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敦煌壁画为主要材料的唐代服饰史研究

以敦煌壁画为主要材料的唐代服饰史研究

论文摘要

敦煌石窟保存了非常完整的古代壁画群,因其完整性和连续性,敦煌壁画成为研究唐代服饰的重要史料。本文将唐代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材料,综合其他图像和唐代以来的各种典籍,考证唐代服饰和唐代服饰制度。本文重点是对前人未研究的部分、或不完整的部分、或有偏差的部分作研究,而非阐述完整的唐代服饰史。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研究的目标、对象作了界定:1)本文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阐述整个唐代服饰史,而在于论证敦煌壁画所反映的唐代服饰。试图用一套图像解读的方法探究唐代服饰的真实状态,并考证敦煌壁画所表现唐代服饰的可信度和程式化现象。2)为前人所作的唐代服饰研究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这些补充反映在:首先,为前人论证提供更多依据;其次,对未考证的唐代服饰进行考证;第三,对暂时没有结论的,而且前人未讨论的服饰提出看法。第四,对前人考证有误的,进行纠正和补充。探讨了服饰史研究中如何利用图像的方法论问题,讨论了本文利用敦煌图像考证唐代服饰的主要方法。该部分的独创性在于:1)较为系统讨论了利用敦煌壁画研究服饰史的方法;2)总结了前人利用图像研究服饰史的方法。经过筛选,将唐代敦煌供养人画像以及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画中的人物图像作为研究唐代世俗服饰的主要对象。综合陕西、新疆等地的壁画和出土实物,以及文献资料等作为研究的论据。第二部分,作了文献和实物资料综述,对自唐代至清代的唐代服饰史料记载,以及唐代服饰史研究成果作了综述,并对唐代服饰实物和描绘唐代服饰的图像作了综述。从唐代至清代编撰的类书、史书多有历朝服饰制度的记载,其中较为重要的典籍有:《北堂书钞》、《唐六典》、《通典》、《旧唐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新唐书》、《资治通鉴》、《文献通考》、《说郛》、《全唐文》等。史书和类书中记载的主要是官方的服饰制度,关于民间的着装则很少记载。唐代至宋代的笔记小说则零星提供了民间的服饰习俗,可作为正史的补充。清代编辑的《全唐诗》中也有大量唐代服饰描写。系统的服饰史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至70、80年代形成了一个研究高峰,标志是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的出版。50年代至80年代初,先后在新疆、陕西等地区出土了大量唐代实物以及墓室壁画,为唐代服饰研究提供重要动力。90年代后,唐代服饰研究具有了相当规模,有数十篇关于唐代服饰研究的论文发表。近年东华大学和敦煌研究院合作研究敦煌壁画服饰,将敦煌壁画和服饰史研究结合得更加紧密。第三部分,考证了敦煌壁画中的唐代服饰,并分了两部分进行阐述:1、对敦煌壁画中的服饰作考证;2、参考前文考证,主要综合文献对唐代的服饰总体特征作阐述。1、考证了唐代壁画中的唐代服饰。分别考证了男子服饰、女子服饰、胡人服饰和庶民侍者服饰。该部分的独创性主要体现于:1)考证了前人未考证清楚的问题。如,黑介帻和平巾帻样式:胡人服饰所属民族等等。并对前人论证提供了更多的论据,包括其他研究者没有引用到的一些古代文献。