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从业者的社会角色研究

中国近现代音乐从业者的社会角色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近现代中国音乐从业者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社会学关于“社会角色”研究的角度,对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出现的三种音乐从业者的社会角色进行研究。一般意义上,包括西方世界,人们通常把从事音乐活动的人都称为“音乐家”。但“家”这个词,在中文的使用习惯里必须是具有相当造诣及知名度的人才能享有的。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着音乐活动,但并不一定成“家”,或者,他们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有着特定的身份,也不能以一“家”而言之。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笔者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语境下,根据音乐从业者职业发展的特殊性,除了“音乐家”这一对音乐从业者的称谓之外,还分别出现了另外两个特别的、只在中国出现的形容音乐从业者的称谓——“文艺工作者”(“音乐工作者”)和“音乐人”。三种称谓在不同的时空领域下指代着不同的音乐从业者群体。“音乐家”称谓,一般是用于形容在音乐技能上专业权威、具有突出成就的人;“音乐工作者”称谓,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对音乐从业者的专有称谓,当代在一些特定的政治语境下也经常被使用;“音乐人”称谓,是当今社会广为流行的一个对音乐从业者的新称谓,不同于前二者,这是中国产业化时代的产物。这些称谓是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产生的,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关系,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至今在各种场合仍被频繁使用着。三种称谓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体现了不同社会层面的角色关系。本课题便聚焦于音乐从业者这一音乐文化的执行主体,将其置于各种相互关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音乐从业者的社会角色为研究核心,分别对“音乐家”、“音乐工作者”、“音乐人”这三种角色称谓的出现、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所处的社会关系、各自的社会地位等进行研究分析。本论文在结构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导论”对本文的缘起、立论基础、核心问题、研究范畴界定等做了说明;第三、四、五部分分别对本文重点探讨的“音乐家”、“音乐工作者”、“音乐人”三种音乐从业者的社会角色、在各自社会语境下的社会功能及社会地位做了分析;第六部分“结语”陈述本文的理论思路和现实验证,从学理的角度对本文进行总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四、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导论
  • 一、缘起:对"音乐从业者"身份问题的关注
  • 二、以"社会角色"的视角来研究音乐从业者
  • 1、"社会角色"的形成
  • 2、社会分工与音乐从业者
  • 3、音乐文化场域中的音乐从业者
  • 4、音乐从业者的社会分层
  • 三、历史上音乐从业者的社会角色
  • 四、音乐从业者的职能类型
  • 1、音乐创作者。
  • 2、音乐表演者。
  • 3、音乐传播者。
  • 4、音乐教育者。
  • 5、音乐理论研究者。
  • 五、近代中国音乐从业者三种特殊的社会角色
  • 1、"音乐家"角色。
  • 2、"音乐工作者"角色。
  • 3、"音乐人"角色。
  • 六、需要强调的几点说明
  • 1、并非划分类型
  • 2、并非试图涵盖所有的音乐从业者
  • 3、多重角色的并存
  • 第一章 专业权威的代表:中国"音乐家"群体的社会角色
  • 第一节 随西方音乐传播落地中国的"音乐家"角色群体
  • (一) "音乐家"群体的出现
  • (二) 中国"音乐家"群体的萌生地——上海
  • 第二节 专业职能的凸显——中国"音乐家"角色的社会功能
  • (一) 西方音乐启蒙与传播
  • (二) 本土音乐传承与创新
  • (三) 专业音乐人才培养
  • (四) 大众娱乐及城市音乐产业的催生
  • (五) 意识形态影响下的音乐救国、音乐兴国
  • 第三节 权威的象征——中国"音乐家"角色的社会地位
  • (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家"的社会地位
  • (二) 当代中国"音乐家"的社会地位——专业权威的象征
  • 第二章 政治语境下的特殊群体:"音乐工作者"的社会角色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工作者
  • (一) 特定社会政治语境下出现的"音乐工作者"群体
  • (二) 当代中国对"音乐工作者"的定性
  • 第二节 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政党——特定文化场域内中国"音乐工作者"角色的社会功能
  • (一) 抗日战争前后根据地、解放区的音乐工作者
  • (二) 十年文化革命期间的音乐工作者
  • (三) 当代政治语境下的音乐工作者
  •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下的权力象征——中国"音乐工作者"角色的社会地位
  • (一) "文革"期间的"极端"地位
  • (二) 与职业地位、政治地位相联系的"音乐工作者"
