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论文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发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通过整合中外古今文学评论、哲学思想、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怨恨理论,在全球现代性视域中提出并界定了适用于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新怨恨”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并借鉴西方现象学、新批评、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阐释方法,通过对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小说文本的全面细读与重新思考,论证并得出了怨恨是中国现代小说家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端木蕻良、无名氏、赵树理等人小说创作的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的结论,进而提出怨恨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体验的观点。全文共八大部分。导言部分指出本文从“新怨恨”视角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创与开拓。第一节首先强调笔者是在作品阅读中发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然后指出怨恨体验不仅存在于中国现代小说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诗歌,戏剧,散文等其它各种体裁之中;接着驳斥了不承认与不愿正视中国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代表观点,最后通过对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分析,指出笔者作为中国当下现代性语境中继刘小枫与王一川之后的第三位怨恨体验论域的推进者,与前两位学者相比所具有的各种不同与研究创新。第二节提出并界定了作为一种中国文学现代性体验之批评的“新怨恨”理论,通过对中外古今怨恨理论的深刻剖析与整合扬弃,主要结合中国现代性语境的特殊性,详细论述了“新怨恨”理论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怨恨理论的独特内容与理论特质,认为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纳入“怨恨”的新视角,可以避免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从而开拓出新的问题域与发现域。第三节从以点带面的可行性、质疑本质决定论、质疑思潮流派论、质疑传统逻辑思维中包含与被包含的僵硬分类等四个方面说明本文选题的原由与所用的方法论。第四节指出中国现代小说最基本最主要的怨恨体验模式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怨恨体验从向度上看主要有内向与外向两个方面:内向怨恨主要代表作家如钱钟书、赵树理等;而外向怨恨主要有三大基本体验模式——反抗中的怨恨以鲁迅、巴金、张爱玲等为典型代表,建构中的怨恨以茅盾、无名氏、端木蕻良等为主要代表,回瞥中的怨恨以沈从文、老舍等为代表。同时强调这些代表主要是就其最主要的文化倾向而言,其实就他们的文化事实与具体文本内容来说,往往同一个作家在不同场合与时空甚至有时同时具有不同的怨恨。因此外向怨恨与内向怨恨以及外向怨恨中的三大体验模式之间不是互相孤立而是相互纠缠,不同怨恨体验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篇小说里,同一作家与作品中的同一人物也会同时或不同时地具有不同模式的怨恨。正文部分共六章。第一章探讨了中国现代小说怨恨体验母题生成的多维原由:第一节考察中国现代小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导言 怨恨:问题域与方法论的持新
  • 第一节 “新怨恨”视角:研究的开拓与独创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体验的一种批评:“新怨恨”理论的提出与界定
  • 第三节 选题的原由与方法论说明
  • 第四节 中国现代小说最基本的四大怨恨体验模式
  • 第一章 多维原由:中国现代小说怨恨体验母题的生成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小说的怨恨体验是一种现代性意义上的体验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小说怨恨体验的社会根源在于历史与现实的黑暗
  • 第三节 反抗中的怨恨来自于对现代化的追求与传统的遗传
  • 第四节 建构中的怨恨来自于对民族化的误解
  • 第五节 回瞥中的怨恨来自于现代性的悖论与传统的式微
  • 一、现代性的极大悖论性导致了对传统的回瞥与对现代性缺陷的怨恨
  • 1,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矛盾构成现代性在整体结构上的悖论
  • 2,社会现代性本身内部就是个悖论性结构
  • 3,文化现代性的本身内部也是个悖论性结构
  • 4,现代性的几大价值要义之间也是个悖论性结构
  • 二、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导致了对中国传统的回瞥与对中国现代性的怨恨
  • 三、传统的式威导致了回瞥传统时对于传统的怨恨
  • 第六节 知识分子的自我怨恨来自于对价值的追寻与意义的坚守
  • 一、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济世思想与改变现实世界操作层面的实践欠缺之间的矛盾是知识分子产生自我怨恨的结构性根源
  • 二、价值追求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外向内的自我怨恨的动力性根源
  • 第二章 反抗中的怨恨:传统与现代两难悖论之抗辩
  • 第一部分 反抗中国传统缺陷中的怨恨
  • 第一节 作为启蒙英雄者对传统的反抗与怨恨
  • 第二节 作为情感倾诉者对传统的反抗与怨恨
  • 第三节 其他不同作家对传统的不同反抗与怨恨
  • 一、茅盾的怨恨观:凡被迫害民族的文学总是多表现残酷怨怒等病理思想
  • 二、张爱玲的怨恨观:无条件的爱迟早要撞着现实而渐渐冷却
  • 第二部分 反抗现代性弊端中的怨恨
  • 第一节 对现代制度文化陷阱的反抗与怨恨
  • 第二节 对现代商业文化陷阱的反抗与怨恨
  • 第三节 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激烈冲突的怨恨
