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蜂窝通信网的容量与资源管理算法研究

无线蜂窝通信网的容量与资源管理算法研究

论文摘要

以无线蜂窝通信网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系统是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了达到支持人们用任何形式互相交流任何信息资源的目标,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尚有许多关键的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为多业务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提供保障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为多业务提供QoS保障的关键是找到一种有效的无线资源管理策略。无线蜂窝通信网中由于无线资源的匮乏、底层恶劣的无线信号传播环境和信号衰落、用户的移动性、频繁的越区切换以及各种业务不同的业务特性,使得无线蜂窝通信网中多业务的QoS保障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移动应用越来越普及,人们要求无线蜂窝网能够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下一代无线网络将能够承载多业务——话音、视频、图形图像和数据等,这些不同种类的业务具有不同的QoS要求和无线资源需求,这就要求多业务无线资源管理算法不仅能满足各种不同多业务应用的QoS要求,而且能充分利用无线蜂窝网中相对稀缺的无线资源(系统容量、带宽和功率等)。本文拟从系统设计的角度,针对多业务无线蜂窝通信系统的系统容量,以及多业务带宽分配方案和多业务呼叫接纳控制算法等几个重要的无线资源管理算法进行研究。本文第二章研究了在多业务无线蜂窝通信网中移动性对与系统容量有关的各种系统性能参数的显著影响。由于无线蜂窝通信网复杂的自然特性,移动性和系统容量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就现阶段研究来看,还没有针对无线蜂窝网在移动性和系统容量方面结论性的研究结论。针对无论是从移动终端(UE)还是基站(Node B)来说,接收到的信号都是源自不同发送源的合成信号,不容易得到其分布特性的解析公式,本文提出了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来研究移动性对系统容量的显著影响。本文第二章建立了底层的无线传播模型、移动性模型,还综合考虑了保护信道(GC)机制和呼叫越区切换判据等因素,弥补了目前文献中一些假设条件过于简单或太理想化的不足,使之更符合无线蜂窝通信系统的实际情况。本文研究了移动性的变化对新呼叫阻塞概率(P_b)、切换呼叫中断概率(P_d)、呼叫强制中断概率(P_t)和系统整体的带宽利用率(BUR)等与系统容量有关的各种系统性能参数具体的显著影响。由于同时研究了移动性和保护信道(GC)机制,第二章的结论还适用于在无线蜂窝网中充分利用用户的移动性特性来调整系统提供QoS保障所涉及到的配置参数,以及动态地调整系统切换呼叫请求的保留门限,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容量和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本文第三章提出了无线蜂窝通信网中的多业务带宽分配方案(BAS)。下一代无线蜂窝网中微微小区的系统设计导致更为频繁的越区切换,而各种业务不同的特性使得在越区切换过程中保障多业务必需的QoS更为困难。本文第三章提出了适合于自适应多媒体业务的多业务带宽分配方案(BAS)。虽然以可控的、受约束的方式降格(Degrade)系统中的自适应多媒体业务的QoS已经被证明是改良系统整体性能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对被降格的呼叫进行补偿的机制很少在文献中被考虑。本文提出的多业务带宽分配方案(BAS)的特点之一是方案中兼顾了降格算法和补偿机制。针对文献中研究的一些QoS参数不能够完全反映出多业务带宽分配方案性能的各个方面,本文定义了四个新的与自适应带宽分配方案有关的QoS参数。本文还从理论上推导出BAS算法的理论上限性能,并且给出了数值计算结果。从获得的新呼叫阻塞概率(P_b)、切换呼叫中断概率(P_d)和系统整体的带宽利用率(BUR)等重要的系统性能参数来看,本文的BAS算法在理论上比文献中已有的一些经典算法有更好的性能,不仅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应用的QoS要求,而且能充分利用无线蜂窝网中相对稀缺的无线资源。本文还使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来分析与多业务自适应带宽分配方案有关的QoS参数的性能和对系统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影响自适应多媒体业务性能的各种参数,提高无线蜂窝网中无线资源的利用率。本文第四章提出了新的无线蜂窝通信网的多业务呼叫接纳控制算法(CAC)。当小区容量和无线资源的使用已处于饱和状态时,如果继续允许接纳新的用户进入到系统中来,将使已有用户的QoS无法得到必要的保障。对于多业务应用而言,接纳一个新到达的多业务呼叫对已有呼叫的QoS的影响更为明显。