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尤其是“无直接利益群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有的诱发社会骚乱,影响安定团结,恶化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经济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对于“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发生特点和应对措施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近几年来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界的热烈讨论,都试图找出应对措施,但往往都仓促应战,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归结群体性事件的几种表现形态,解决“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是其中最为棘手的一类,学界对于此类事件的研究还比较少,所提出的应对措施也显得乏力,究其原因是“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复杂、隐蔽,特征多样化,处置难度大。本文落脚在“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众”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上以及具有的特点上。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多学科交叉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较为全面地搜集中外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资料。梳理与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性质、类型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基层政府与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寻群体性事件的防治与基层政府行为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主要参考了以下两类文献:一是国内学者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包括报纸和期刊上的文章和论文、学位论文、专著等;二是关于社会冲突、危机管理等方面的中文译著等。案例研究法。在研究中选择了当前我国几起典型的群体性事件作为案例,如“贵州瓮安事件”和“湖北石首事件”等,这些案例都是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几起案例的分析论证,从而试图寻找到引起该事件的原因和妥善解决的应对措施。多学科交叉法。在本文研究中涉及了政治学、行政管理学、法学、社会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相互辅助,彼此依托。在对近十年来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中,发现在近五年年来,“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呈逐年上升,本文在总结近几年具有影响的几次该类事件的基础上,从参与群众的动机入手,分析并总结出来“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事件的特征,寻找参与者的隐藏动机,这也就是引发事件的深层次的原因。结合自己所学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提出了应对措施和预防机制的建立。“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这是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正确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必然选择。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定义及分类
  • 1.1.2 近年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的研究综述
  • 1.3.3 小结
  •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分析
  • 2.1 案例呈现
  • 2.1.1 案例回溯(以“瓮安事件”为例)
  • 2.1.2 特点分析
  • 2.1.3 事件发展的序列图
  • 2.2 特点总结
  • 第3章 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 3.1 人群参与的动机分析
  • 3.2 外在原因
  • 3.2.1 诱因主体不同
  • 3.2.2 多因素作用下事件的共同作用
  • 3.3 内在原因
  • 3.4 引发的反思
  • 第4章 应对“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分析
  • 4.1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 4.1.1 从“统治”到“善治”的理念转变
  • 4.1.2 领导水平的提高
  • 4.2 依法合理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
  • 4.2.1 确保处理的合法公正性
  • 4.2.2 处置时对利益诉求方的保障
  • 4.2.3 对问题处理时的风险估计
  • 4.3 多渠道的疏导民意
  • 4.3.1 民意表达的新渠道——网络
  • 4.3.2 “网络群体性事件”实例
  • 4.3.3 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的重要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2(01)
    • [2].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丹东边境地区社会稳定[J]. 辽宁法治研究 2008(01)
    • [3].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研究[J]. 辽宁法治研究 2008(01)
    • [4].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四大利益调处机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01)
    • [5].情报信息在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中的作用[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8(01)
    • [6].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01)
    • [7].有效应对和化解群体性事件需要转换思维与时俱进[J]. 决策导刊 2009(11)
    • [8].社会管理创新与群体性事件防控机制研究[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9].网络之于群体性事件的助燃作用研究[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10].我国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防治[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11].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防治对策[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12].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06)
    • [13].群体性事件的宪法之维[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03)
    • [14].体育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与应对[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02)
    • [15].浅议高校提升大学生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之途径[J]. 法制博览 2020(02)
    • [16].浅析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J]. 大视野 2019(06)
    • [17].环境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生成及消解:对典型个案的扎根分析[J]. 行政与法 2020(03)
    • [18].抗争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认同及话语表征——以“深圳高考移民”为例[J]. 新闻传播 2019(23)
    • [19].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基于2002—2019年58篇CSSCI文献的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12)
    • [20].新形势下西北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立体防控[J]. 发展 2020(04)
    • [21].环境公平视角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09)
    • [22].法治维度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0(01)
    • [23].类神经网络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4].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干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5].国内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进展[J].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20(04)
    • [26].警方介入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若干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20(24)
    • [27].博弈分析在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15)
    • [28].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与消解之道[J]. 领导科学 2020(18)
    • [29].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对策研究[J].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20(09)
    • [30].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与应对策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标签:;  ;  ;  

    无直接相关利益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