特别是从唐诗中找到大量服饰描述的句子,并分类列出:2)对一些服饰作了平面效果图和结构图,将唐代服饰表达得更加清楚。如,通过平面效果图比较了唐代和前朝袴褶之间的差别;3)提出了一些唐代服饰中的疑问,如“钿钗礼衣”和“钿钗襢衣”的名称问题;唐诗中大量出现的搔头、翠翘式样如何等。4)将不同古籍中的一些服饰记录整理成表格,方便比较和查阅。如:唐代妇女礼衣表、冕服分类表、幞头样式一览表等。5)将同类别的服饰形象按时间列出,考察演变。如襦的演变图、发式的演变图等。6)揭示中晚唐壁画程式化特征,中晚唐维摩诘壁画中的帝王服饰和官服不能真正反映实际情况。男子服饰部分主要考证了维摩诘经变和涅槃经变中帝王、官员及供养人画像中的常服。有帝王冕服、通天冠、官员具服、常服、黑介帻、平巾帻等服饰。1)冕服是皇帝和官员的大礼服。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皇帝穿的冕服是衮冕,但旒数、韨、玉具剑等和文献有差异。冕板下的冠可能是通天冠、黑介帻再加金博山。2)榆林窟25窟观无量寿经变壁画局部中的帝王戴通天冠。3)唐代各级文官朝服在永徽后称为具服。头戴进贤冠,冠下为黑介帻。4)平巾帻之服是唐代使用普遍的官服,不同级别官员的服饰色彩和配饰的材料不同。平巾帻之服主要有:平巾帻、袴褶、起梁带、靴等搭配而成。若武官陪位大仗,需要加裲裆和螣蛇。唐代的平巾帻之服作军服使用。平巾帻之服也是一种常服,便于行动之服,唐代作为骑马服使用。5)男子常服由幞头(折上巾)、襕衫、腰带、靴组成。幞头内是巾子,外是裁有四脚的面料裹出造型。唐代幞头后面的两脚多为自然垂下,晚唐的敦煌壁画中有供养人幞头的两脚是翘起的,是否翘起似乎和地位并无关联。襕是在袍的下缘加的一块面料,襕的颜色和官级对应。半袖多作为内衣穿用。女子服饰部分主要考证经变画和供养人画像中的常服和礼服。有襦、裙、半臂、帔、礼衣、丈夫袖衫和配饰等。1)唐代妇女常服主要由:襦、裙、半袖和帔构成。2)初唐妇女都穿窄袖襦和长裙,显示出体态苗条。初唐至盛唐初期流行条纹裙。盛唐开始,妇女服饰显示出奢靡的风气,裙襦则向宽肥的趋势变化,这种对宽肥的喜好一直持续到唐代结束。3)半袖见于初唐至盛唐的壁画中,盛唐以后则不见。盛唐以后,半袖不再作外衣穿,而穿在襦内。4)披帛在唐代应该称为帔或巾帔。帔的披挂方式有10多种,其中有三种常见于各个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盛唐以后的帔也显示出比初唐更为宽大的趋势。5)丈夫袖衫是唐代女子普遍使用的服饰之一。盛唐至晚唐的各时期壁画中着丈夫袖衫的形象多为侍女。6)条脱是唐代女性的臂饰,是外来的饰品。初唐时期的发髻高耸,发髻上的饰品较少。盛唐至晚唐的发髻饱满而和缓,发髻上装饰繁多,中晚唐的发髻上总要插多把梳子。胡服部分主要考证了维摩诘经变中的胡人形象及其所着服饰。1)尖顶帽是从远古时期就流行于西域地区的帽子,有的尖顶帽顶稍圆边缘有毛饰。维摩诘经变中戴尖顶帽者可能是波斯人。2)维摩诘经变中的鸟羽冠者为高丽人。3)维摩诘经变中的回鹘人和伯孜克里克壁画中的人物特征一致,有三叉冠或花形高冠,多穿镶边圆领锦袍。4)中唐时期,维摩诘经变中吐蕃装束的人物被放在了队列前面显要位置。吐蕃人穿翻领右衽长袍,袖长至脚面,头饰红色裹头。5)莫高窟103窟维摩诘经变右下角的少数民族人物为龟兹人。其短发形象和《职贡图》中的龟兹人相符,翻领袍和克孜尔壁画中的龟兹人近似。庶民和侍者服饰部分主要考证了经变画中劳动者和侍者的袴褶、缺髓衫、褐衣等服饰。1)袴褶是上层阶级和普通劳动者皆穿的服饰。官员袴褶为大袖和大口的样式。劳动者的袴褶的袖和裤口较窄,相对合体。壁画中所见普通人的袴褶多为棕色、灰褐色、灰绿色等间色。2)缺骻衫是在下摆两侧开衩的长衫,襕衫则不开衩。缺骻衫是庶人的常服和军旅之服。普通人不可以使用紬绫罗縠等面料。