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及实现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及实现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涌现,区域城市间联系的强化和网络功能作用的增强都促使城市群这种城镇密集区的高级形态愈来愈成为产业和经济竞争的重要平台,城市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区域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西部地区以大城市为核心进行区域联合,尤其通过城市群规划和管治来提升区域竞争力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新时期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但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促进实现却缺乏系统研究。目前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研究一方面缺乏总体把握,大多是从产业、生态、空间结构等视角分别展开研究;另一方面直接提出政策建议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的深入研究较少。因此,研究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及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各种文献的查阅,综合分析既有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的特点,归纳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各类不协调现象,梳理各发展主体和外部环境对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要求,确定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目标,从实质自由扩展的视角构建了自成一体的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发展分布演进函数得到评价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概念模型;然后通过改进的空间经济学模型将微观层面的城市群内部主体间相互作用与宏观层面的城市群发展表现联系起来,明确了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部流程,并从经济—制度—地理的三维度视角廓清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调节内容和调节过程;进一步引入定量分析工具准确评价西部地区各城市群协调发展状态,找出影响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及调整方向,然后分别构建实现机制,为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和城市群整体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本文所做的创新性工作有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将实质自由扩展和空间异质性引入到城市群发展层面,构建了综合考虑经济特征、制度特征和空间特征的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框架,丰富了多学科背景的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在利用实质自由扩展概括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在各方面表现的基础上,引入发展分布演进函数在一个普适框架内同时刻画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和同一时刻城市群内部城市间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这对于目前碎片化的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是一个重要进步。(2)从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参与主体、逻辑关系、内部流程、调节内容和调节过程等方面分析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首先对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经济的特征进行界定和梳理,引入厂商、居民和城市政府三个发展主体,从逻辑上将微观层面的主体间相互作用与宏观层面的城市群发展表现联系起来;其次通过修改自由企业家模型和局部溢出模型展开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内部流程,利用城市群空间结构参数描述城市群内部城市间技术追赶系数差异和城市群内部通达性,将西部地区城市群内部多城市特征融入2城市2产业的“核心—边缘模型”,进一步加强了理论模型对西部地区城市群现实的刻画,严谨了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的内在逻辑。(3)建立指标体系评价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状态,通过结果逆推找出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对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群协调发展状态进行评价,针对评价结果进行逆推,发现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四个重要问题是:要素流动性、城市群空间结构、区域知识溢出强度和城市群内部公共服务水平及其空间分异。(4)针对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构建实现机制,在综合实现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7项政策建议。针对影响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实现的重要问题,利用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和公共管理等理论,构建了促进城市群内部要素流动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实现、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知识溢出强度增强实现、城市群内部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实现和城市群内部城市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缩小实现等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7项制度创新和对策建议,为促进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1.4 研究的问题、内容、目标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结构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 2.1.1 针对子系统间关系的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
  • 2.1.2 针对城市(镇)间关系的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
  • 2.2 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研究
  • 2.2.1 产业视角的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研究
  • 2.2.2 空间结构视角的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研究
  • 2.2.3 市场分割视角的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研究
  • 2.3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府影响研究
  • 2.3.1 公共产品水平高低对城市群协调发展影响
  • 2.3.2 城市政府间协调管理对城市群协调发展影响
  • 2.4 小结
  • 3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分析框架
  • 3.1 西部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
  • 3.2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内涵展开
  • 3.2.1 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不协调现象及其归类
  • 3.2.2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目标分析
  • 3.2.3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内容分解
  • 3.3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分析视角
  • 3.4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参考坐标系统与分析工具
  • 3.4.1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参考坐标系统
  • 3.4.2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分析工具
  • 3.5 小结
  • 4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 4.1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发展主体分析
  • 4.1.1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过程中发展主体的界定
