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志愿精神培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我国志愿精神培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论文摘要

志愿精神是政府善治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然而我国家天下的文化传统,导致了民众缺乏公益意识;全能政府和后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严重压缩了公民的社会公共空间;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法律体系的滞后和社会激励机制的欠缺,又影响了志愿精神后天的发育。这些因素使得我国目前社会志愿精神的发展缺乏凝聚性、持久性和创新性,阻碍了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在追赶式发展、主导型政府、公益文化缺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物质基础过弱等中国特色的发展环境下,决定了政府培育是我国志愿精神良性发展的关键。培育志愿精神,政府应培育社会民众的志愿文化,形成社会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培植社会资本、强化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拓宽公共空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志愿精神的培育建立长效机制。只有大力培育志愿精神,才能达到政府的善治、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的状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中外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解析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志愿精神基础分析
  • 2.1 志愿精神的特征与功能
  • 2.1.1 志愿精神的特征
  • 2.1.2 志愿精神的功能
  • 2.2 对志愿精神的相关理论解释
  • 2.2.1 自我实现论
  • 2.2.2 社会资本论
  • 2.2.3 公民社会理论
  • 2.2.4 第三次分配理论
  • 2.3 与志愿精神相关的几对关系
  • 2.3.1 志愿精神与经济水平的关系
  • 2.3.2 志愿精神与民间社会的关系
  • 2.3.3 志愿精神与政府治理的关系
  • 2.3.4 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 2.3.5 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 3 中外志愿精神比较及我国志愿精神缺失原因分析
  • 3.1 中外志愿精神比较
  • 3.1.1 西方国家志愿精神发展概况
  • 3.1.2 西方国家志愿精神培育的途径
  • 3.1.3 我国志愿精神的发展及其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 3.2 我国志愿精神缺失原因分析
  • 3.2.1 民间组织不发达,缺失社会组织载体
  • 3.2.2 全能式政府,压缩社会发展空间
  • 3.2.3 家天下文化,缺乏社会公益意识
  • 3.2.4 法制化滞后,欠缺全民激励
  • 4 志愿精神政府培育的思考
  • 4.1 中国国情决定政府培育是我国志愿精神发展的关键
  • 4.1.1 追赶式发展,决定政府不能让志愿精神走社会自主培育之路
  • 4.1.2 引导型政府,决定其在志愿精神培育中应起积极导向作用
  • 4.1.3 公益文化的缺失,需要政府的着力培育
  • 4.1.4 物质基础过弱,决定了政府必须为其提供强力经济支持
  • 4.2 志愿精神政府培育的基本路径
  • 4.2.1 培育志愿文化,丰富志愿精神底蕴
  • 4.2.2 培植社会资本、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 4.2.3 深化体制改革,为志愿精神的培育建立长效机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志愿精神不同维度的思考[J]. 南方论丛 2016(01)
    • [2].民办高校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广东培正学院论丛 2017(02)
    • [3].志愿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J]. 炎黄纵横 2012(03)
    • [4].浅析志愿精神的德性内涵[J]. 农家参谋 2019(01)
    • [5].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理论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22)
    • [6].志愿精神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J].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9(01)
    • [7].多方协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网络的构建[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08)
    • [8].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研究[J]. 中国农村教育 2019(17)
    •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J]. 丽水学院学报 2019(04)
    • [10].弘扬志愿精神,书写新时代志愿助残服务故事[J]. 中国民政 2019(16)
    • [11].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9(09)
    • [12].利己与利他关系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3].让志愿精神在职工队伍中蔚然成风[J]. 工会博览 2018(08)
    • [14].新时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内涵特点与培育践行[J]. 学习与实践 2018(10)
    • [15].系统研究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的一部力作--评《大学生志愿精神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6)
    • [16].高职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对策[J]. 船舶职业教育 2017(05)
    • [17].试论社会主义志愿精神的意蕴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2)
    • [18].把志愿精神融入社会生活[J]. 新湘评论 2015(22)
    • [19].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略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22)
    • [20].浪花朵朵,大海涌动奉献潮——材料作文“志愿精神”素材运用导写[J]. 作文与考试 2020(Z1)
    • [21].志愿精神 让世界更美好[J]. 中华儿女 2018(23)
    • [22].如何利用融媒体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J]. 文教资料 2019(34)
    • [23].浅析志愿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J]. 祖国 2018(14)
    • [24].让孩子们在绿茵场上绽放灿烂的笑容——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校园足球特色经验介绍[J]. 校园足球 2016(12)
    • [25].寻雷锋足迹,扬志愿精神[J]. 辅导员 2017(09)
    • [26].传承志愿精神 奉献一片爱心[J]. 少先队小干部 2017(09)
    • [27].善的含义[J]. 当代学生 2017(Z3)
    • [28].志愿精神凝聚青年[J]. 中国青年 2012(24)
    • [29].大学生奥林匹克志愿精神教育研究[J]. 大家 2012(08)
    • [30].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36)

    标签:;  ;  ;  

    我国志愿精神培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