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江苏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

进入21世纪,江苏省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也是江苏省人口、经济、环境三者协调的必经之路。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正在经历着从一般性和定性研究向具体性和定量性研究的转变,承载力的出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动了可持法发展的定量研究,正在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核心之一。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把握环境承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指标体系中指标选取的原则、指标的筛选,进而构建了具备较强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保证能够简洁、明了地反映江苏省环境承载力状况,一改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多、针对性差、操作性难的缺陷。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环境承载力作为研究内容,重点地分析了江苏省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存在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不协调等问题,应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对江苏省环境承载力和十三个城市的承载力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江苏省经济发展策略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首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也是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其次,环境承载力客观存在。江苏省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对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是江苏省经济发展必须要以环境资源承载力阈值为限,坚持环境与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再次,江苏省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越小,可供利用的环境空间越小。以南京、苏州、无锡为代表的苏南地区,承载率逐年提高,环境承载力逐年下降。南京2005年环境承载率为0.94,无锡在2005年承载率已经大于1;苏州在2003年就已经达到1.12,而苏北、苏中地区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个城市中只有徐州一个城市的环境承载率超过0.6,其余均在0.4-0.6之间。苏中地区南通、扬州、泰州环境承载率保持在0.6-0.8之间。最后,江苏省环境承载力整体下降,其中水环境、土地环境将成为限制江苏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江苏省环境承载率0.70,水环境承载率0.81;土地环境承载率0.88;大气环境承载率0.37。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
  • 2 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
  • 2.1 环境承载力的提出
  • 2.2 环境承载力阐释
  • 2.2.1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 2.2.2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 2.2.3 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 2.3 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生态经济系统理论
  • 2.3.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2.4 环境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研究综述
  • 3 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 3.1 江苏省概况
  • 3.1.1 区域位置
  • 3.1.2 地形与地貌
  • 3.1.3 气候特征
  • 3.2 江苏省资源禀赋状况
  • 3.2.1 水资源
  • 3.2.2 土地资源
  • 3.2.3 其他资源
  • 3.3 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3.3.1 行政区域与人口
  • 3.3.2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3.4 江苏省环境现状
  • 3.4.1 水环境
  • 3.4.2 大气环境
  • 3.4.3 土地环境
  • 3.4.4 其他环境问题
  • 3.5 江苏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
  • 3.5.1 经济增长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 3.5.2 产业结构对污染物总量排放的影响
  • 3.5.3 能源消耗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 4 江苏省环境承载力评价
  • 4.1 江苏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1.2 指标的选择与说明
  •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江苏省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
  • 4.2.1 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一层次分析法
  • 4.2.2 江苏省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 4.2.3 江苏省环境要素承载力评价结果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 5.2.1 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5.2.2 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5.2.3 制定环境保护战略,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研究[J]. 甘肃科学学报 2020(03)
    • [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7)
    • [3].国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 广东土地科学 2014(04)
    • [4].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探讨[J]. 科技视界 2020(13)
    • [5].煤炭矿区规划环评生态承载力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 中国煤炭 2009(04)
    • [6].承载力协同发展视角下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2)
    • [7].京津冀能源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基于2007—2011年数据[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04)
    • [8].天津汉沽海域氮磷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J]. 水道港口 2014(04)
    • [9].玉环县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05)
    • [10].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 2012(08)
    • [11].输电线路安全生产承载力评价体系及应用[J]. 水电能源科学 2012(11)
    • [12].淮南市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3].贵阳市生态承载力评价及其障碍因素诊断[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4].基于小凌河河道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分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7(01)
    • [15].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15)
    • [16].基于熵值法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宜宾学院学报 2013(12)
    • [17].富县水资源可利用量及承载力评价[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1(01)
    • [18].山东省17城市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J]. 东岳论丛 2010(09)
    • [19].唐山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20].西部地区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12)
    • [21].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5(04)
    • [22].浙江省森林承载力评价研究[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03)
    • [23].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市场 2008(44)
    • [24].渤海湾沿海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物流科技 2017(10)
    • [25].浅析生态承载力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为例[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2(04)
    • [26].喀左县灌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J]. 地下水 2020(05)
    • [27].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承载力评价——基于成都经济区的实证分析[J]. 四川环境 2014(06)
    • [28].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29].旧路结构承载力评价[J]. 山西交通科技 2012(02)
    • [30].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2)

    标签:;  ;  ;  

    江苏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