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合体论文-朱玉君,张振华,黄得润,樊叶杨,庄杰云

杂合体论文-朱玉君,张振华,黄得润,樊叶杨,庄杰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合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粒重和粒型,QTL,剩余杂合体

杂合体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君,张振华,黄得润,樊叶杨,庄杰云[1](2019)在《应用剩余杂合体精细定位水稻数量性状座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的大多数重要农艺性状都表现为数量性状,由少数主效基因和大量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目前,已克隆30个与产量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这些主效QTL的克隆为水稻产量性状遗传解析提供宝贵经验。与主效QTL一样,微效QTL对数量性状遗传控制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效应小、且易受背景QTL及环境效应干扰,对微效QTL的克隆难度加大。本文介绍了应用剩余杂合体策略构建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NIL)群体的方法,并以控制水稻粒重和粒型的微效QTL为例,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通过该策略在微效粒重和粒型QTL的图位克隆中取得的进展。所谓剩余杂合体是指仅在覆盖QTL区间杂合,其余区间均为亲本纯合型的遗传材料。首先,在其衍生的分离群体中,筛选杂合区间呈连续排列的剩余杂合体(sequential residual heterozygotes,SeqRHs);其次,在SeqRHs自交分离群体中分别挑选双亲纯合型单株;最后,自交生成杂合区间呈连续排列的NIL群体用于QTL定位。通过该策略,我们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7.1-Mb区间内分解出6个控制粒重和粒型的QTL。最初,利用3套来源于珍汕97~3/密阳46组合、世代覆盖BC_2F_5至BC_2F_7的9个NIL群体,在第1染色体长臂分解出2个连锁的粒重QTL:qTGW1.1和qTGW1.2。然后,针对q TGW1.1,应用4个BC_2F_(10) SeqRHs衍生的4个NIL群体,在目标区间又分解出2个粒重QTL:qTGW1.1a和qTGW1.1b,分别位于120.4-kb和521.8-kb区间内。针对q TGW1.2,应用6个BC_2F_9 SeqRHs衍生的NIL群体,又分解出3个粒重QTL:q TGW1.2a、q TGW1.2b和q TGW1.2c。之后,对这3个QTL分别进行精细定位。针对qTGW1.2a,应用4套由SeqRHs衍生的、世代覆盖BC_2F_(11:12)至BC_2F_(16:17)的11个NIL,将其界定在77.5-kb区间;针对q TGW1.2b,应用2套由SeqRHs衍生的、世代分别为BC_2F_(12:13)和BC_2F_(14:15)的8个NIL,将其界定在44.0-kb区间;针对q TGW1.2c,应用4套由SeqRHs衍生的、世代覆盖BC_2F_(11:12)至BC_2F_(15:16)的12个NIL,在目标区间又分解出2个QTL:qGS1-35.2和q GW1-35.5,分别位于57.7-kb和125.5-kb区间内。这些QTL的定位证明了应用SeqRHs衍生的NIL群体能有效对微效QTL进行分解和精细定位。该策略具有以下优势:1)样本量需求少。对于剩余杂合体,1个重组区域仅需筛选1个重组子即可;对于QTL定位的遗传群体,F_2型群体仅需200个单株左右,NIL群体不超过100个株系。2)个别样本的基因型和表型错误不影响QTL定位结果。3)擅长于连锁QTL的分解。4)类似于水稻育种,该策略一旦开始应用,QTL定位精度自然而然会逐渐缩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滕安然,李力,苏红梅[2](2019)在《聚酮合酶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杂合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ases,NRPSs)和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s,PKSs)是两类结构较复杂的多功能巨型酶,在非核糖体多肽类化合物(Nonribosomal peptide,NRP)和聚酮类化合物(Polyketide,PK)的合成中至关重要。该文的目的是希望可以为研究NRPS和PKS的工作者提供帮助。文章论述了NRPS和I型PKS的结构,简单介绍了两者的作用机理;另外,伴随生物信息技术和测序技术手段的发展,以及PKS和NRPS基因簇信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对PKS-NRPS杂合的机制有了清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PKS-NRPS杂合化合物被发现,而PKS-NRPS的杂合极大地丰富了组合生物合成的领域;还综述了近年来新发现的PKSNRPS杂合的化合物。资料显示许多微生物体内都有很多PKS-NRPS杂合的基因簇,然而在标准实验条件下,由于缺少一定的刺激,这些基因簇是不表达的,但如果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也能够使这些沉默的基因簇表达,所获得的PKS-NRPS杂合化合物通常都会有抗菌或抗肿瘤或抗病毒的作用,意义重大。总的来说,PKS和NRPS是两种结构复杂、功能重要的酶,可用于研制抗生素、抗真菌剂、抗癌和抗肿瘤药物等,是当前药物领域研究的热点,希望这些新的两者杂合的化合物能够带来医药研究领域的新突破。(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马西灿,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3](2019)在《喹诺酮-唑杂合体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全身除头发及指甲外几乎都可发生肿瘤。肿瘤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致死性疾病,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高达880万。喹诺酮和唑均具有潜在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某些喹诺酮和唑衍生物如voreloxin、quarfloxin和来曲唑等已被用于临床治疗各种肿瘤或处于临床评价阶段。将两个或多个药效团嵌入到一个分子中的杂合体策略具有克服耐药性和增强生物活性等潜质,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持续关注。鉴于喹诺酮和唑类化合物均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故将二者杂合到同一个分子中所得的杂合体活性可能进一步增强。近年来,科学家设计合成并筛选了多个系列喹诺酮-唑杂合体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发现了若干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苗头化合物。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喹诺酮-唑杂合体抗肿瘤的构-效关系,以期研究人员从中获得启迪。(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9年03期)