  • 4.1.2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过程中发展主体间联系主要内容
  • 4.1.3 主体间相互作用实现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逻辑展开
  • 4.2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实际收入增长的内部流程
  • 4.2.1 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与实际收入增长的模型分析
  • 4.2.2 知识溢出、经济增长与实际收入增长的模型分析
  • 4.3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中公共性功能性活动集合扩展的内部流程
  • 4.3.1 税收竞争、转移支付与公共性功能性活动集合扩展的模型分析
  • 4.3.2 府际关系、发展偏好与公共性功能性活动集合扩展的模型分析
  • 4.4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调节内容与调节过程
  • 4.4.1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主要调节内容分析
  • 4.4.2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调节过程分析
  • 4.5 小结
  • 5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状态分析
  • 5.1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状态评价
  • 5.1.1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状态评价思路
  •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 5.1.3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结果
  • 5.2 西部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 5.2.1 西部地区各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结果的因子分解
  • 5.2.2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 5.3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未来调整方向
  • 5.4 小结
  • 6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实现机制分析
  • 6.1 西部地区城市群内部要素流动性增强实现机制
  • 6.1.1 西部地区城市群内部要素流动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过程
  • 6.1.2 西部地区城市群内部要素流动性增强的实现机制构建
  • 6.2 西部地区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实现机制
  • 6.2.1 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过程
  • 6.2.2 西部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实现机制构建
  • 6.3 西部地区城市群内部区域知识溢出强度增加实现机制
  • 6.3.1 西部地区城市群内部区域知识溢出强度影响因素及作用过程
  • 6.3.2 西部地区城市群内部区域知识溢出强度增加实现机制构建
  • 6.4 西部地区城市群内部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及其空间趋同实现机制
  • 6.4.1 西部地区城市群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
  • 6.4.2 西部地区城市群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实现机制构建
  • 6.4.3 西部地区城市群城市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缩小的实现机制构建
  • 6.5 小结
  • 7 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增加公众参与,调整政府发展偏好
  • 7.2 改善社会性支出结构与方式,构建社会安全网
  • 7.3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转移支付额度
  • 7.4 制定城市群规划,控制城市低密度空间扩张
  • 7.5 构建城市群创新体系,缩小城市间数字鸿沟
  • 7.6 建立城市群政府和各类专业协调组织,减小地方保护
  • 7.7 健全支撑体系,加强城市间联动
  • 8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武汉为何是“城市圈”不是“城市群”[J]. 武汉建设 2009(01)
    •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群创新绩效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06)
    • [3].京津冀智慧城市群建设路径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01)
    • [4].京津冀城市群可持续爬升规律的定量模拟及验证[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1)
    • [5].哈长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J]. 商业经济 2020(01)
    • [6].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与优化调控[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02)
    • [7].川南城市群高铁旅游协作机制研究——以成贵高铁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20(02)
    • [8].都市农业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33)
    • [9].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关系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02)
    • [10].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02)
    • [11].高速铁路对哈长城市群可达性的影响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03)
    • [1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的历史、特征与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06)
    • [13].辽中南城市群高铁可达性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07)
    • [14].呼包鄂榆城市群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及发展路径探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11)
    • [15].建设韧性城市群 提升区域抗风险能力[J]. 群众 2020(09)
    • [16].从数据融合走向智慧协同:城市群公共服务治理困境与回应[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
    • [17].近30 a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时空扩张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18].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测度与简要评析[J]. 时代经贸 2020(23)
    • [19].长三角世界城市群首位度对标分析[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20(09)
    • [20].提高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能力研究[J].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19(04)
    • [21].哈长城市群科技创新生态构建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10)
    • [22].城市群战略下的产业项目布局[J]. 城市开发 2019(15)
    • [23].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中心研究员 冯奎:努力提升城市群功能[J]. 上海企业 2019(09)
    • [24].努力提升城市群功能[J]. 财经界 2019(25)
    • [25].“大智移云”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应急协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11)
    • [26].我国城市群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路(上)[J]. 中国发展观察 2018(01)
    • [27].我国城市群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路(下)[J]. 中国发展观察 2018(02)
    • [28].崛起的中国城市群 城市群有哪些? 为什么重要? 能做什么?[J]. 中国经济周刊 2018(15)
    • [29].第七个国家级城市群诞生,涵盖5省30个市[J]. 现代商业银行 2017(04)
    • [30].国内外智慧城市群研究与实践述评[J]. 科技和产业 2018(05)

    标签:;  ;  ;  ;  ;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机理及实现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