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摘要

绪论中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西方由工业经济全面转向知识经济,同一时期“中国制造”成了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在产业经济结构、生产技术水平、研发投入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随着人民币汇率上升和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我国原来倚重的成本优势逐步削弱,竞争力明显下降。中国的发展方向应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带动作用相当明显,各国都优先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大批健康发展的高技术企业,尤其是中小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企业群体,具有与传统企业不同的许多特点,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外界的知识来源,而知识联盟就是一种有效获取外部知识的手段。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利用知识联盟进行知识转移,研究影响转移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就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将有助于建设一批水平高、效益好、管理科学、发展后劲强的高技术企业群,并使其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的支柱。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知识的定义、知识管理、知识转移、知识联盟和企业资源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构思和总体框架。本文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战略联盟理论、博弈论和统计学等理论对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的非股权式知识联盟(不含合资企业)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力图发现在这种转移行为中的内在模式和关键影响因素。第三章对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和大型高技术企业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归纳了七个不同特征;随后对这些企业的市场优势的根源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优势是其能力优势、产品优势乃至市场优势的根本;再对高技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知识结构进行了阐述,认为企业的知识结构是一种过程,不断地转变、融合和合并,企业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建立知识流通的渠道,企业知识的来源和演化具有网络性。中小高技术企业从本质上需要从外界吸取知识资源,知识联盟就是又能保持企业独立又十分有效的吸收知识的方式。知识联盟是企业以知识为媒介的合作,相互交换互补资源,以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并获取长久竞争优势。文中提出了知识联盟选择矩阵,企业可根据知识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和自身的能力水平适当地选择是否进行联盟。该章还对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的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其具有比较优势效应、资源互补效应、降低知识成本效应和协同创新效应,知识联盟符合中小高技术企业的特点,与企业的成长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根据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的实践,本文列举了五种最常见的联盟行为:联合研发、技术许可、知识型外包、战略供应链和咨询顾问,并分别对每种形式进行了具体阐述。中小高技术企业从外部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有三种模式:直接购买、知识联盟和建立合资企业,本文基于知识转移成本的角度对这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综合考虑了知识转移成本、知识保护成本、合作运营成本和未来收益等因素,绘制了合作成本曲线,反映了各种模式的有效区间。该章的最后对企业在联盟中是否采取协作行为的动机采用博弈论方法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概念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概念,并提出了四种知识转移类型:相似性转移、差别性转移、战略转移和专家转移,根据各种类型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决策树对各种类型的知识转移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知识转移的概念和类型进行讨论后,针对联盟中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划分,分成交往、表达、组合和吸收阶段,其中交往阶段中主要是联盟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而表达阶段中是联盟隐性知识的外部化过程,组合阶段是联盟显性知识的组合化过程,吸收阶段是联盟显性知识的内部化过程。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按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一个是知识资源的水平或者垂直互补关系,另一个是企业间的关系导向或者任务导向,按照这两个维度将联盟知识转移具体分成四种模式:水平互补—关系导向模式、水平互补—任务导向模式、垂直互补—关系导向模式、垂直互补—任务导向模式,并将前文归纳的联合研发等五种联盟行为按照这四种模式分别予以讨论。第五章对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在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认为有九个因素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知识性质、知识输出方的战略动机、输出方的知识输出能力、知识接收方的战略动机、接收方的吸收能力、知识距离、文化距离、组织距离和信任距离。首先讨论的影响因素是转移的知识的性质,提出联盟中转移的知识有三个特性:内隐性、复杂性和专属性。影响因素还有知识输出方和知识接收方的因素。除了双方参与战略联盟的战略动机外,知识输出方还要具备知识输出能力,善于将转移的知识表达清楚,这和三个因素有关:输出方的知识存量、输出方对要转移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输出方的联盟经验。知识接收方应具备较强的吸收能力,善于从外部消化和复制新知识,善于将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还有知识距离、文化距离、组织距离和信任距离。知识距离指的是联盟双方在知识技能上的差距,具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知识结构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类似性和知识差距的匹配性;文化距离是指联盟伙伴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到其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不同;组织距离是指伙伴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组织结构差异和行业差异;信任距离就是指伙伴之间的信任程度,互相之间相信对方不会用欺骗手段获取利益的程度。该章在每个影响因素的论述中提出了相关的九个假设。论文的第六章是实证研究的介绍,针对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效度信度检验进行了解释,实证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上海市的中小高技术企业,主要来源是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上海市诸多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资对象。