3)初唐有一般人穿白,屠商穿黑,士卒穿黄的规定。武德以后不允许普通人使用黄色。普通人的配饰只能用铜、铁材质。4)褐衣是对粗布短衣的称呼,为士人和庶人所服。2.对前文较为零散的考证作了概括,主要依靠文献资料补充和论证图像资料所不能完全反映的内容,总结了唐代服饰的四个重要特征:1)唐代服饰功能分类清楚,对礼服和常服的使用作了严格规定。同时又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性作了通融,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也穿常服。2)服饰的等级标识更加严格。统治者数次修订了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并有了赐紫、绯的制度,形成了借服现象,但不断出现服色僭越的情况。3)胡服风气。整个唐代对外来文化采取了相当开放的态度,唐代服饰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和胡化风气。唐代的许多服饰是胡服,或是从胡服演变过来。4)从皇室到民间的奢侈风气。发达的经济和纺织技术直接推动了服饰的奢侈风气。盛唐开始,唐代服饰显示出华丽的面貌。最后在附录中总结了唐代服饰名称,从古代文献中按年代先后整理出唐代服饰大事记,《全唐诗》中描述女性饰品的诗句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本文研究的目的、创新性、对象和方法
  • 1-1.目的和创新性
  • 1-1-1.本文研究的目的
  • 1-1-2.本文研究的创新性
  • 1-2.敦煌图像对服饰史研究的意义和不足
  • 1-3.本文研究的对象
  • 1-3-1.敦煌壁画内容分类
  • 1-3-2.不同壁画内容在服饰研究中的利用度
  • 1-3-3.对象的选择
  • 1-3-4.本文对服饰图像的分类
  • 1-3-5.敦煌壁画描绘的唐代世俗服饰的种类
  • 1-4.唐代敦煌壁画分期与服饰判断
  • 1-5.本文利用图像研究服饰史的方法和路径
  • 1-5-1.敦煌图像利用情况综述
  • 1-5-1-1.利用敦煌图像的主要方式
  • 1-5-1-2.图像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 1-5-2.本文利用敦煌壁画进行服饰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2-1.图像分析
  • 1-5-2-1-1.绘画表现
  • 1-5-2-1-2.表现技巧的时代性
  • 1-5-2-1-3.颜料使用和服装色彩的判断
  • 1-5-2-2.图像复原
  • 1-5-2-2-1.复原的目的和要求
  • 1-5-2-2-2.壁画服饰复原图表现手段
  • 1-5-2-2-3.壁画复原的服饰依据
  • 1-5-2-2-4.图像中的服饰结构判断与绘制
  • 1-5-2-2-4-1.壁画中的服饰结构表现
  • 1-5-2-2-4-2.根据壁画绘制服饰
  • 1-5-2-3.图像比较
  • 1-5-2-3-1.横向比较
  • 1-5-2-3-2.纵向比较
  • 1-5-2-3-3.比较法运用原则
  • 1-6.敦煌图像的可信度研究
  • 1-6-1.影响可信度的因素
  • 1-6-2.图像中出现服饰的几种情况
  • 1-7.图像内容与表现的程式化
  • 1-7-1.图像程式化表现
  • 1-7-2.图像程式化对服饰研究的影响
  • 1-8.上述方法在本文各章节的利用
  • 2.唐代服饰制度记载和唐代服饰史研究综述
  • 2-1.文献记载与研究
