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实践研究

论文摘要

人道主义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以人为中心”则是对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最简明的理解。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不是任何其他理论体系中的命题,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命题。只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我们才能真切理解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对西方人道主义发展史的考察表明,人道主义总是是具体的、历史的,从来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学说体系,人道主义是由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创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完成其最高形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的优秀遗产,尤其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最终超越了此前所有的人道主义,给人道主义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这种超越,并非从原则上否定传统人道主义关于“自由”、“解放”的美好理想,他所否定的是传统人道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人始终“在场”,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马克思对人科学认识过程的视角来考察唯物史观形成过程,可以看到这两者在逻辑上是同构的。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从粗浅到深刻、从抽象到科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唯物史观从萌芽、发展到最终形成的过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形态,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则是唯物史观的内在精神。马克思抛弃了传统人道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从人的现实性出发,将人置于社会关系之中,实现了异质于传统人道主义的视界转换。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根本要义在于反对一切抽象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他并没有单独构建人的本体论或人的生存论,不再驻足于对人受奴役这一现实的伦理批判上,而是走得更远——以科学的态度探索实现人道理想的现实途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不仅表现为一种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它把唯物史观作为其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区别于以往任何形态的人道主义,旗帜鲜明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高扬革命的辩证法,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为目标。在马克思的视域里,共产主义不再是理论逻辑的推论和价值伦理的批判,而是现实的历史客观趋势的反映,是消灭现有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它是最彻底的人道主义。对人的关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马克思虽然没有单独表述以人为本这一概念,但以人的全面自由解放为最终追求的马克思学说,以人为本是应有的题中之义。当代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其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充分证明了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合法性”。以人为本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既体现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当前我国改革实践的反思,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充分表明我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变化后的一种理论自觉。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反对一切忽视人的倾向,其深刻意蕴是反对以物为本。当代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其目标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集中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解放和幸福。这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在中国的鲜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要真正践行以人为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高度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充分重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的精华。在践行以人为本的实践中,尤其需要处理好与经济建设、改革发展、市场法则、阶级阶层矛盾、社会建设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致最终目标。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关于人道主义的界定与说明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本论文写作的思路、结构和方法
  •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关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清理与总结
  • 第一节 人道思想的萌芽与形成
  • 一、人的凸显:从荷马到智者
  • 二、人是目的:人道主义核心精神的朴素表达
  • 三、上帝之城与人道之光
  • 第二节 现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发展轨迹
  • 一、“人的发现”:冲破神圣光辉笼罩的人道形象
  • 二、理性的崛起:带有明显政治解放色彩的人道主义
  • 三、康德:“哥白尼式革命”
  • 四、空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解放进入视野
  • 第三节 人道主义主题的嬗变——现代西方人道主义发展新趋势
  • 一、对意识形态化的科技理性的批判
  • 二、对人道主义理论基石的“人”的围剿
  •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过程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同构
  • 第一节 面对人道危机这一时代课题的不同解决思路
  • 一、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的基本思路
  • 二、新人本主义的基本思路
  • 三、马克思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从人本主义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线索
  •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种逻辑的纠缠以及“人”的登场
  • 二、《神圣家族》——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人
  • 五、《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
  • 六、《共产党宣言》——人的全面发展
  • 七、《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路径深化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最彻底的人道主义
  • 第一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
  • 一、“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 二、唯物史观本质上是科学的人道主义
  • 三、马克思人道主义的视角转换与现实道路探索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本质特征
  • 一、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性
  • 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阶级性
  • 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社会历史性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 一、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
  •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但不是人本主义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提出以人为本背景分析
  • 第一节 人的凸显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 一、人在哲学视野中不断凸显
  • 二、人在发展理念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 第二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
  •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 第三节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实践的反思
  • 一、我国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 二、30余年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
  • 第五章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当代中国表达
  • 第一节 本体论、价值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 一、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 二、价值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 第二节 当代视域下的“人”与“本”的真实指向
  •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外延与内涵
  • 二、关于以人为本中“本”的含义
  • 三、当代以人为本的深刻意蕴是反对以物为本
  • 第三节 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一、以人为本是立足“生活世界”的表达
  • 二、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 第六章 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探索
  • 第一节 始终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
  •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
  • 二、与自然和睦相处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条件
  • 第二节 高度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
  • 一、充分重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
  • 二、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 四、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由人民群众来检验
  • 第三节 充分重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的精华
  • 一、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 二、积极汲取传统人本思想的合理内核
  • 第七章 践行以人为本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一节 以人为本与经济建设为中心
  •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二、以人为本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 三、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
  • 第二节 以人为本与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
  • 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
  • 二、高度重视制度设计
  •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第三节 以人为本与改革
  • 一、以人为本与改革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 二、始终坚持改革是确保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条件
  • 第四节 以人为本与阶级斗争、阶层差别
  • 一、在特定时期阶级斗争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前提
  • 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 三、阶层差别与以人为本
  • 第五节 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
  • 一、重视人的因素
  • 二、强调共同富裕
  • 三、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实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