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女性独立的桥梁—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理论探微

寻找女性独立的桥梁—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理论探微

论文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运动的先驱,在英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她是一位先行者,也是一位开拓者。她那灼灼其华的思想精髓,不仅流淌在富含女性细腻情感的笔调中,更是一座在黑暗中为向着自由平等的未来挣扎着前行的女性群体指明前行方向的明亮灯塔。本文试图整理她的女性主义观念和理论,这些散见于书籍和文字中的思想碎片,是女权运动的启明星。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名优秀的意识流小说创作者,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她的一生创作并发表了350余篇论文以及书评。在学术界热切关注她小说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同时,从她的作品中我们也注意到了处处流露出的女性意识。《一间自己的屋子》最为充分和直接地表现了她的一系列女性主义思想:没有独立创作的物质保障,没有自我的精神空间;时断时续的女性文学传统;父权社会女性不断被异化以及自我异化的现实;对男权单一价值观反叛的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出,成为后代女权主义者反复讨论研究的一个伟大主题等。除了这本理论著作,她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是本文想要突破的另一重点。《到灯塔去》中,古板僵化固执的男性品质与灵活慈善天真的女性品质之间的碰撞、摩擦,女性那如水一般的包涵与宽容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达洛卫夫人》中,女性一直是小说的重点与中心,小说描述上流社会妇女达洛卫夫人一天的生活以及对于婚姻、爱情、生命充满矛盾的心理波动。同时塑造了具有新女性精神的萨利·塞顿,塞顿的叛逆个性与反传统思想和带有男性魅力的女性气质,对世俗观念造成极大冲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映衬下,作者用华丽的手法展现她对突破传统女性概念的理解。《奥兰多》中具有典型“双性同体”特质的奥兰多,大胆实践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的伟大构想,体现了弗吉尼亚对解决男女二元对立问题的看法。此外,几乎她所有的作品都蕴含着对女性的深深思考,本论文正是要结合她的创作,从作品的角度回顾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我国80年代才陆续进行对于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在这片倡导着“男女都一样的”的土地上,女权运动却不是由女性自发提出的,妇女解放是伴随着推翻封建制度相应产生的。尽管女权运动的初衷,应该是世界性的,然而在我国,女权运动背景的缺失却成为重大的遗憾,但是中国妇女确实在独立的号召中获得了好处。如今,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入和重视正在加强,用我们具有女性特色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创作将为铺垫女性主义创作传统道路做出贡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女性——两千年来历史的盲点
  • 第一章、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
  • 第一节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及其先驱
  • 第二节、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成长背景
  • 第二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理论体系——以《一间自己的屋子》为核心
  • 第一节 女性理论的全面阐述——《一间自己的屋子》的诞生
  • 1. 由牛桥大学的遭遇引发的联想
  • 2. 妇女空白的创作之页与艰难的求索历程
  • 第二节、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理论的体系脉络
  • 1. 女性生存历史与现状——“房中的天使”
  • 2. 从探索女性贫穷的根源到寻找独立的条件
  • 3. 追溯女性创作传统与建构女性话语方式
  • 4. 双性同体的伟大构想
  • 第三章、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隐现出的女性主义理论
  • 第一节 从两性的极端演绎走向理解合作——《到灯塔去》
  • 1. 男性族长的象征——拉姆齐先生的男性意识的展示和剖析
  • 2. 房中天使的典型——拉姆齐夫人的自我异化与女性魅力
  • 3. 新女性的诞生——莉莉
  • 4. 从性别的两极走向两性的交融——灯塔愿望的实现
  • 第二节 父权制度下社会体制的病态——《达洛卫夫人》
  • 1. 从疯狂到毁灭——从外部审视父权社会制度
  • 2. 自由与天使之间的撕扯——从内部观察父权社会体制
  • 3. 拥有男性气质的美丽女性——萨利·塞顿
  • 第三节 双性同体的完美体现——《奥兰多》
  • 第四节、文学的远航与女性主义的灿烂星海
  • 结语:回顾、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平著作年表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寻找女性独立的桥梁—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理论探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