王奥雨,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4](2019)在《喹诺酮杂合体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二)》一文中研究指出除喹诺酮-唑杂合体外,向喹诺酮母核引入其它药效团所得的杂合体如喹诺酮-查耳酮杂合体1d和2a,b、喹诺酮-吡咯杂合体21g、喹诺酮-苯并恶嗪A-84441和喹诺酮-吡嗪杂合体CX-5461等均具有优秀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值得深入研究。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喹诺酮-查耳酮、喹诺酮-呋喃/吡咯/噻吩、喹诺酮-胍/肟/亚胺、喹诺酮二聚体、喹诺酮-叁嗪和喹诺酮-苯并恶嗪等杂合体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丰富该领域的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9年03期)

张婷婷,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5](2019)在《喹诺酮杂合体的抗大肠埃希菌活性(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合体是将两个或多个药效团揉合到一个分子中所形成的全新的分子,其可能具有双重或多重作用机制,是对付耐药菌的重要武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有多个杂合体进入临床评价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多个喹诺酮杂合体如Ro-23-9424、CBR-2092、MCB3837及其活性体MCB368由于对药敏型和耐药型包括耐氟喹诺酮、耐多药甚至泛耐药以及难治性致病菌均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活性,目前正处于临床评价阶段,有望于不久的将来为人类健康服务。基于此,从喹诺酮杂合体中寻找对药敏型和耐药型大肠埃希菌均有效的新型抗生素无疑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喹诺酮杂合体在抗大肠埃希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归纳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以启迪药物化学家设计活性更高的候选物。(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9年03期)

李林虎,孙敬权,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6](2019)在《喹啉/喹诺酮-叁氮唑杂合体的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是对付各种细菌感染的最常见药物,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抗生素的广泛长期使用甚至滥用,导致细菌对现有抗生素的敏感性逐年降低。因此,亟需开发对药敏型和耐药型致病菌均有效的新型抗生素。喹啉和喹诺酮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喹诺酮类抗生素广泛用于院内和社区细菌感染的治疗。叁氮唑可分为1,2,3-叁氮唑和1,2,4-叁氮唑,具有包括抗菌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将具有抗菌潜力的喹啉/喹诺酮与叁氮唑揉和所得的杂合体可能具有双重或多重作用机制,是获得对耐药菌有良好活性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归纳喹啉/喹诺酮-叁氮唑杂合体包括喹啉-1,2,3-叁氮唑、喹诺酮-1,2,3-叁氮唑、喹啉-1,2,4-叁氮唑和喹诺酮-1,2,4-叁氮唑在抗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丰富该领域的构-效关系,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9年03期)

