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质量性状形成及栽培调控研究

白芷质量性状形成及栽培调控研究

论文题目: 白芷质量性状形成及栽培调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者: 张志梅

导师: 翟志席,郭玉海

关键词: 白芷,产量,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白芷作试验材料,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作指标性成分指标,研究了白芷生长过程中木质部和韧皮部加宽动态及它们与香豆素含量的关系,白芷不同时期不同部位香豆素含量分布,不同时期可溶性糖含量动态,不同土壤类型、生长年限和产地对白芷产量和香豆素含量的影响,施肥和次生代谢增强剂处理对白芷产量和香豆素含量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干燥方法对白芷香豆素含量的影响等,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白芷韧皮部和木质部呈“S”型加宽曲线,前期干重增加较慢,9月底到10月底迅速增加;沙土中生长的白芷木质部与韧皮部半径比最小,其次为黏土,壤土比值最大。 2.白芷生长发育过程中欧前胡素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异欧前胡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积累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按不同部位来说,根尾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其次是根头,根体最低;按不同组织来说,韧皮部含量远大于木质部含量;叶片中含量都很低,种子中欧前胡素含量很高,异欧前胡素含量很低;主根和侧根比较,侧根中香豆素含量大于主根中的含量;韧皮部根头中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其次是根尾,根体最低,木质部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也是根头最高,其次是根尾,根体最低。 3.白芷根中蔗糖最高,其次是果聚糖,果糖又次之,葡萄糖含量最低。在白芷生长发育过程中,蔗糖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果聚糖含量先升高,在9月底时开始降低;果糖含量则是逐渐降低的趋势;葡萄糖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积累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4.白芷在第二年春天采收香豆素含量最高,是一年生和二年生的6倍和4倍;异欧前胡素含量是一年生和二年生的2—3倍。二年生白芷欧前胡素积累量是一年生的9倍多:异欧前胡素积累量为一年生的7.7倍。 5.沙土中生长的白芷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均为最高,其次为黏土,壤土中最低;但壤土中的白芷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积累量均为最高,其次为黏土,沙土中的均为最低。就产地来说,安国产白芷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分别为0.244%和0.073%,其次为河北吴桥,北京产白芷最低。 6.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白芷产量,欧前胡素含量,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积累量;浓度为0.1g/IL次生代谢增强剂处理的白芷产量,欧前胡素含量和积累量及异欧前胡素积累量均为最高;次生代谢增强剂处理白芷以在8月份喷施一次效果最好,产量和香豆素含量最高。 7.35℃烘干白芷需时短,外观性状较好,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显著提高;70℃烘干白芷中欧前胡素含量提高而异欧前胡素含量显著降低;105℃烘干白芷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显著降低;磺熏白芷外观性状好,但香豆素类成分显著降低。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次生代谢

1.1.1 植物体内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的关系

1.1.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类型及其生源途径

1.1.3 药用植物体中各种化学物质之间的联系

1.1.4 植物次生代谢的意义

1.2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

1.2.1 生态因子对药用植物指标性成分形成和含量的影响

1.2.2 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部位药用植物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异

1.2.3 不同栽培措施和加工方法对药用植物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1.2.4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中的应用

1.2.5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研究意义

1.3 白芷次生代谢及栽培调控措施研究现状

1.3.1 白芷的品种研究

1.3.2 白芷化学成分研究

1.3.3 栽培措施对白芷影响的研究

1.3.4 产地、加工对白芷指标性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

1.3.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处理

2.2.1 不同生长时期白芷韧皮部增厚、木质部半径增加试验

2.2.2 根不同组织、不同部位香豆素含量比较

2.2.3 不同生长时期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相关关系试验

2.2.4 不同种植方式及生长年限对白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5 不同土壤类型对白芷产量和韧皮部木质部半径厚度及香豆素含量的影响

2.2.6 肥料试验

2.2.7 次生代谢增强剂处理试验

2.2.8 ~(14)C示踪研究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合成的试验

2.2.9 干燥方法对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2.3.1 产量测定

2.3.2 韧皮部和木质部测定

2.3.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3.4 香豆素含量测定

2.3.5 ~(14)C同位素示踪试验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白芷根生长动态及指标性成分形成规律分析

3.1.1 白芷根韧皮部和木质部生长发育动态及指标性成分含量

3.1.2 白芷不同时间不同部位指标性成分含量比较

3.1.3 白芷不同时间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含量动态

3.2 影响白芷产量和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因素分析

3.2.1 生长年限对白芷产量和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土壤类型对白芷产量和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2.3 产地对白芷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种植方式白芷指标性成分成分含量比较

3.2.5 不同肥料种类对白芷产量和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2.6 次生代谢增强剂处理对白芷产量和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3.2.7 干燥方法对白芷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

4.1 白芷根韧皮部是香豆素合成和贮藏的主要部位

4.2 种植方式和土壤类型影响白芷产量和指标性成分含量

4.3 次生代谢增强剂处理影响白芷产量和指标性成分含量

4.4 肥料类型影响白芷产量和指标性成分含量

4.5 生长年限和产地影响白芷产量和指标性成分含量

4.6 干燥方法影响白芷指标性成分含量

4.7 祁白芷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

4.7.1 产地选择

4.7.2 土壤类型

4.7.3 生长年限

4.7.4 栽培调控

4.7.5 采收加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5-07-18

相关论文

  • [1].白芷香豆素类成分与分泌组织的相关性研究[D]. 兰志琼.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 [2].川白芷资源评价与植物激素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D]. 侯凯.四川农业大学2013
  • [3].川产道地药材白芷香豆素的分离、质量控制及透皮特性研究[D]. 李玲.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 [4].白芷细胞外钙调素结合蛋白(ECBP21)cDNA克隆及鉴定[D]. 毛国红.河北师范大学2003
  • [5].白芷的古今药用概况及香豆素类成分研究[D]. 王梦月.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
  • [6].江西道地药材车前规范化栽培技术(GAP)及其优质高产的生理特性研究[D]. 张寿文.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7].甘草酸ELISA法建立及栽培甘草产量与品质调控机理研究[D]. 李刚.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延胡索乙素手性药代动力学及元胡白芷配伍影响研究[D]. 洪战英.第二军医大学2005
  • [9].东北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awa)栽培生物学研究[D]. 王臣.东北农业大学2005
  • [10].环境因子对黄檗幼苗生长及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D]. 李霞.东北林业大学2006

标签:;  ;  ;  ;  

白芷质量性状形成及栽培调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