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虫生真菌制剂的研制

一种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虫生真菌制剂的研制

论文摘要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是我国最重要的茶树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亟需开发经济有效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通过对从茶小绿叶蝉上分离的1株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和4株自其它叶蝉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胞外蛋白酶活性测定,初选出活性较高的爪哇棒束孢和两株球孢白僵菌。这些菌株对假眼小绿叶蝉低龄若虫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爪哇棒束孢毒力最强,其毒力分别比2株球孢白僵菌高2.337.26倍和6.0827.26倍,在1×108孢子mL-1浓度条件下第13d的致死率达100%,LT50为5.9d。使用该菌株,经二次通用回归设计,优化筛选出悬乳剂配方。依各成分配伍配制爪哇棒束孢悬乳剂,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IJOD-1悬乳剂以7.5×1013孢子ha1的剂量常量喷施,分生孢子悬乳剂对小绿叶蝉虫口的防治效果在第11d时为50.32%;第25d时追加1次放菌,在第55d时的防治效果达68.40%。对该剂型的室温储存试验结果表明,其分生孢子萌发率在一年之内均缓慢下降,下降幅度比在4℃下冷藏的分生孢子稍大:8个月后剂型中的分生孢子萌发率仍保持在71.33%,10个月后下降加速,到12个月后降为42.67%,15个月后降为10.67%;相比之下,4℃下冷藏的分生孢子12个月后萌发率降为57%,15个月后降为40.33%。然而,未制剂的分生孢子在3个月内萌发率迅速下降到61%,此后更是急剧下降,6个月后降为6.33%,8个月后几乎完全死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菌种的筛选与孢子粉的制备
  • 2.1.1 培养基的筛选
  • 2.1.2 优良菌株的筛选
  • 2.2 液-固双相发酵
  • 2.2.1 母液培养
  • 2.2.2 固体发酵
  • 2.3 孢子粉收集
  • 2.4 孢子粉质量指标测定
  • 2.4.1 含水量
  • 2.4.2 含孢量
  • 2.4.3 萌发率
  • 2.5 生物测定
  • 2.5.1 供试虫源
  • 2.5.2 供试菌株
  • 2.5.3 室内生物测定
  • 2.5.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6 悬乳剂助剂筛选
  • 2.6.1 溶剂油的筛选
  • 2.6.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2.6.3 抗氧化剂的筛选
  • 2.6.4 紫外吸收剂的筛选
  • 2.6.5 崩解剂的筛选
  • 2.6.6 增效剂的筛选
  • 2.7 悬乳剂助剂配伍试验
  • 2.7.1 二次通用回归旋转设计
  • 2.7.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8 田间防治试验
  • 2.8.1 孢子粉的制备
  • 2.8.2 剂型的配制
  • 2.8.3 试验设计
  • 2.8.4 田间数据的收集
  • 2.8.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9 货架期的测定
  • 2.10 培养基筛选
  • 2.10.1 液体培养基
  • 2.10.2 固体(平板)培养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胞外蛋白酶活性
  • 3.2 室内生物测定
  • 3.3 爪哇棒束孢的形态特征
  • 3.4 悬乳剂助剂筛选
  • 3.4.1 溶剂油的筛选
  • 3.4.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3.4.3 抗氧化剂的筛选
  • 3.4.4 紫外线吸收剂的筛选
  • 3.4.5 崩解剂的筛选
  • 3.4.6 增效剂的筛选
  • 3.4.7 定量指标的配伍优化
  • 3.4.8 定性指标的配伍优化
  • 3.4.9 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综合配伍优化
  • 3.4.10 IJOD-1 悬乳剂配方及制备工艺
  • 3.5 田间防治试验
  • 3.5.1 田间虫口基数
  • 3.5.2 田间温湿度变化
  • 3.5.3 田间虫口密度及其下降率
  • 3.6 货架期的测定
  • 3.7 培养基筛选
  • 3.7.1 培养液的筛选
  • 3.7.2 固体(平板)培养基的筛选
  • 4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都匀毛尖茶树叶片响应茶小绿叶蝉侵染的转录组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22)
    • [2].大田美人茶小绿叶蝉防治指标研究[J]. 中国茶叶 2020(04)
    • [3].12%甲维·唑虫胺悬浮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试验[J]. 农业与技术 2019(02)
    • [4].“张冠李戴”话茶小绿叶蝉[J]. 中国茶叶 2019(05)
    • [5].鄂南茶区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J]. 植物医生 2016(10)
    • [6].几种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田间小区试验报告[J]. 农村科学实验 2018(12)
    • [7].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明专利介绍(十四)[J]. 茶叶学报 2019(03)
    • [8].福安市茶叶假眼茶小绿叶蝉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06)
    • [9].鄂南茶区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06)
    • [10].生物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9)
    • [11].浅析茶小绿叶蝉的防控技术与措施[J]. 湖北植保 2019(03)
    • [12].茶小绿叶蝉性诱测报技术初探[J]. 湖北植保 2019(04)
    • [13].智能虫害防治系统对茶小绿叶蝉防效试验报告[J]. 福建茶叶 2019(07)
    • [14].基于机器视觉的茶小绿叶蝉识别方法研究[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8(01)
    • [15].三种绿色防控措施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J].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6)
    • [16].苦参碱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浅析[J]. 农业与技术 2018(15)
    • [17].茶小绿叶蝉对不同茶树品种的抗性调查及防治效果试验[J]. 广东茶业 2018(05)
    • [18].气象因子对黄板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的影响[J]. 蚕桑茶叶通讯 2016(05)
    • [19].五种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田间试验[J]. 湖北植保 2015(05)
    • [20].茶小绿叶蝉对不同光源的趋性及发生规律研究[J]. 华中昆虫研究 2018(00)
    • [21].福建主要茶区茶小绿叶蝉种名的存疑与鉴别[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22].茶小绿叶蝉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 基层农技推广 2014(10)
    • [23].茶小绿叶蝉的防控措施[J]. 福建农业 2012(10)
    • [24].几种杀虫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J]. 四川农业科技 2011(01)
    • [25].气候监测在茶小绿叶蝉防治中的作用[J]. 湖南农机 2011(07)
    • [26].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1)
    • [27].50%丁醚脲防治假眼茶小绿叶蝉试验[J]. 福建茶叶 2010(Z1)
    • [28].“藜芦碱”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J]. 福建茶叶 2010(06)
    • [29].防治茶小绿叶蝉药剂筛选初报[J]. 耕作与栽培 2010(06)
    • [30].微波辐射对茶小绿叶蝉的杀灭效果[J]. 福建农业学报 2018(12)

    标签:;  ;  ;  ;  ;  

    一种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虫生真菌制剂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