吕凯,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7](2019)在《氟喹诺酮-靛红杂合体及其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两个或多个药效团嵌入到同一个分子中所得的杂合体可作用于多个靶点,不仅生物活性谱得以拓展,而且具有克服耐药性的潜力。氟喹诺酮和靛红是重要的药效团,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显然,二者的杂合体可能生物活性谱更广、活性更高、毒性更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氟喹诺酮-靛红杂合体在抗菌、抗结核、抗病毒和抗肿瘤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归纳了构-效关系,以启迪科学家更合理的设计此类杂合体。(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9年03期)

朱安东,孙志超,朱玉君,张荟,牛小军[8](2019)在《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定位水稻粒重粒形QTL》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粒重粒形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由大量数量性状座位(QTL)控制,其作用变异极大,但以往研究主要着眼于效应大的QTL。本研究在剔除主效QTL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微效粒重粒形QTL分析。【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从原群体挑选出1个剩余杂合体单株,构建了在主效QTL区间纯合、在其余区域中13个区间分离的群体,种植于浙江杭州和海南陵水,测定千粒重、粒长和粒宽。【结果】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5,检测到22个QTL,分布于10条染色体的12个区间,其中,10个区间在两地均呈显着作用,2个区间仅在杭州试验中呈显着作用。进一步从该群体筛选出1个只在其中4个QTL区间杂合的单株,自交构建分离群体,验证了这4个区间对粒重粒形的效应。【结论】排除主效QTL有利于提高微效粒重粒形QTL的检测功效;虽然微效QTL可能易受环境和遗传背景影响,但仍可具有稳定表现。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粒重粒形QTL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朱安东,孙志超,朱玉君,樊叶杨,庄杰云[9](2018)在《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定位水稻千粒重QTL》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水稻(Oryza satival L.)千粒重和粒型性状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不仅受主效数量性状座位(QTL)的控制,而且受大量微效QTL的共同影响。在过去的近叁十年中,有16个水稻千粒重和粒型相关QTL得以克隆。这些重要的遗传位点的挖掘丰富了我们对千粒重和粒型遗传基础的认识。然而,目前水稻千粒重和粒型调控网络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继续挖掘更多千粒重和粒型相关QTL,从而全面而深入的阐明千粒重和粒型的分子调控机制。在前期研究中,应用籼稻材料特青和IRBB配组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第3和第5染色体分别检测到己克隆的GS3和qSW5/GW5,它们对表型变异贡献率达56.71%和59.51%。本研究旨在排除这两个主效QTL效应的基础上检测控制水稻千粒重和粒型QTL。【材料与方法】所用的2个水稻群体分别衍生于特青/IRBB52 RIL群体的2个F_7单株,它们在GS3和qSW5/GW5区间分别呈母本纯合型和父本纯合型,但分别在81.7Mb和102.3Mb区间分离。2个群体的F_(2:3)和F_(2:4)家系分别种植于杭州和陵水,鉴定千粒重、粒长和粒宽,采用QTLIciMappingv4.1软件的多环境分析模型检测QTL。【结果与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群体的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在两地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其中,Ti52-2群体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9、和0.595、0.466,Ti52-3群体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5、0.702和0.502;结果还表明,无论在杭州还是陵水,两群体中千粒重与粒长和粒宽的均呈极显着正相关。Ti52-2和Ti52-3群体中共检测到17个对粒重、粒长和(或)粒宽具显着作用的区间,共包含35个QTL,其中,有10个QTL表现出显着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这17个区间中,9个区间为两群体所共有,8个区间仅在1个群体检测到。其中,Tw35293-RM266、RM14302-RM14383和RM10-RM70区间分别和己克隆的粒重QTL GS2/GL2、OsGL3和GL7/GW7具有类似的基因组位置。在其余区间中,位于第5染色体RM3321—RM274区间的qTGW5和qGL5同时在两群体中被检测到,且对千粒重和粒长具有最高的贡献率和加性效应。本研究检测到的大部分区间前人亦有对千粒重和粒型QTL定位的报道。此外,位于第4染色体RM16252-RM335区间qTGW4q和GW4、位于第11染色体RM167-RM287区间的qGL11以及位于第12染色体Yv963-RM27610区间的qTGW12和qGW12可能为新的控制千粒重和粒型QTL的新位点。比较特青/IRBB52 RIL群体定位结果发现,有4个区间在特青/IRBB52 RIL群体亦对粒型呈显着作用。其中,RM12210和RM469-RM589区间对粒长和粒宽的效应与本研究一致;RM107和RM6704-RM7300区间可能存在至少2个紧密连锁QTL簇。剩下13区间仅在Ti52-2和Ti52-3群体呈显着作用,检测到28个粒重相关QTL。