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科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研究 ——基于对江苏省内实施情况调查及文本内容分析

初中理科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研究 ——基于对江苏省内实施情况调查及文本内容分析

论文摘要

该论文中“初中理科课程标准”系指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地理课程标准》等初中理科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理科课程标准)。以这些理科课程标准文本及其在江苏省实施情况为研究载体,作者对基于理科课程标准的初中理科课程改革实践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从理科课程标准“文本”和理科课程标准实施的“文化哲学”背景两个视角,就理科课程标准中西之“差异”、古今之“演变”及内外之“关系”三种方式展开研究,对理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理科课程改革实践的推进分别提出相应建议。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前二章,第一章主要探讨预设中的理科课程标准是什么;第二章调查研究理科课程标准在实践中执行得如何;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七章,是对理科课程标准文本及其实施的文化哲学背景的适切性分析。第三、四、五、六等四章对理科课程标准文本中反映的理科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进行适切性探讨;第七章对基于标准的理科课程改革进行文化哲学思考,主要涉及人本观、理性观、自然观和实用观等四个方面;第三部分即第八章,总结理科课程标准文本有待改进之处,归纳制约理科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因素,为理科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出建立“可行变革区”的具体策略。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预设中的“理科课程标准”
  • 第一节 理科课程的学科特征
  • 一、理科课程:隶属于科学或教育
  • 二、理科课程:研究对象与领域
  • 三、理科课程:科学抑或人文
  • 四、理科课程:全球化与本土化
  • 第二节 理科课程标准文本的进步
  • 一、理科课程改革的共同走向
  • 二、我国理科课程标准文本的进步
  • 三、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例
  •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三节 关于理科课程标准文本研修的访谈报告
  • 一、访谈目的与方法
  •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三、问题实质与原因
  • 第四节 中美理科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比较
  • 一、共同背景:追求卓越,关注公平
  • 二、不同背景:关于理科教育的现状
  • 三、中美两国研制过程比较
  • 第二章 实践中的“理科课穆标准”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设计问卷的根据
  • 三、问卷的编制
  • 四、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理科教师眼里的理科课程标准
  • 二、理科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成份
  • 三、学校提供理科教师的必要支持
  • 四、教师自评理科课程标准的实施
  • 五、理科课程标准需要研究的问题
  • 第三章 文本视角下理科课程理念之适切性
  • 第一节 理科课程标准之基本理念:“综合化”
  • 一、理科各学科课程的形成:由分类之合到分科之分
  • 二、理科课程的形成与发展:从分科之学到综合理科
  • 三、国内理科课程实践状况:毁誉参半的分科与综合
  • 第二节 理科课程标准之基本理念:“弹性化”
  • 一、理科课程标准中有关增加弹性的文本表述
  • 二、理科课程标准弹性化实施情况的调查结果
  • 三、理科课程研究者与课程实践者的主要分歧
  • 四、增加弹性在理科课程实践中的适切性分析
  • 五、理科课程标准的“弹性化”理念何以不适?
  • 第三节 理科课程标准之基本理念:“人文化”
  • 一、理科课程的人文化历程
  • 二、理科课程该如何人文化?
  • 第四节 理科课程标准之基本理念:“回归生活”
  • 一、理科课程标准共同关注的“回归生活”
  • 二、“回归生活”对理科课程的积极意义
  • 三、“回归生活”为了走向“科学世界”
  • 四、回归基于日常生活的“科学世界”
  • 第四章 文本视角下理科课程目标之适切性
  • 第一节 “科学案养”的概念阐释及其演变过程
  •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阐释
  • 二、由“科学素质”到“科学素养”目标的演变过程
  • 第二节 “科学素养”的操作定义及其分析
  • 一、分析理科课程标准表述的科学素养
  • 二、理科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进步与不足
  • 三、理科各学科课程目标表述上的混乱
  • 四、理科各学科课程目标的操作界定不一
  • 第三节 关于科学素养教育目标的结论与讨论
  • 一、理科课程标准中科学素养的有关结论
  • 二、科学素养目标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内容
  • 第五章 文本视角下理科课程内容标准之适切性
  • 第一节 理科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是什么?
  • 一、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 二、关于理科教育中科学本质的历史回顾
  • 三、国际理科教育对科学本质的共同认识
  • 四、我国理科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
  • 五、对当代科学本质认识欠缺造成的问题
  • 第二节 对初中理科课程标准中科学本质的建议
  • 一、指出科学本质的理解水平
  • 二、明确科学本质的教学建议
  • 三、提供科学本质的编写建议
  • 第三节 理解科学本质:如何运用科学史教学?
  • 一、理解科学本质并非易事
  • 二、由科学史理解科学本质
  • 三、科学史教学的演变历程
  • 四、科学史内容的融合策略
  • 五、科学史的整合相对薄弱
  • 第六章 文本视角下理科课程实施建议之适切性
  • 第一节 “探究教学”概念的国际比较
  • 一、不同国家的“探究教学”概念
  • 二、探究:在哲学与操作间的张力
  • 三、分歧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分歧
  • 第二节 探究教学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
  • 一、各国理科课堂中的探究实践
  • 二、启示:科学探究怎么进行?
  • 第三节 理科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解析
  • 一、文本中“科学探究”分析
  • 二、科学探究概念的再理解
  •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与科学本质
  • 一、发展理科教师的科学本质观
  • 二、探究教学情景提供内在体验
  • 三、科学本质需要定向探究教学
  • 四、教师如何走向定向探究教学
  • 第七章 文化哲学视角下理科课程改革的适切性
  • 第一节 理科课程改革与人文观
  • 一、理科课程标准之人文观及其实践状况
  • 二、中西“人本主义”的回顾、比较
  • 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 四、反思:新课程改革中的“人本主义”
  • 五、应对:新课改如何实践“以人为本”
  • 第二节 理科课程改革与理性观
  • 一、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的非理性
  • 二、“理性”的内涵与界定
  • 三、中西传统理性的回顾与比较
  • 四、中西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回顾与比较
  • 五、反思与抉择:中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取向
  • 第三节 理科课程改革与自然观
  • 一、中外古今之“自然”
  • 二、中外自然观同中有异
  • 三、理科课程标准中的自然观
  • 四、新课改:该如何“回归自然”
  • 第四节 理科课程改革与实用观
  • 一、理科课程标准之实用观
  • 二、理科课程改革实践状况
  • 三、界定与阐释:“人本的实用主义”与“社本的实用主义”
  • 四、“人本主义的实用主义”处境尴尬:移植的理论和空喊的人本
  • 五、“社本主义的实用主义”规范失衡:理论的无力和实践的局促
  • 六、“实用”的冲突与融合:社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较量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理科各学科课程标准:实践问题及理论思考
  • 一、关于理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 二、关于理科课程标准文本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等
  • 三、理科课程改革实践问题的文化哲学思考
  • 四、课程标准文本研修的建议
  • 第二节 理科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确定一个“可行变革区”
  • 一、“可行变革区”的初步界定
  • 二、“可行变革区”的理论基础
  • 三、“可行变革区”的基本特征
  • 四、“可行变革区”总结与讨论
  • 附录一: 初中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施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调查问卷双向细目表
  • 附录三: 化学课标研制组成员、化学教研员访谈记录
  • 附录四:访谈提纲
  • 附录五: 读博期间发衰的相关论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初中理科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研究 ——基于对江苏省内实施情况调查及文本内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