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研究

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研究

论文摘要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微波遥感技术,它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覆盖面广、高精度地监测地表变形的能力,已成为极具潜力的对地观测技术之一。根据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的原理,D-InSAR技术用于沉陷监测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是,由于时间去相干和大气变化等因素影响了D-InSAR的测量精度,尤其在西部黄土覆盖矿区,地形起伏较大,且开采沉陷具有范围小、下沉量大和形变速度快的特点,影响了该技术在西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因此,本文针对这一课题展开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陕西彬长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为实例,利用D-InSAR技术实现矿区地表沉陷的动态监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针对西部矿区开采沉陷特征及监测技术要求,将常规的开采沉陷监测方法和D-InSAR技术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D-InSAR技术的优势;(2)在阐述D-InSAR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D-InSAR对形变测量的灵敏度及获取地表形变的误差来源,重点分析了D-InSAR数据处理流程及其关键算法;(3)选取了2007-07-04到2007-10-04时间跨度为三个月的三景SAR影像数据,构成三个影像对分别进行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研究区域的形变分布图,并结合实际资料对实验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一致的结果;(4)通过对差分干涉处理过程中生成的相干图进行分析表明,D-InSAR技术应用于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时,其相干图可作为分析判别形变区域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于开采沉陷区相干图的研究,可作为D-InSAR技术应用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通过对彬长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实验研究,初步建立了适合于矿区D-InSAR技术监测的数据处理实用流程,为西部矿区大范围开采沉陷的雷达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 1.6 小结
  • 2 煤矿开采沉陷及其监测技术方法
  • 2.1 地表开采沉陷盆地的特征
  • 2.2 地表开采沉陷的常规监测技术方法
  • 2.3 D-InSAR 技术及其优势
  • 2.4 小结
  • 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 3.1 雷达遥感概述
  • 3.1.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 3.1.2 雷达方程
  • 3.1.3 雷达遥感的特点
  • 3.2 合成孔径雷达SAR
  • 3.2.1 真实孔径雷达
  • 3.3.2 合成孔径雷达
  • 3.2.3 合成孔径雷达的不足
  • 3.3 雷达干涉测量InSAR
  • 3.3.1 InSAR 的基本原理
  • 3.3.2 InSAR 对地形起伏的灵敏度
  • 3.4 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 3.4.1 差分干涉技术的发展
  • 3.4.2 D-InSAR 的实现方法
  • 3.4.3 D-InSAR 的基本原理
  • 3.5 D-InSAR 对形变测量的灵敏度及其误差分析
  • 3.6 小结
  • 4 D-InSAR 数据处理及关键算法分析
  • 4.1 SAR 影像的选取
  • 4.2 SAR 数据的处理流程
  • 4.3 影像配准方法
  • 4.3.1 影像配准的评估
  • 4.3.2 粗配准的算法分析
  • 4.3.3 精配准的算法分析
  • 4.4 基线估计方法
  • 4.5 相位解缠方法
  • 4.6 数据融合技术方法
  • 4.7 小结
  • 5 D-InSAR 在彬长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
  • 5.1 矿区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地貌地质条件
  • 5.1.3 矿区开发现状
  • 5.2 InSAR 处理前的准备工作
  • 5.2.1 干涉处理软件简介
  • 5.2.2 SAR 影像的选取
  • 5.2.3 DEM 数据的获取
  • 5.2.4 SLC 影像的转换
  • 5.3 彬长矿区InSAR 数据处理及其结果分析
  • 5.3.1 方案1 的处理结果与分析
  • 5.3.2 方案2 的处理结果与分析
  • 5.3.3 方案3 的处理结果与分析
  • 5.3.4 InSAR 处理结果的验证
  • 5.3.5 相干图特征分析及其应用
  • 5.4 小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双轨D-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面沉降的应用[J]. 北京测绘 2020(01)
    • [2].D-InSAR技术在某金属矿山沉降形变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锰业 2020(04)
    • [3].基于D-InSAR技术分析的地质灾害与矿区周边地表变形关系[J]. 中国金属通报 2020(08)
    • [4].D-InSAR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降形变监测中的应用[J]. 北京测绘 2019(11)
    • [5].D-InSAR技术在煤矿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探讨[J]. 煤矿现代化 2017(02)
    • [6].融合D-InSAR技术与ArcGIS软件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J]. 金属矿山 2016(11)
    • [7].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表沉陷监测[J]. 煤炭工程 2017(06)
    • [8].基于D-InSAR的矿区地面沉降监测[J].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7(03)
    • [9].基于D-InSAR的广域滑坡变形识别应用技术研究[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6(05)
    • [10].基于D-InSAR技术在亳州市地面沉降分析[J]. 西部探矿工程 2020(07)
    • [11].D-InSAR技术在地震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7(19)
    • [12].基于D-InSAR和概率积分法的矿区沉降预计[J]. 煤炭技术 2015(04)
    • [13].基于D-InSAR技术的煤矿沉陷监测[J]. 煤炭技术 2013(06)
    • [14].D-InSAR技术在煤矿区沉陷监测中的研究[J]. 工矿自动化 2009(03)
    • [15].D-INSAR在矿区土地塌陷范围的监测应用[J]. 价值工程 2020(06)
    • [16].D-InSAR监测老采空区残余变形的试验[J]. 煤炭学报 2014(03)
    • [17].基于单视线向D-InSAR技术提取开采沉陷移动与变形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04)
    • [18].时空基线对D-InSAR相干性影响分析[J]. 科技视界 2015(14)
    • [19].基于D-InSAR的彬长矿区沉陷变形监测[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1(05)
    • [20].D-INSAR技术在大范围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 岩土力学 2010(04)
    • [21].D-InSAR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变形监测领域的应用[J]. 都市快轨交通 2014(04)
    • [22].融合三次样条插值的D-InSAR沉陷变形监测技术[J]. 测绘通报 2017(09)
    • [23].基于D-InSAR技术的唐山万达广场地区沉降监测及其安全性评价[J]. 遥感信息 2012(04)
    • [24].利用D-InSAR测量和高密度电阻率剖面揭示焦作市王封煤矿老采空区地面沉降机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6)
    • [25].边缘检测在D-InSAR变形图中提取地表断裂带的应用[J]. 四川测绘 2008(02)
    • [26].基于D-InSAR技术的老采空区残余变形监测[J]. 煤矿安全 2013(07)
    • [27].基于D-InSAR技术的葛亭煤矿地面沉降监测研究[J]. 工程勘察 2012(04)
    • [28].基于D-InSAR技术的老采空区稳定性监测研究[J]. 矿山测量 2016(03)
    • [29].D-InSAR技术在北京轨道交通6号线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城市勘测 2014(03)
    • [30].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研究[J]. 遥感信息 2008(05)

    标签:;  ;  ;  ;  

    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