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水稻稳性雄性核不育材料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一份水稻稳性雄性核不育材料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论文摘要

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籼中发现雄性不育株,开创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新纪元。进入21世纪,杂交水稻仍将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以及不育基因的研究对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所选用的材料是在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海南省陵水县种植的保持系选种材料(HA-7×297B)F3代的C469株系60个单株中发现的不育株,定名为四川隐性核不育水稻H2S。本试验将H2S与珍汕97B等材料进行杂交,对其育性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根据遗传分析的结果,利用微卫星标记结合F2群分法对该不育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主要结果如下: ● 各杂交组合F1均正常可育,F2可育与不育呈3:1的分离比例,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现基本一致,分别在海南和温江两地试验场种植,该材料不受光温条件和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表明此雄性不育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类型。对其F2群体中的不育单株进行花药的细胞学观察,发现该材料为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类型。 ● 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育株的始穗期比正常的可育株延长两天左右;不育株的株高比正常的可育株下降4cm左右;不育株的分蘖数比正常的可育株有较明显的增加,为8个左右;不育株的的穗平着粒数也比正常的可育株平均降低23粒左右。 ● 根据遗传分析的结果,利用水稻微卫星标记结合H2S与汕B杂交所获得的F2群分法分析发现该隐性核不育基因与水稻第6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RM3、RM454以及RM528存在连锁关系,其遗传图距分别为16.1 cM,7.5cM,9.2 cM。根据水稻分子连锁图第6染色体相关不育基因的比较分析,确定该基因为新基因,定名为ms(t)。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一 文献综述
  • 1.1 水稻雄性不育的获得
  • 1.2 水稻雄性不育的分类
  • 1.3 水稻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 1.4 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学研究
  • 1.5 水稻雄性不育机理
  • 1.5.1 水稻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
  • 1.5.1.1 物质及能量代谢系统与水稻雄性不育
  • 1.5.1.2 酶活性与水稻雄性不育
  • 1.5.1.3 植物生长物质与水稻雄性不育
  • 1.5.2 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
  • 1.5.2.1 细胞质基因组
  • 1.5.2.2 细胞核基因组
  • 1.5.2.3 水稻雄性不育的核质互作研究
  • 1.6 水稻雄性不育的基因定位
  • 1.6.1 质量性状的基因定位
  • 1.6.1.1 近等基因系法
  • 1.6.1.2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
  • 1.6.1.3 极端集团—隐性群法
  • 1.6.2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1.6.3 水稻雄性不育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1.7 开题设想
  • 二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花粉育性细胞学观察
  • 2.3 群体构建
  • 2.4 总DNA的提取
  • 2.5 微卫星DNA标记分析
  • 2.5.1 PCR反应
  • 2.5.2 电泳检测扩增产物
  • 2.6 基因定位
  • 三 结果与分析
  • 3.1 隐性核不育的遗传研究
  • 3.1.1 田间育性调查
  • 3.1.2 回交后代育性分析
  • 3.1.3 杂交后代育性分析
  • 3.2 隐性核不育的遗传效应研究
  • 3.3 隐性核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 四 讨论
  • 4.1 不同遗传背景下隐性雄性核不育的表现
  • 4.2 隐性雄性核不育在轮回育种中的应用
  • 4.3 隐性核不育基因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稻籼粳杂交产生两系核不育株的初步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14)
    • [2].双隐性核不育蜀杂棉3号种子生产技术规程[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23)
    • [3].我国普通隐性核不育水稻研究利用进展[J]. 种子 2009(02)
    • [4].不同基因型核不育陆地棉多个性状配合力的比较[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08)
    • [5].高产核不育杂交棉新品种川杂棉3[J]. 中国种业 2015(09)
    • [6].棉花抗病虫核不育新品种川杂棉31的选育及配套技术[J]. 作物杂志 2013(06)
    • [7].水稻雄性核不育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世界 2013(01)
    • [8].抗虫完全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17的选育[J]. 中国棉花 2009(07)
    • [9].三隐性核不育油菜中隐性上位基因抑制作用的专一性[J]. 西北农业学报 2012(05)
    • [10].反向核不育水稻育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8)
    • [11].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36[J]. 中国棉花 2015(03)
    • [12].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繁殖技术研究[J]. 种子 2014(08)
    • [13].萍乡核不育水稻的新恢复系及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2011(03)
    • [14].转基因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21的选育[J]. 中国棉花 2010(05)
    • [15].温敏型雄性核不育水稻新种质粤光S的发现与育性鉴定[J]. 杂交水稻 2010(06)
    • [16].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二型系029AB的遗传特性分析[J]. 作物研究 2016(01)
    • [17].“核不育杂交棉宿根制种技术的研制与应用”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J]. 植物医生 2016(06)
    • [18].油研9号隐性核不育遗传分配与表现型的研究[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
    • [19].棉花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研究与利用[J]. 棉花科学 2012(01)
    • [20].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作物研究 2011(05)
    • [21].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1)
    • [22].水稻短光低温敏核不育遗传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 2009(06)
    • [23].甘蓝型油菜“白花+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2AB的选育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10)
    • [24].“双低两高”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519AB的选育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08(03)
    • [25].抗虫核不育杂交棉川杂棉32的选育[J]. 中国棉花 2013(12)
    • [26].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4号的选育[J]. 上海农业学报 2009(03)
    • [27].低温条件下喷施乙烯利对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8(02)
    • [28].单隐性与双隐性核不育陆地棉的综合比较[J]. 棉花科学 2016(02)
    • [29].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8号'的选育[J]. 上海农业学报 2013(06)
    • [30].抗病核不育杂交棉新品种川杂棉26号的选育[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01)

    标签:;  ;  ;  ;  

    一份水稻稳性雄性核不育材料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