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和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教练员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的主要途径。虽然近些年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在某些项目的技术水平和比赛成绩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中国竞技田径运动的整体水平与世界体育强国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深入研究我国田径教练员的素质结构、岗位培训体系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对提高我国田径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均衡与可持续健康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对其它竞技体育项目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本文对我国高水平田径教练员、优秀田径运动员、体育类院校专家、田径运动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个案研究、逻辑推理、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的整合与统计,构建我国田径教练员素质结构、提炼其核心素质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完善的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本研究认为,我国田径教练员的素质结构由“显性素质”包括两项二级指标、十项三级指标、四十九项四级指标和“隐性素质”包括六项二级指标、二十六项三级指标构成。核心素质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执教理念、心理品质、专项训练能力、指挥比赛能力、专项经验、敬业精神、运动训练基础理论知识、运动医疗保健知识、管理队伍能力、“其它”、哲学和思维科学知识等十一项要素,并区分为核心层和保障层。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由培训的战略目标制定、需求分析、组织与实施及效果评估四项关键要素构成。以中国田径运动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及教练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战略目标,明确的教练员培训需求为重点,关注师资选聘、培训内容模块划分、有效培训形式等组织与实施各项细节,构建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方案,是完善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理论体系与实践研究的核心环节。我国田径教练员的素质结构与培训体系之间形成了“房型结构”的保障与支撑相互关系。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及其它教练员培训、学习活动是实现教练员执教能力全面提升的支撑;教练员要努力实现培训成果的转化,通过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活动,最终帮助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并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发挥教练员的训练保障作用:教练员对各项核心素质的选取及其重视程度,将形成其个性化的执教风格。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选题目的与意义1.2 研究思路与框架1.2.1 研究思路1.2.2 本研究技术路线设计图1.3 本研究的创新点1.4 写作说明2 文献综述2.1 教练员素质结构研究现状2.2 教练员培训体系研究现状2.3 本研究几个基本概念释义2.3.1 素质2.3.2 教练员素质2.3.3 培训及岗位培训2.3.4 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2.3.5 我国田径教练员培训体系3 研究对象与方法3.1 研究对象3.2 研究方法3.2.1 文献资料法3.2.2 问卷调查法3.2.3 访谈法3.2.4 个案研究法3.2.5 数理统计法4 分析与讨论4.1 我国田径教练员素质结构构建4.1.1 我国田径教练员显性素质结构构建4.1.2 我国田径教练员隐性素质结构构建4.1.3 显性素质结构与隐性素质结构相互关系分析4.2 我国田径教练员素质结构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4.2.1 我国田径教练员素质结构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4.2.2 我国田径教练员素质结构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4.3 我国田径教练员核心素质结构构建研究4.3.1 我国田径教练员显性核心素质结构分析4.3.2 我国田径教练员隐性核心素质结构分析4.3.3 我国田径教练员核心素质结构构建结果4.4 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研究4.4.1 国内外教练员培训制度比较分析4.4.2 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构建的相关基础理论分析4.4.3 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战略目标分析4.4.4 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需求分析4.4.5 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组织与实施4.4.6 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效果评估设想4.4.7 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构成结果分析4.4.8 进一步完善我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的建议4.5 我国田径教练员素质结构与培训体系的相互关系分析5 结论与建议5.1 结论5.2 建议6 致谢7 参考文献8 附录A 问卷调查主要对象基本信息B 各级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管理者访谈提纲C 院校专家、管理者调查问卷D 教练员调查问卷E 运动员调查问卷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国论文; 田径教练员论文; 素质结构论文; 岗位培训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