  • 第三章 建构中的怨恨:现代文化艰难缔造之挣扎
  •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建构中的怨恨
  • 第二节 信仰文化建构中的怨恨
  • 第三节 其他不同作家在不同建构诉求中的不同怨恨
  • 一、立人之原创性建构中的怨恨
  • 二、博爱、忏悔、赎罪、殉道精神建构中的怨恨
  • 三、市民文化建构中的怨恨
  • 四、“爱与美”建构中的怨恨
  • 五、女性之人性恶建构中的怨恨
  • 六、革命建构中的怨恨
  • 七、民族大众与民间物质建构中的怨恨
  • 第四章 回瞥中的怨恨:文化深层积淀之规约
  • 第一节 乡下人在回瞥传统中的怨恨
  • 第二节 城市市民在回瞥传统中的怨恨
  • 第三节 其他不同作家在回瞥中的不同怨恨
  • 一、“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
  • 二、“人类的文明是渐渐地修补成的”
  • 三、“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事情”
  • 第五章 自我怨恨:知识分子由外而内之转向
  • 第一节 学院派知识分子的自我怨恨
  • 第二节 社会派知识分子的自我怨恨
  • 第六章 中国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独特性:从民族受辱到个人创伤——兼与中国古代怨恨、外国东方怨恨及西方怨恨的比较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与中国古代文学怨恨体验的比较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与印度怨恨体验的比较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与古代西方怨恨体验的比较
  •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与现代西方怨恨体验的比较
  • 结语 从反抗、建构、回瞥到知识分子自己
  • 论文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后记
  • 王明科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共计50 余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朱熹敬畏伦理及其对现代性的补救价值[J]. 朱子学刊 2015(02)
    • [2].当现实走到启蒙的前面——超级现代性的哲学批评[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1)
    • [3].现代性拓殖与地方响应:少数民族盐业旅游社区的发展实践[J]. 经济地理 2020(04)
    • [4].晚期现代性个体认同的网络建构[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7)
    • [5].重回现代性的发生期与建设“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0(01)
    • [6].农民现代性的“脱域”问题:成因与对策[J]. 农家参谋 2020(11)
    • [7].四十年来的中国文学艺术——“未完成的现代性”之悖论[J]. 文艺争鸣 2020(05)
    • [8].复合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范式及其政治秩序图景[J]. 文史哲 2020(03)
    • [9].现代性的哲学面孔[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5)
    • [10].现代性风险背景下的粉丝群体认同感建设[J]. 戏剧之家 2020(18)
    • [11].“阿喀琉斯之踵”:70后作家的现代性书写[J]. 南方文坛 2020(04)
    • [12].中国道路开启现代性文明的新形态[J]. 江海学刊 2020(03)
    • [1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一元现代性的超越[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4].藤本壮介“弱建筑”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浅析[J]. 居舍 2019(04)
    • [15].现代性困境视域下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三维”突破[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8(01)
    • [16].实体书店空间的现代性重构[J]. 山西建筑 2018(20)
    • [17].西方现代绘画特征浅析[J]. 艺术教育 2018(17)
    • [18].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管见[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08)
    • [19].肖邦钢琴作品的现代性表达[J]. 北方音乐 2017(02)
    • [20].现代性的本质、矛盾及其时空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2)
    • [21].《北京折叠》——现代性分配艺术的批判[J]. 创作与评论 2016(24)
    • [22].城市住宅、空间与现代性[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23].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探析[J]. 知与行 2017(07)
    • [24].现代性不是泯灭自身的传统——孙向晨教授访谈[J]. 学术月刊 2017(04)
    • [25].金瓯小说与现代性[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26].慢下来——慢速的现代性[J]. 上海艺术评论 2017(01)
    • [27].多元现代性的出场路径及其理论意义[J]. 学理论 2017(04)
    • [28].另类现代性的探索:从马克思到毛泽东[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7(04)
    • [29].关于文学的现代性[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7(03)
    • [30].勘误[J]. 视听 2017(09)

    标签:;  ;  ;  ;  ;  ;  ;  ;  ;  ;  ;  ;  ;  ;  

    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