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

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传播学视角来观照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过程,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对文学传播过程的研究实质上是针对传播载体展开的,因此,作为文学重要传播载体的文学期刊便从文学研究的隐性因子转而跃升到显性位置。探寻当下文学期刊的现在时,焦点主要是其面临的困境及其造成困境的原因和未来出路,这不仅是笔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直接动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文学期刊作为纸质媒介的代表对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传播、接受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试图从传播学视角对文学期刊重新进行审视,在梳理其演变过程的同时实现对当代文学历史进程的观照。 论文将文学期刊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命题来提出,一则是为了呼应文学传播学这一新的研究课题,更深的意图在于把握当代文学在传播力量的影响下由外及内的变化。当下对文学期刊这一研究课题的展开,多从现象和具体的文本出发,研究成果大多还停留在现象分析阶段,而本文对文学期刊的研究则直接从其本体切入,围绕文学期刊的本体、流变及趋向三个重大问题结构全文。行文上打破时间序列上的线性叙述,以内在变化为纲领,将论文串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论述文学期刊的双重身份为出发点,通过对单一身份到双重身份的变迁事实的再次指证和确认,将涉及文学期刊本体问题的“身份”给予界定,进而深入文学期刊内部,对其生产力问题以及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进行理论阐述,其中关于文学期刊的生产力问题既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的生产与消费理论中得到启发,也是文学期刊迈向产业化必将面临的现实议题,是衡量文学期刊发展变化的一个可量化指标,由此衍生出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期刊的生产力是物质与精神同体的生产力。精神性的生产力是文学期刊所体现的社会职能、审美功能等,是掩藏在文学期刊文学性内部的隐性效应;而物质性生产力是文学期刊所体现出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显性的数值关系。精神性的生产力着眼于价值判断,而物质性生产力则更多地体现出数值衡量。在文学期刊的发展场域中,着眼点放在对其体制、机制、生产、消费等环节的剖析上,而关于文学期刊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文学期刊所引发的审美倾斜则是作为核心问题来提出,通过对文学期刊“审美试验”的分析来阐明审美观的衍变轨迹。对上述问题厘清的过程,就是依赖逻辑推理和

