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镰孢与小麦寄主互作研究 ——禾谷镰孢产毒基因的表达

禾谷镰孢与小麦寄主互作研究 ——禾谷镰孢产毒基因的表达

论文摘要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1.运用RT-PCR技术对禾谷镰孢与小麦寄主互作过程中毒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2.运用PCR技术对我国禾谷镰孢产毒种类进行了检测。 采用RT-PCR技术,辅以生物分析软件(Bio-Rad Quantity One)对禾谷镰孢与小麦互作过程中毒素相关基因Tri5、Tri6、Tri10以及Zri12的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24hai(hours after inoculation),Tri5在苏麦3号和宁麦6号上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但在36~72hai,Tri5在感病品种宁麦6号上的相对表达量为抗病品种苏麦3号上的2倍左右。Tri6和Tri10的相对表达量在抗、感品种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48hai和72hai,Tri12的相对表达量在宁麦6号和苏麦3号上差异显著,前者分别为后者的4.4和4.9倍,由此我们推测,苏麦3号可能存在抑制和延缓毒素产生及阻止毒素转运的抗病机制。 运用两组(各4个)能特异性检测分别产生NIV、DON与3-ADON、DON与15-ADON的禾谷镰孢菌株的引物,对来自我国13个省份的316个禾谷镰孢菌株进行了产毒种类的检测。结果表明,在供试的所有菌株中,有49个菌株产NIV,占供试菌株的15.5%;136个菌株产DON和15-ADON,占供试菌株的43.0%;131个菌株产DON和3-ADON,占供试菌株的41.5%。产DON的菌株占绝对优势。其中在江苏和安徽未检测到产15-ADON的菌株;在福建和浙江两省未检测到产3-ADON的菌株;在湖北和河南两省未检测到产NIV的菌株。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东省的被检菌株只产DON和15-ADON;江西省的被检菌株只产DON和3-ADON;四川省的被检菌株只产NIV。在黑龙江和贵州两省的菌株中可产生上述4种毒素。所有禾谷镰孢的产毒种类与系群的归属和菌株来源小麦品种的关系不明显。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 1.禾谷镰孢与小麦的互作
  • 1.1 禾谷镰孢的致病性
  • 1.2 小麦的抗病性
  • 1.3 禾谷镰孢与小麦的互作反应
  • 2.禾谷镰孢的毒素
  • 2.1 禾谷镰孢的毒素种类
  • 2.2 禾谷镰孢的单族毒素生物合成
  • 2.3 禾谷镰孢的毒素检测
  • 3.基因表达研究技术
  • 3.1 报告基因
  • 3.2 Northern杂交
  • 3.3 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
  • 3.4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禾谷镰孢与小麦互作过程中产毒基因的表达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禾谷镰孢4个基因(Tri5、Tri6、Tri10和Tri12)的特异引物设计
  • 2.2 设计的各对引物RT-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2.3 提取的总RNA电泳图谱
  • 2.4 禾谷镰孢产毒基因的定性分析
  • 2.5 禾谷镰孢产毒基因在小麦寄主体内的表达
  • 3.讨论
  • 第二章 我国禾谷镰孢产毒种类检测
  • 1.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及来源
  • 1.2 菌丝的制备与收集
  •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4 PCR扩增
  • 1.5 电泳检测
  • 2.结果与分析
  • 2.1 禾谷镰孢基因组的PCR扩增
  • 2.2 我国禾谷镰孢产毒种类检测
  • 2.3 禾谷镰孢产毒种类与寄主小麦品种的关系
  • 2.4 禾谷镰孢产毒种类与系群归属的关系
  • 3.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鸣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植食性昆虫产卵寄主选择影响因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5)
    • [2].槲寄生与寄主间叶绿素含量的比较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06)
    • [3].棉大卷叶螟对棉花和苘麻2种寄主的偏好性及化感物测定[J]. 新疆农业科学 2020(04)
    • [4].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J]. 植物保护学报 2020(01)
    • [5].寄主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5)
    • [6].辣椒对小麦条锈菌非寄主抗性反应的组织学研究[J]. 农技服务 2015(05)
    • [7].不同类型方翅网蝽寄主悬铃木光能利用率变化研究[J]. 生物技术世界 2014(04)
    • [8].鱼类三代虫的寄主特异性分析[J]. 四川动物 2008(06)
    • [9].寄生蜂寻找隐蔽性寄主害虫的行为机制[J]. 生态学报 2008(03)
    • [10].辽宁柞园刺蛾种类调查[J]. 北方蚕业 2020(01)
    • [11].辣椒实蝇对6种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性[J]. 红河学院学报 2017(05)
    • [12].3种寄主上桃蚜的选择性及形态分化[J]. 生态学报 2015(05)
    • [13].我国寄生蜂调控寄主生理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5)
    • [14].巨膜长蝽寄主选择的测试及寄主植物的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4)
    • [15].丽蝇蛹集金小蜂搜寻寄主的学习行为[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21)
    • [16].梨小食心虫的寄主定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05)
    • [17].烟粉虱取食诱导寄主防御信号途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16)
    • [18].寄主叶片营养物质、物理结构与椰心叶甲危害的关系[J]. 热带作物学报 2012(03)
    • [19].西花蓟马繁殖力与寄主营养物质的关系[J]. 应用昆虫学报 2011(03)
    • [20].取食经验对烟粉虱寄主适应性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21].无毒基因在不同寄主梨孢菌中的变异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 2015(08)
    • [22].昆虫不同寄主种群遗传分化及其生理适应机制研究进展[J]. 河北林果研究 2013(03)
    • [23].植物寄主与病原真菌互作研究进展[J]. 中国果菜 2011(04)
    • [24].朱砂叶螨对不同蔬菜寄主的取食选择性[J]. 环境昆虫学报 2011(03)
    • [25].链格孢菌对银海枣的趋向性与其对寄主识别和侵染的联系[J]. 林业科学 2009(01)
    • [26].两种不同寄主上桔全爪螨种群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27].不同寄主来源轮枝孢菌的交互致病性[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7(04)
    • [28].两种不同寄主桑寄生的显微鉴别[J]. 中药材 2016(05)
    • [29].冬虫夏草产量与寄主幼虫的相关性研究[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5(05)
    • [30].瓜类寄主与尖孢镰刀菌互作的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 2012(09)

    标签:;  ;  ;  ;  ;  

    禾谷镰孢与小麦寄主互作研究 ——禾谷镰孢产毒基因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