庄园、梁孟恩爱祠、梁孟婚庆基地、梁孟婚纱摄影基地等,打造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恩爱主题公园”。

4.功能分区

湿地保育区:重在展示湿地的原生态,不做景点设置。

湿地体验区:由一湖一山多小岛组成,设有鸾石、芦苇荡、八仙荡、九洲荡、鸿太楼等项目。

湿地展示区:区内北片以开阔的水域景观为特色,一大一小两个湖,大湖湖的两侧构建人工湿地,分别为蒲苇塘(复合人工湿地)、三清塘(多级处理塘);小湖中营建沉水植物群落和漂浮植物群落,建设水琥珀景点,湖心岛上恢复植被,招引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鸟类,建设为蛙鸣洲;中部以河流景观为特色;南片以小畦农田景观为特色,主要景点有金鳌苑等。

管理服务区:依托区内的河流建有水边小街“凤栖浜”,鸿义堂(湿地管理中心、保卫中心、游客接待中心)、鹤来庄(科教宣传中心、科研监测中心、野生动物保护站)、回眸斋(纪念品展销中心)。

湿地农业区:开发西施庄、鸿泉井、朱砂潭、舂米台、麻鸭漾等景点,游客还可通过认养等方式参与到种植和养殖的乐趣中,体验多彩的湿地农业。

湿地休闲区:以河流、河荡、河湾为景观特色,利用现有建筑,通过适当的改造,形成具有江南传统民居特色的村庄——先吴庄。庄内主要景点有以梁鸿孟光的故事为背景的迎晖阁、牛角亭、齐眉轩、十月酒坊。

5.开发运营

在江苏省发改委太湖治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梁鸿湿地公园开展了湿地保护恢复工程;投资800万元对约800亩湿地进行必要的恢复,其中江苏省政府投资约30%,地方配套70%。

发展湿地农业。在沈家里、车家里建设果基鱼塘,其余地方仍然种植水稻;运用大地艺术设计稻—苇种植的星彩田,一大六小的七个圆形自然湿地像星星点缀在水稻田中,中间为芦苇湿地、两侧对称为千屈菜湿地、黄菖蒲湿地、香蒲湿地,通过这些自然湿地对区内农业污染进行净化,实现湿地农业“零排放”。在北头湾的稻田投放蟹苗,建设蟹田。

策划组织活动。湿地公园始建以来,组织植树活动和交通台自驾游、泰伯治水节及梁鸿相亲节等多场活动,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社区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6.建设经验

1)沼泽湿地保护与恢复

塑造浅滩地形。打断各鱼塘间塘梗,并利用塘梗土方进行回填,塑造缓坡,形成水系连通,整体相对平整、局部高程有起伏的地形,有利于沼泽湿地的恢复,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深水区,两侧为浅水区的沼泽湿地,为涉禽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

恢复近自然沼泽湿地。在上述缓坡、塘梗等浅水区域放置芦苇,经过芦苇自身的分蘖和根状茎的繁殖,恢复以芦苇为建群种的沼泽湿地。

2)森林湿地保护与恢复

湿地保育区内原有桥头巷和吴家浜两处村庄沿河分布,村庄之间有香樟、广玉兰等苗圃,村庄内也有许多乡土树种,多样性较高,有水杉、香樟、构树、苦楝等,但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工程中对该区房屋进行拆迁,再进行湿地恢复。

湿地保育区的东南角紧邻伯渎港大堤的区域原分布有42亩的杨树林,但该片杨树林为人工种植的纯林,物种组成单一,无明显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很低,通过人为干扰增加其物种多样性。

3)湖荡湿地保护与恢复

塑造水下地形。退渔还湿工程中将各鱼塘间塘梗全部挖开,挖深至0.77m的平均塘底面高程,将原有鱼塘群则打通形成一个完整的、底部有高低起伏的水体。同时,为了创造多水深的生境系统,在部分区域进行下挖处理,下挖深度达50cm,另在部分区域则进行上填处理,上填高度达1m。另外,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在地形改造过程中还构筑了一定面积的水下暗堤(保留了部分塘梗),顶高程1.60m,高度为50cm,长度达17m,宽度达12m,以满足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位的不同要求,构造多样化生境。

生态岛及浮叶植被构建。利用塘梗土和塘底淤泥在大湖中堆积形成一个岛屿,岛屿结构形状是根据不同的风向、水流、土壤分布条件进行施工的。岛屿为生态排桩结构,在岛屿周围打上两层木质防护桩,防护桩顶端固定生长基质,恢复睡莲、芡实、荇菜、水鳖等浮叶植物群落。

湖滨带挺水植被恢复。以湖滨带斜坡上和构筑的水下暗堤为生境,构建挺水植被带,重点选取观赏价值高的挺水植物,同时兼顾景观效果和季相变化,构建单种群或共生群落,如恢复荷花群落、千屈菜群落、再力花‐花叶水葱群落、黄菖蒲‐慈姑群落等。水面以上构建灌丛湿地带,主要包括蔷薇、金钟花、三棱草等。

4)河滨带植被保护与恢复

自然驳岸植被修复。对于区内没有泄洪压力的河道尽量保留天然的泥质护坡,恢复岸线的自然曲线,采用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

生态驳岸植被修复。按照水位由水中向陆地依次配置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地灌丛植被、湿生乔草植被。

石砌驳岸植被修复。区内石砌驳岸多分布在民宅附近,对于区内居住安全及宅基地的稳固有重要作用,不可随意拆除,工程采用绿化手段来软化驳。

水生植被恢复。在浅水区营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在深水区营建漂浮植物群落,其中浮叶植物为芡实、荇菜等,沉水植物为苦草、菹草、狐尾藻等,漂浮植物为浮萍、槐叶萍等。

7.个案总结

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同彩云湖一样都以环境治理为主,不过一个在城中,一个在城郊。个案巧妙借用“举案齐眉”典故开展文化旅游。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成为国家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解决湿地保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调动社会的所有力量参与保护湿地,加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陈雷,任鹏飞.湿地对城市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2014.7

[2]徐迎.城市湿地对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机制初探2017.3

标签:;  ;  ;  

论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公园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