针对同时支持传统业务和自适应多媒体业务的多业务无线蜂窝通信网,本文第四章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呼叫接纳控制算法,包括自适应多媒体业务基本层的CAC算法(CAC_B),自适应多媒体业务增强层的CAC算法(CAC_E),和非实时数据业务的CAC算法(CAC_D)。这些呼叫接纳控制算法之间可以配合运行,弥补了文献中呼叫接纳控制算法只能单独作用的不足。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多业务呼叫接纳控制算法的性能,本文针对支持自适应多媒体业务的无线蜂窝网的不同运行情形,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本文的计算机仿真结果有利于无线蜂窝系统同时利用自适应多媒体业务特性和用户移动性特性来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调整提供QoS保障所涉及的系统性能参数,提高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平衡系统中的负载和确保在用户之间合理的公平性。本文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来验证以上所提出的各种算法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以及各项性能指标。本文所有的无线资源管理算法和无线蜂窝网性能分析的仿真是在一个无线蜂窝网仿真平台上完成的。本文第五章对这些仿真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介绍了这个无线蜂窝网仿真平台主要结构,并且给出了主要的流程图和仿真研究时所用的部分代码。本文第六章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提出了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蜂窝通信网的发展与现状概述
  • 1.1.1 无线蜂窝通信网概述
  •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1.1.3 超三代(B3G)和第四代(4G)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 1.1.4 多业务无线蜂窝通信系统概述
  • 1.2 无线蜂窝通信网的无线资源管理算法概述
  • 1.2.1 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基本考虑
  • 1.2.2 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模型
  • 1.3 无线蜂窝通信网的系统容量
  • 1.3.1 影响系统容量的因素
  • 1.3.2 关于系统容量的研究现状
  • 1.4 无线蜂窝通信网的带宽分配方案(BAS)
  • 1.4.1 无线蜂窝通信网的越区切换
  • 1.4.1.1 越区切换的分类
  • 1.4.1.2 越区切换的过程以及判据
  • 1.4.2 带宽分配方案的研究现状
  • 1.4.2.1 业务模型
  • 1.4.2.2 静态带宽分配方案(Static BAS)
  • 1.4.2.3 动态带宽分配方案(Dynamic BAS)
  • 1.4.2.4 多业务带宽分配方案(Multi-service BAS)
  • 1.5 无线蜂窝通信网的呼叫接纳控制(CAC)
  • 1.5.1 影响呼叫接纳控制算法的一些因素
  • 1.5.2 呼叫接纳控制算法的分类
  • 1.5.3 呼叫接纳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无线蜂窝通信网的系统容量研究
  • 2.1 引言
  • 2.2 无线传播模型
  • 2.2.1 各种无线电波传播环境的无线传播特性
  • 2.2.2 无线电波传播过程中的损耗和衰落
  • 2.2.2.1 路径损耗模型
  • 2.2.2.2 大尺度衰落模型
  • 2.2.2.3 小尺度衰落模型
  • 2.3 移动性模型
  • 2.3.1 低移动性模式
  • 2.3.2 中移动性模式
  • 2.3.3 高移动性模式
  • 2.4 无线蜂窝网中移动性对系统容量的影响
  • 2.4.1 系统模型
  • 2.4.2 业务模型
  • 2.5 移动性对系统容量影响的性能
  • 2.5.1 仿真环境的参数及移动性情形设定
  • 2.5.2 无预留带宽时的系统性能
  • 2.5.3 有预留带宽时的系统性能
  • 2.5.3.1 低预留带宽时系统的性能
  • 2.5.3.2 各种移动性情形和各个预留带宽取值共同对系统的性能的影响
  • 2.5.4 移动性对系统容量影响的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蜂窝通信网中的多业务带宽分配方案(Multi-service BAS)
  • 3.1 引言
  • 3.2 多业务带宽分配方案与QoS参数定义
  • 3.2.1 基本考虑
  • 3.2.2 系统模型
  • 3.2.3 QoS参数定义
  • 3.3 适合于自适应多媒体业务的多业务带宽分配方案
  • 3.3.1 自适应带宽分配方案
  • 3.3.2 本文提出的带宽分配方案的理论上限性能
  • 3.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3.4.1 数值仿真结果
  • 3.4.2 数值结果比较
  • 3.5 计算机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蜂窝通信网的多业务呼叫接纳控制算法(Multi-service CAC)