  • 第三章 产业化时代的新宠:"音乐人"的社会角色
  • 第一节 产业时代孕育出的中国"音乐人"角色群体
  • (一) 产业化的时代背景
  • (二) "音乐人"的概念
  • 第二节 社会音乐生产场域中的"音乐人"
  • (一) 参与社会音乐生产环节的"音乐人"
  • (二) 创作、表演环节的"音乐人"
  • (三) 制作、生产环节的"音乐制作人"
  • (四) 销售、宣传环节的"音乐经纪人"
  • 第三节 经济资本的占有——当代中国"音乐人"角色的社会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学习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一点思考[J]. 戏剧之家 2020(13)
    • [2].中职教育中中国近现代音乐教学现状分析[J]. 黄河之声 2019(18)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近现代音乐资源的运用[J]. 北方音乐 2017(16)
    • [4].苏联音乐思潮与我国近现代音乐史[J]. 中国音乐学 2017(01)
    • [5].“中国近现代音乐、音乐人与爱国情怀”学术研讨会综述[J]. 抗日战争研究 2017(02)
    • [6].取今复古 别立新宗——浅析近现代音乐中两种“新音乐”文化[J]. 黄河之声 2016(23)
    • [7].中国近现代音乐文献研究中心在上音成立[J]. 当代音乐 2017(11)
    • [8].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近现代音乐之发展路径[J]. 中国文艺家 2019(11)
    • [9].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发展概况分析[J]. 通俗歌曲 2017(03)
    • [10].浅析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J]. 通俗歌曲 2015(09)
    • [11].浅析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初步影响[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2(01)
    • [12].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研究方法刍议[J]. 神州 2011(20)
    • [13].江西近现代音乐研究案例及方法论学习——读《执着与坚守——“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1933—1946》有感[J]. 艺术科技 2018(11)
    • [14].关于近现代音乐家社会责任的思考[J]. 艺术评鉴 2016(07)
    • [15].日本近现代音乐的发展[J]. 大舞台 2015(10)
    • [16].近现代音乐作品中节奏的独特的组合形式研究[J]. 艺术品鉴 2019(14)
    • [17].新的回顾、心的怀念——读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新版)有感[J]. 音乐大观 2012(08)
    • [18].浅析“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J]. 神州 2013(07)
    • [19].论中国近现代音乐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 [20].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与中国先进文化[J].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2(02)
    • [21].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和文化底蕴的历史观照[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2].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王光祈[J]. 音乐探索 2008(02)
    • [23].音乐政治学、音乐传记学与我国的近现代音乐史研究[J]. 音乐研究 2017(03)
    • [24].兼收并蓄 创新合一——对近现代音乐交流中西乐中国化现象的思考[J]. 音乐时空 2016(03)
    • [25].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J]. 艺术科技 2015(02)
    • [26].探讨中国近现代音乐通史研究历程及特点[J]. 音乐时空 2015(06)
    • [27].中国近现代音乐在普通高校的普及情况——从选修课《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结课调查问卷谈起[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08)
    • [28].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特色研究[J]. 大家 2012(01)
    • [29].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反思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研究[J]. 新西部(下半月) 2008(09)
    • [30].记录与引领——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责任和方向[J]. 北方音乐 2015(01)

    标签:;  ;  ;  ;  ;  ;  

    中国近现代音乐从业者的社会角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