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及保障体系研究

西部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及保障体系研究

论文题目: 西部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及保障体系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推广

作者: 杨慧霞

导师: 冯佰利

关键词: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西部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赤贫和经济贫困共生区。长期以来,乱恳滥伐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而疏于治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西部和中东部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途径,治理和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也出现了经济发展滞缓、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产品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等不合理现象也日趋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刻不容缓。 开发西部地区,有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但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森林和草原生态破坏;水资源与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沙漠化扩大:土地盐渍化等。同时,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例大,人口相对较少,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财政支出大于收入,致使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明显的低于东部,且贫困发生率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得原来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加速和加重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而且极大的削弱了经济发展基础。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西部地区林业建设历史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群众参与度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是一项典型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工程,它直接涉及到粮食产量、退耕的技术、资金、劳力的问题,以及西部地区和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问题。西部大开发不仅牵涉到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而且牵涉到社会经济和政策问题。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期以来重开发,轻保护,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加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环境恶化加快,不仅给本地经济带极大的危害,也给黄河、长江、珠江下游防灾抗旱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退耕还林草作为生态工程建设重中之重,其意义深远。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和确保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是解决我国沙(石)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生态问题的主战场,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因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恢复西部生态植被,扼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力措施。论文在上述背景下,以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农学、林学、土地资源学的理论为基础,紧密联系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退耕还林条例》的实施过程,分析了西部地区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思路,总结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西部地区土地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进展情况

1.1.1 国外退耕还林还草概况

1.1.2 国外退耕还林草的背景

1.1.3 国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条件分析

1.2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现状分析

1.2.1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及意义

1.2.2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的现状

1.2.3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进程

1.3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阶段划分

1.3.1 1949-1978年的用材林和薪炭林建设阶段

1.3.2 1978-1983年的商品林建设阶段

1.3.3 1983-1998年的经济林建设阶段

1.3.4 1998-2002年的生态及经济林建设阶段

1.3.5 2002-2010年的退耕还林还草新阶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分析

2.1 西部地区资源概况

2.1.1 农业自然资源概况

2.1.2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分析

2.2 西部地区环境灾害分析

2.2.1 水土流失

2.2.2 地质灾害

2.2.3 干旱

2.2.4 沙漠化

2.2.5 沙尘风暴

2.2.6 洪涝危害

2.2.7 江河断流

2.2.8 物种减少

2.3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制约因素分析

2.3.1 激励政策的持续性差

2.3.2 兑现措施滞后

2.3.3 国家政策把握不够准确

2.3.4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3.5 苗木问题严重

2.3.6 管护问题形势严峻

2.4 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2.4.1 保护与利用资源环境

2.4.2 大力发展草业

2.4.3 合理调配水资源

2.4.4 提高农民收入

2.4.5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三章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3.1.1 加快了脱贫致富

3.1.2 推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3.1.3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3.2 生态效益

3.2.1 带动了农田基本建设

3.2.2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2.3 加速了国土综合整治

3.3 社会效益

3.3.1 培育了相关产业

3.3.2 轻了资源压力

3.3.3 耕还林还草有利于人民走向现代文明

第四章 西部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案例分析

4.1 县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模式

4.1.1 “一步到位”模式

4.1.2 公司+农户模式

4.1.3 “主导产业”模式

4.1.4 “个体承包”模式

4.1.5 “城郊型”模式

4.1.6 综合发展模式

4.2 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运行机制

4.2.1 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运行的动力机制

4.2.2 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运行的协调机制

4.2.3 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运转的修复机制

第五章 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保障体系

5.1 政策保障体系

5.1.1 土地政策

5.1.2 税收政策

5.1.3 补贴政策

5.2 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5.2.1 加大投资力度,搞好扶贫与基础设施建设

5.2.2 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资金的投入

5.2.3 建立完整的财政投入机制

5.2.4 鼓励群众对退耕还林还草的投资

5.2.5 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土地的开发利用

5.2.6 利用资源、市场、劳力等优势去吸引资金

5.3 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劳动力素质

5.3.1 因地制宜,让退耕户尽快致富

5.3.2 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人才培养

5.3.3 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5.3.4 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

5.4 科技支撑体系

5.4.1 积极推广实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4.2 采取综合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5.4.3 解决能源不足,减少对林草的破坏

5.4.4 转移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5.4.5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部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4-06

参考文献

  • [1].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D]. 江娟.中南民族大学2011
  • [2].西部地区城乡统筹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曾丽.中央民族大学2012
  • [3].我国西部地区“参与式”反贫困问题研究[D]. 张帆.中央民族大学2012
  • [4].西部地区农业企业化模式研究[D]. 徐小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 [5].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及对策[D]. 张鹏程.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 [6].新时期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功能拓展战略探析[D]. 周亚.陕西科技大学2013
  • [7].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 马晓珍.西北民族大学2011
  • [8].中国西部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研究[D]. 侯仲凯.中南民族大学2009
  • [9].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D]. 董桂芳.中央民族大学2011
  • [10].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 冯帅.广西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退耕还林工程对县域生态与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D]. 李自勤.北京林业大学2006
  • [2].陕西省吴旗县退耕还林(草)生态恢复效果研究[D]. 罗国占.北京林业大学2007
  • [3].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补偿问题研究[D]. 潘杨.重庆大学2007
  • [4].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 杨先斌.重庆大学2007
  • [5].中国退耕还林:一种制度体系创新[D]. 李春米.西北大学2007
  • [6].我国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谭健.贵州大学2007
  • [7].武川县退耕还林还草评价与对策研究[D]. 李力.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 [8].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 郗静.西北大学2006
  • [9].北川县退耕还林不同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D]. 李力.四川农业大学2006
  • [10].退耕还林还草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瑞.内蒙古大学2006

标签:;  ;  ;  ;  

西部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及保障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