论文目录

  • 绪论
  • 一、文学期刊的外围生态环境
  • 二、文学期刊研究的段落划分及与其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 三、文学期刊的理论品格及其性质
  • 第一部分 文学期刊本体论
  • 第一章 文学期刊传播与生产的双重身份确认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传媒品格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类别划分
  • 第三节 技术力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第二章 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经营性质的确立
  • 第二节 艰难的体制创新
  • 一、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一元化体制
  • 二、变化中的痛苦选择:从一元到多元
  • 三、在文学法则与市场法则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 第三节 管理模式的有效尝试
  • 第三章 文学期刊的生产力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生产力的确认
  • 一、文学生产力的确认
  • 二、文学期刊生产力内涵分析
  • 三、文学期刊的发展必须兼顾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主体性
  • 一、文学期刊主体性的三个层面
  • 二、生产层因素
  • 三、外围层因素
  • 第三节 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 一、主编的更替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二、办刊宗旨的变动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三、作家资源储备断裂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四、体制与机制以及经济分配关系的改变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审美理想的摇摆与归位
  • 第一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奖
  • 一、文学期刊自身设奖是其审美追求的体现
  •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特征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审美试验
  • 一、审美试验类型
  •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变化
  • 第三节 从文学的泛审美到文学期刊的泛审美
  • 第四节 审美的倾斜与归位
  • 第二部分 文学期刊流变论
  • 第一章 结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
  • 第一节 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地位、功能及作用
  • 一、作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二、文学期刊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 三、文学期刊政治职能的形成及其原因
  • 四、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价值评判
  • 第二节 一统时期文学期刊的困境
  • 一、意识形态与文学期刊的紧密关系
  • 二、文学期刊的调整及其特点
  • 第三节 17年时期的《人民文学》
  • 一、从《发刊词》说起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风格的展现
  • 三、审美风格的演变
  • 四、虚拟的权力与权力的颠覆
  •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转折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勃兴
  • 一、文学期刊逐渐回归自我
  • 二、文学期刊本体功能的发挥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产业化改革
  • 一、文学期刊对文学失去热情,改革迟缓
  • 二、文学期刊的第二次转型
  • 第三节 文学期刊困境的追问及对策
  • 一、困境的实质
  • 二、文学期刊市场化及其负面效应
  • 第三章 解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
  • 第一节 文学期刊无产化趋势加剧
  • 一、文学期刊经费窘况
  • 二、文学期刊自救之策
  • 三、文学期刊在商业化支配下的主体彰显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越界与扩容
  • 一、文学及文艺学科的越界与扩容
  • 二、文学期刊的“改版试验”
  • 第三节 文学期刊经营策略的调整
  • 一、改变销售策略,理顺销售渠道
  • 二、由单一化经营向综合化方向拓展
  • 三、开展广告业务,尝试产业化运营
  • 第四节 体制及机制改革
  • 一、改变经营观念,从人事和分配制度入手进行体制改革
  • 二、寻找体外资本的介入与运作,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 三、转变经营机制,探索期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 第五节“改版”的正态效应与负面影响
  • 一、文学期刊发展的几个重大转变
  • 二、另类“改版”的警示意义
  • 第六节 消费社会文学期刊的尴尬境遇
  • 一、消费文化盛行对文学期刊的影响
  • 二、文学期刊的应对举措
  • 第三部分 文学期刊趋向论
  • 第一章 文学职能及作家身份
  • 第一节 文学被边缘化还是文学的职能被边缘化
  • 第二节 文学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移与置换
  • 第三节 文学内部的流变与职能的发挥
  • 第四节 文学叙述主体身份的变迁与分化
  • 一、作家身份确认
  • 二、创作主体的变迁使得媒体对文学的干预加强
  •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走向与前瞻
  • 第一节 文学期刊格局的变化
  • 第二节 纯文学期刊的文化品格及审美品格的重建
  • 第三节 消费时代通俗文学期刊的市场潜能
  • 第四节 创作主体在文学期刊变革中的作用
  • 第三章 文学期刊对文学的仿生成像与超越
  • 第一节 传媒从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的转换
  • 一、传媒对文学的演变过程
  • 二、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
  • 三、传媒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意义
  • 第二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的关系演进
  • 第三节 文学期刊塑造文学经典的能力质疑
  • 第四节 文学期刊期待第三次复兴
  • 结语 从文学期刊的擅变看当代文学的演进
  • 主要参考书目
  • 读博以来(2003.9-2006.4)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写在最后(代致谢)
  • 附录
  • 附录1:当代主要文学期刊创办年代
  • 附录2: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
  • 附录3: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作品及来源期刊、出版社
  • 附录4:1978-2000年全国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
  • 附录5:“茅台杯”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民国文学期刊钩沉——评《刊影流年》[J]. 新闻爱好者 2019(12)
    • [2].浅议新媒体时代少儿文学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5)
    • [3].试论俄罗斯大型文学期刊的体裁特征[J]. 欧亚人文研究 2020(01)
    • [4].校园文学期刊的办刊策略[J]. 今古文创 2020(03)
    • [5].文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传播分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6].中国文学期刊的危机与发展机遇探讨[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16)
    • [7].文学期刊与微信文学公众号出版特点浅较[J]. 东南传播 2017(11)
    • [8].农村读者对文学期刊的阅读需求分析[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8(03)
    • [9].近代中国文学期刊发展中的乡土融合[J]. 甘肃农业 2018(02)
    • [10].数字化:文学期刊的必然选择[J]. 发展 2018(03)
    • [11].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期刊——兼论新时期以来文学期刊的发展嬗变[J]. 中国图书评论 2018(05)
    • [12].抗战时期对鲁迅的阐释——以四川文学期刊为例[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6(06)
    • [13].刘增人、刘泉、王今晖编著《1872-1949文学期刊信息总汇》出版[J]. 新文学史料 2016(04)
    • [14].刘奇葆在调研文学期刊发展情况时强调 坚守高品质的文学阵地[J]. 现代企业 2016(11)
    • [15].“宁滥毋缺”与“摸清家底”——《1872—1949文学期刊信息总汇》简评[J]. 现代中文学刊 2016(06)
    • [16].命名与观察:新锐文学期刊十年(2004-2015)[J].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1)
    • [17].“互联网+”时代纯文学期刊全媒体转型路径与困境[J]. 文化与传播 2016(04)
    • [18].《西藏文学》的两次市场化探索论析[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9].时代性与文学期刊——兼论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困境[J]. 文艺评论 2017(04)
    • [20].1927-1930年上海革命文学期刊生存发展策略探析[J]. 编辑之友 2017(05)
    • [21].文学期刊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2].从版权角度看文学期刊生存的困境[J]. 长江文艺评论 2017(03)
    • [23].《1872—1949文学期刊信息总汇》读札[J]. 东方论坛 2017(03)
    • [24].微信公众平台助力传统文学期刊转型[J]. 传媒 2016(08)
    • [25].一本地方文学期刊的自我审视[J]. 现代视听 2016(05)
    • [26].中美纯文学期刊生存现状之对比研究[J]. 编辑之友 2014(12)
    • [27].民国文学期刊论纲[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4(04)
    • [28].日本文学期刊的现状与转型[J]. 传媒 2015(04)
    • [29].四十年湖北文学期刊三驾车[J]. 长江丛刊 2020(03)
    • [30].河南文学期刊社长(主编)座谈会在开封举行[J]. 牡丹 2018(34)

    标签:;  ;  ;  ;  ;  ;  ;  ;  ;  ;  ;  

    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