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微纳米碳材料的低温合成与表征

空心微纳米碳材料的低温合成与表征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二茂铁分别与多种无机铵盐反应合成了碳空心球、空心六臂碳颗粒、非晶态碳纳米管以及碳空心球包覆四氧化三铁或氮化铁的复合粉末。采用XRD、SEM、TEM、Raman光谱、FIB和热分析,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合成机理。研究发现,二茂铁和氯化铵在气压炉或密封的石英管中反应可以合成出直径分布在1~10μm,表面光滑的碳空心球。气压炉中初始气压与合成温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碳空心球的产量和纯度,初始气压为2MPa,温度为600℃时,碳空心球的产量和纯度基本达到最大值。在反应过程中伴随有Fe(NH3)2Cl2、Fe(NH3)6Cl2、(NH4)3FeCl5和NH4FeCl3等铁铵络合物的生成,其中Fe(NH3)2Cl2在高温下是液态球形液滴,碳在其表面沉积得到碳空心球。保持二茂铁和氯化铵质量比为2:1,通过加大原料量,可以增大碳空心球尺寸,原料总量为12.8、6.4和3.2g时,合成的碳空心球中值直径分别为6.4、4.4和3.4μm。提高氯化铵的相对含量,碳空心球中值直径有所增加,但在小直径范围内存在集中分布。而且,二茂铁与溴化铵或碳酸铵在密封石英管中500℃反应也可以合成非晶态碳空心球。采用氯化铵600℃合成的碳空心球在氩气保护下800~1200℃范围内进行热处理后出现少量4nm介孔,石墨化程度略有提高。热处理能改善以碳空心球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在800℃热处理后,电池的容量显著提高,首次容量可达357mA·h/g,经过40个循环后仍为303mA·h/g;热处理温度继续升高后,容量降低,但首次库仑效率由42.1%提高到65.4%。对气压炉中600℃合成地碳空心球粉末依次进行水解和热处理可以合成碳空心球包覆Fe3O4纳米颗粒的复合粉末。其中Fe3O4纳米颗粒质量百分数为13.24%。Fe3O4具有两种形貌,一种为等轴状颗粒,直径在15~90nm之间;另一种为针状颗粒,直径约为20nm,长度在120~450nm之间。碳空心球包覆Fe3O4的饱和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为4.29emu/g,0.74emu/g和198.4Oe。对气压炉中500℃合成地碳空心球粉末进行适当酸洗可以得到碳空心球包覆Fe3N针状纳米颗粒的复合粉末。Fe3N针状纳米颗粒的质量百分数约为38.7%,直径约为100nm,长度在600~800nm之间。碳空心球包覆Fe3N的饱和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为10.61emu/g,0.67emu/g和180Oe。二茂铁和碳酸氢铵在密封石英管中500℃反应,自组装模板法可以合成碳包覆Fe3O4六臂颗粒和少量直径1~2.5μm的碳实心球。其中Fe3O4六臂颗粒的六个臂长度相等,约为4~6μm,且互相垂直,臂的生长方向为<100>。六臂颗粒具有鲱鱼骨状结构规则的楞。这种碳包覆Fe3O4颗粒经过浓盐酸清洗,变成空心六臂碳颗粒。首次采用二茂铁和氯化铵在空气中200℃下自组装合成了非晶态碳纳米管。纳米管均为开口结构,其直径分布均匀,外径约为100nm,内径约为50nm。其中还存在竹节状的碳纳米管。在真空中2200℃热处理后,仍然不能完全石墨化,但纳米管表面的碳原子倾向于有序排列。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碳材料概述
  • 1.2.1 经典碳材料
  • 1.2.2 先进碳材料
  • 1.2.3 纳米碳材料
  • 1.3 碳空心球的合成方法
  • 1.3.1 模板法
  • 1.3.2 溶剂热法
  •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 1.3.4 冲击法
  • 1.4 非晶态碳纳米管的合成方法
  • 1.4.1 电弧放电法
  • 1.4.2 化学气相沉积法
  • 1.4.3 模板法
  • 1.4.4 自组装法
  • 1.4.5 溶剂热法
  • 1.5 空心碳材料的应用前景
  • 1.5.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1.5.2 阻尼材料
  • 1.5.3 生物及医药应用
  • 1.5.4 陶瓷材料增强相
  • 1.5.5 催化剂载体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2.1 实验用原材料
  • 2.2 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
  • 2.2.1 X 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2.2.2 热分析测试
  • 2.2.3 电镜观察及成份分析
  • 2.2.4 拉曼光谱分析
  • 2.2.5 比表面积与孔性质分析
  • 2.2.6 磁性能分析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3.1 电极的制备
  • 2.3.2 实验电池组装
  • 2.3.3 循环伏安测试
  • 2.3.4 充放电测试和寿命实验
  • 第3章 碳空心球的合成、表征及形成机理
  • 3.1 二茂铁和氯化铵合成碳空心球
  • 3.1.1 碳空心球的合成与表征
  • 3.1.2 气氛和气压的影响
  • 3.1.3 合成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 3.1.4 原料量对碳空心球直径的影响
  • 3.2 二茂铁和溴化铵合成碳空心球
  • 3.2.1 合成工艺
  • 3.2.2 碳空心球的形貌与结构
  • 3.3 二茂铁和碳酸铵合成碳空心球
  • 3.3.1 合成工艺
  • 3.3.2 碳空心球的形貌与结构
  • 3.4 碳空心球的形成机理
  • 3.5 热处理对碳空心球结构的影响
  • 3.6 热处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3.6.1 循环伏安分析
  • 3.6.2 充放电分析
  • 3.6.3 循环容量与效率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空心球包覆磁性物质的合成、表征及机理
  • 3O4 的合成、表征及形成机理'>4.1 碳空心球包覆Fe3O4的合成、表征及形成机理
  • 4.1.1 合成工艺
  • 3O4 的结构、形貌与性能'>4.1.2 碳空心球包覆Fe3O4的结构、形貌与性能
  • 4.1.3 合成机理
  • 3N 的制备、表征及形成机理'>4.2 碳空心球包覆Fe3N 的制备、表征及形成机理
  • 4.2.1 合成工艺
  • 3N 的结构、形貌与性能'>4.2.2 碳空心球包覆Fe3N 的结构、形貌与性能
  • 3N/碳空心球的形成机理'>4.2.3 Fe3N/碳空心球的形成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空心六臂碳颗粒的合成
  • 5.1 合成方法
  • 5.2 空心六臂碳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 5.2.1 物相分析
  • 5.2.2 Raman 光谱分析
  • 5.2.3 形貌与微观结构分析
  • 5.2.4 六臂颗粒生长方向的确定
  • 5.3 六臂颗粒的形成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非晶态碳纳米管的低温有氧合成与表征
  • 6.1 合成工艺
  • 6.2 非晶态碳纳米管的表征
  • 6.2.1 物相分析
  • 6.2.2 形貌与显微结构分析
  • 6.2.3 孔结构分析
  • 6.2.4 氧化分析
  • 6.3 非晶态碳纳米管的形成机理
  • 6.4 热处理对纳米管结构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空心微纳米碳材料的低温合成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