  • 2-1-1.唐代至清代关于唐代服饰的文献记载
  • 2-1-2.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涉及唐代服饰史的研究
  • 2-1-3.上世纪70至80年代涉及唐代服饰史的研究
  • 2-1-4.上世纪90年代涉及唐代服饰史的研究
  • 2-1-5.最近5年涉及唐代服饰史研究的成果
  • 2-2.唐代服饰研究图像和实物材料综述
  • 3.敦煌壁画中的唐代服饰考证
  • 3-1.男子服饰
  • 3-1-1.维摩诘经变中的帝王服饰考证
  • 3-1-2.观无量寿经变中的通天冠考证
  • 3-1-3.官员和士人服饰
  • 3-1-3-1.维摩诘经变中的具服
  • 3-1-3-2.维摩诘经变中的进贤冠与黑介帻
  • 3-1-3-3.敦煌壁画中黑介帻造型的演变
  • 3-1-3-4.大涅槃经变中的平巾帻之服
  • 3-1-3-4-1.平巾帻的定义及演变
  • 3-1-3-4-2.平巾帻之服的组成
  • 3-1-3-4-3.平巾帻使用的对象和礼仪
  • 3-1-3-5.供养人形象所着的常服(亵服、宴服)
  • 3-1-3-5-1.圆领袍和襕衫
  • 3-1-3-5-2.幞头造型与分期
  • 3-1-3-5-3.323窟中纤夫的半袖
  • 3-1-4.帝王、官员和士人服饰结论
  • 3-2.妇女服饰
  • 3-2-1.女供养人的襦
  • 3-2-2.莫高窟329窟和220窟的半袖(臂)
  • 3-2-3.裙的样式与分期特征
  • 3-2-4.帔(帔子、领巾、帔帛、披帛)
  • 3-2-5.女供养人的礼衣
  • 3-2-6.弥勒经变中的女子的圆领袍
  • 3-2-7.配饰
  • 3-2-7-1.经变中菩萨的臂饰和手饰
  • 3-2-7-2.女供养人的头饰
  • 3-2-8.妇女服饰结论
  • 3-3.维摩诘经变和涅粲经变中的胡服
  • 3-3-1.卷檐帽、尖顶帽
  • 3-3-2.鸟羽冠
  • 3-3-3.吐蕃服饰
  • 3-3-4.高昌回鹘(回纥)服饰
  • 3-3-5.龟兹服饰
  • 3-3-6.其他胡人服饰
  • 3-3-7.胡服结论
  • 3-4.经变画中的庶民与侍者形象
  • 3-4-1.劳作者袴褶与官员袴褶比较
  • 3-4-2.劳作者的缺骻衫
  • 3-4-3.面料、色彩和饰品
  • 3-4-4.侍女服饰
  • 3-4-5.褐衣
  • 3-4-6.庶民和侍者服饰结论
  • 3-5.唐代服饰的总特征
  • 3-5-1.唐代礼服和常服(亵服、宴服)
  • 3-5-2.更加强化了的服饰等级制度
  • 3-5-2-1.唐代服饰等级制度的形成
  • 3-5-2-2.赐服和借服制度
  • 3-5-2-2-1.赐紫、绯制度
  • 3-5-2-2-2.借服制度
  • 3-5-2-2-3.僭越现象
  • 3-5-3.唐代的胡服风气
  • 3-5-3-1.胡服的判定
  • 3-5-3-2.唐代汉人胡服
  • 3-5-4.唐代服饰华丽之风
  • 3-5-4-1.唐代服饰的奢靡风气
  • 3-5-4-2.唐代的禁侈令
  • 3-5-4-3.唐代服饰奢靡的基础
  • 参考文献
  • 附录1:唐代服饰名称一览表
  • 附录2:唐代服饰大事记表
  • 附录3:唐代服饰名称标识图
  • 附录4《全唐诗》中关于"绂"的诗句
  • 附录5:《全唐诗》中的女性饰品
  • 附录6:唐代陕西地区部分墓室壁画时期表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以敦煌壁画为主要材料的唐代服饰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