  • 4.1 引言
  • 4.2 多业务呼叫接纳控制算法
  • B)'>4.3 自适应多媒体业务基本层的CAC算法(CACB
  • E)'>4.4 自适应多媒体业务增强层的CAC算法(CACE
  • D)'>4.5 非实时的数据业务的CAC算法(CACD
  • 4.6 计算机仿真结果
  • 4.6.1 情形一:低到达率和高比例的自适应多媒体到达
  • 4.6.2 情形二:高到达率和高比例的自适应多媒体到达
  • 4.6.3 情形三:高到达率和各种比例的自适应多媒体到达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线蜂窝通信网资源管理的仿真平台实现
  • 5.1 引言
  • 5.2 仿真平台的总体结构
  • 5.2.1 系统整体结构初始化部分
  • 5.2.2 外层主体循环部分
  • 5.2.3 内层主体循环部分
  • 5.3 仿真程序部分代码
  • 5.3.1 部分参数的初始化
  • 5.3.2 处理AM呼叫被中断的部分代码
  • 5.3.3 处理AM呼叫越区切换以及降格算法的部分代码
  • 5.3.4 处理AM呼叫补偿机制部分代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本文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和投出的文章
  • 本文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5G对零售行业市场的影响及其应对[J]. 中国市场 2020(18)
    • [2].卫星回传在蜂窝通信上应用[J]. 卫星与网络 2010(Z1)
    • [3].试论低速率物联网蜂窝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J]. 中国新通信 2017(07)
    • [4].LTE系统中引入D2D技术后的干扰研究[J]. 电信快报 2012(11)
    • [5].5G技术加持下,C-V2X有望成为主流[J]. 汽车与配件 2020(11)
    • [6].本期导读[J]. 信息通信技术 2017(01)
    • [7].新的LCPs满足5G蜂窝通信的严格应用要求[J]. 现代塑料 2020(03)
    • [8].移动网与Wi-Fi网在融合与冲突中不断发展[J]. 通信世界 2018(16)
    • [9].福特C-V2X车路协同功能年底上车[J]. 汽车与配件 2020(13)
    • [10].蜂窝通信和卫星通信融合的机遇、挑战及演进[J]. 电讯技术 2018(05)
    • [11].基于公安调度系统通信网建设对集群通信和蜂窝通信技术的比较分析[J]. 信息系统工程 2019(08)
    • [12].蜂窝通信与无线局域网的融合[J]. 通讯世界 2018(03)
    • [13].探究无线通信网络中的D2D技术发展[J]. 数码世界 2018(07)
    • [14].蜂窝通信中的多用户协作分集[J]. 中国新通信 2008(05)
    • [15].D2D/蜂窝通信模式切换与联合功率控制方案[J]. 信号处理 2020(02)
    • [16].中国手机厂商 提速“印度制造”[J]. 中国中小企业 2018(09)
    • [17].迟到的先进技术[J]. 世界电信 2008(07)
    • [18].C-RAN——“云”领未来[J]. 通讯世界 2012(05)
    • [19].电力负荷蜂窝式通信组网设计[J]. 华东电力 2009(11)
    • [20].安捷伦推出用于经济型信号分析仪的测量应用软件,支持蜂窝通信、无线网络和数字视频等标准的应用软件[J].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0(10)
    • [21].GaN逐步向RF领域的发展之路[J]. 半导体信息 2019(01)
    • [22].安捷伦推出用于经济型信号分析仪的测量应用软件,支持蜂窝通信、无线网络和数字视频等标准的应用软件[J]. 中国新通信 2010(19)
    • [23].ADI新款14 bit高速ADC挑战更高性能需求[J]. 微型机与应用 2011(18)
    • [24].5G到来 物联网将迈向“物社会”[J]. 通信世界 2019(17)
    • [25].产品新闻发布[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0(09)
    • [26].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历程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J]. 中国新通信 2016(07)
    • [27].“云”消“雾”涨——记3GPP的D2D成长之路[J]. 通信世界 2014(27)
    • [28].平流层通信的发展现状分析[J]. 无线互联科技 2011(04)
    • [29].车联网V2X通信技术浅析与应用(中)[J].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20(05)
    • [30].4G在银行业中的应用[J]. 金融科技时代 2014(01)

    标签:;  ;  ;  ;  ;  ;  ;  

    无线蜂窝通信网的容量与资源管理算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