【结论】在固定主效粒重QTL基因型的基础上,应用2套籼稻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检测到35个粒重相关QTL,分布于17个区间。其中,13个前期在特青/IRBB52重组自交系群体均未对千粒重和粒型呈显着作用,表明遗传背景的纯合化有利于提高微效粒重QTL的检测功效。(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李倩,周沙沙,唐志平,吴浪舟,魏伟[10](2018)在《利奈唑胺-黄酮杂合体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利奈唑胺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将具有外排泵抑制作用的黄酮骨架引入利奈唑胺分子中,以提高抗耐药菌活性。方法通过黄酮的氧烷基化反应,连接臂酯基的选择性水解,TBTU存在下的缩合反应,得到黄酮-利奈唑胺杂合体5;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菌活性,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外排率,用SYBYL软件研究5与靶点可能的结合模式。结果化合物5抗金黄色葡萄球菌MIC_(50)为0.39μg/m L,活性是利奈唑胺的近2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化合物5的外排率(13.1%)远低于其母体化合物利奈唑胺(49.0%);化合物5和利奈唑胺具有相同的靶点结合模式。结论化合物5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具有优良的抗菌活性;对核糖体具有高亲和性;对外排泵具有显着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杂合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ases,NRPSs)和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s,PKSs)是两类结构较复杂的多功能巨型酶,在非核糖体多肽类化合物(Nonribosomal peptide,NRP)和聚酮类化合物(Polyketide,PK)的合成中至关重要。该文的目的是希望可以为研究NRPS和PKS的工作者提供帮助。文章论述了NRPS和I型PKS的结构,简单介绍了两者的作用机理;另外,伴随生物信息技术和测序技术手段的发展,以及PKS和NRPS基因簇信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对PKS-NRPS杂合的机制有了清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PKS-NRPS杂合化合物被发现,而PKS-NRPS的杂合极大地丰富了组合生物合成的领域;还综述了近年来新发现的PKSNRPS杂合的化合物。资料显示许多微生物体内都有很多PKS-NRPS杂合的基因簇,然而在标准实验条件下,由于缺少一定的刺激,这些基因簇是不表达的,但如果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也能够使这些沉默的基因簇表达,所获得的PKS-NRPS杂合化合物通常都会有抗菌或抗肿瘤或抗病毒的作用,意义重大。总的来说,PKS和NRPS是两种结构复杂、功能重要的酶,可用于研制抗生素、抗真菌剂、抗癌和抗肿瘤药物等,是当前药物领域研究的热点,希望这些新的两者杂合的化合物能够带来医药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合体论文参考文献

[1].朱玉君,张振华,黄得润,樊叶杨,庄杰云.应用剩余杂合体精细定位水稻数量性状座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滕安然,李力,苏红梅.聚酮合酶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杂合体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19

[3].马西灿,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喹诺酮-唑杂合体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一)[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

[4].王奥雨,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喹诺酮杂合体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二)[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

[5].张婷婷,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喹诺酮杂合体的抗大肠埃希菌活性(二)[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

[6].李林虎,孙敬权,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喹啉/喹诺酮-叁氮唑杂合体的抗菌活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

[7].吕凯,冯连顺,刘明亮,郭慧元.氟喹诺酮-靛红杂合体及其生物活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9

[8].朱安东,孙志超,朱玉君,张荟,牛小军.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定位水稻粒重粒形QTL[J].中国水稻科学.2019

[9].朱安东,孙志超,朱玉君,樊叶杨,庄杰云.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群体定位水稻千粒重QTL[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李倩,周沙沙,唐志平,吴浪舟,魏伟.利奈唑胺-黄酮杂合体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

标签:;  ;  ;  ;  

杂合体论文-朱玉君,张振华,黄得润,樊叶杨,庄杰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