该章最后根据问卷的结果对九个假设是否成立给出了结论,而SPSS主因子分析的结果将放在7.2节中详细展开。第七章是结论和讨论部分。根据实际调查中得到的事实,将中小高技术企业与大型企业在知识联盟中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在获取关键技术的首选方法、参与联盟的动机、偏好的联盟方式和联盟伙伴的选择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实证表明,目前中小高技术企业在五种联盟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是联合研发,相对最少的是技术许可;在这五种联盟形式中,技术许可对吸收管理知识没有很大的帮助;企业考虑采用知识联盟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能否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提升整体竞争力,而是否能吸收管理知识并不属于重点考虑范围。问卷中要求访问对象列举三个联盟知识转移的最主要的障碍,提到最多的是联盟双方的目的,特别是经济利益和利益分配问题,其次是企业文化、员工的观念和学习热情,排在第三的是双方的信任程度。第二节中使用SPSS软件对知识转移的九个影响因素进行主因子分析,在对3因子到6因子模型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采用5因子模型,5个因子是信任因子、文化因子、知识因子、知识输出方战略动机因子和知识接收方战略动机因子,我们把知识输出方和知识接收方的战略动机因子合为一体,成为战略动机因子,这样就成为4因子模型。该章接着对这四个因子逐一展开论述,并对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文中提出信任是知识转移中的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视“人治”和人际关系、目前法律制度还不十分健全的社会中,信任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在实际合作中,建议企业应充分重视契约合同的履行,并在各个层面进行高效的沟通,保证双方奠定良好的信任关系。文化因子也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文化类型一致固然可以促进合作,但有文化差异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双方要在信任的基础上,认识到文化差异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并采用折中、融合等跨文化管理办法,特别是应建立一支跨文化团队负责联盟合作的推进。知识因子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的显性化对知识转移十分重要,而实践中信息技术(IT)对此大有帮助,在转移的四个阶段都推荐了各类IT技术或软件,借助这些工具可以使要转移的知识较好地显性化并被组合和吸收:战略动机因子方面,文中归纳了中小高技术企业的战略动机的类型,在战略层面上分成四类,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有六种目的,但归根结底是将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和企业的规模密切相关,因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感特别强,将短期获利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文中建议企业高管层除了重视利益外应对本身未来的“知识地图”有个清醒的认识,使知识联盟为此服务。该章的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不足和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提出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文献回顾
  • 2.2 知识转移文献回顾
  • 2.3 知识联盟文献回顾
  • 2.4 企业资源学说文献回顾
  • 2.5 以往研究中的缺陷和本文的创新点
  • 2.6 本文的总体构思和研究方法
  • 2.6.1 本研究的对象
  • 2.6.2 研究总体框架
  • 3、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的知识联盟行为
  • 3.1 基于知识角度的中小高技术企业分析
  • 3.1.1 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的特点
  • 3.1.2 中小高技术企业市场优势的知识根源
  • 3.1.3 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资源的结构分析
  • 3.1.4 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来源和演化的网络性特征
  • 3.2 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的知识联盟的概念
  • 3.3 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的成因
  • 3.3.1 比较优势效应
  • 3.3.2 资源互补效应
  • 3.3.3 降低知识成本效应
  • 3.3.4 协同创新效应
  • 3.4 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的表现形式
  • 3.4.1 联合研发
  • 3.4.2 技术许可
  • 3.4.3 知识型外包
  • 3.4.4 战略供应链
  • 3.4.5 咨询顾问
  • 3.5 基于知识转移成本的企业合作模式比较研究
  • 3.6 联盟伙伴合作行为选择动机的博弈分析
  • 4、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的概念
  • 4.1 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概念
  • 4.2 联盟中知识转移的类型
  • 4.3 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过程
  • 4.3.1 交往阶段—联盟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 4.3.2 表达阶段—联盟隐性知识的外部化过程
  • 4.3.3 组合阶段—联盟显性知识的组合化过程
  • 4.3.4 吸收阶段—联盟显性知识的内部化过程
  • 4.4 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模式研究
  • 4.4.1 知识资源的互补关系
  • 4.4.2 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
  • 4.4.3 水平互补—任务导向模式
  • 4.4.4 垂直互补—任务导向模式
  • 4.4.5 水平互补—关系导向模式
  • 4.4.6 垂直互补—关系导向模式
  • 5、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 5.1 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
  • 5.2 知识性质
  • 5.2.1 知识的内隐性
  • 5.2.2 知识的复杂性
  • 5.2.3 知识的专属性
  • 5.3 知识输出方的战略动机
  • 5.4 知识输出方的知识输出能力
  • 5.5 知识接收方的战略动机
  • 5.6 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
  • 5.7 知识距离
  • 5.7.1 知识结构的互补性
  • 5.7.2 知识基础的类似性
  • 5.7.3 知识差距的匹配性
  • 5.8 文化距离
  • 5.8.1 中小高技术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
  • 5.8.2 转移中文化差异的作用
  • 5.9 组织距离
  • 5.9.1 地理距离
  • 5.9.2 组织结构差异
  • 5.9.3 行业差距
  • 5.10 信任距离
  • 5.10.1 联盟的不确定性
  • 5.10.2 转移中信任的内涵
  • 6、实证研究
  • 6.1 问卷设计
  • 6.2 样本选择
  • 6.3 效度和信度检验
  • 6.3.1 效度检验
  • 6.3.2 信度检验
  • 6.4 假设的检验结果
  • 7、调查结果分析和结论
  • 7.1 中小高技术企业采用的知识联盟行为及效果比较
  • 7.1.1 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特征研究
  • 7.1.2 各种知识联盟行为的效果对比
  • 7.1.3 评价知识联盟绩效的五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 7.1.4 联盟中学习的主要障碍
  • 7.2 SPSS因子分析的结论
  • 7.2.1 多因子分析的结果
  • 7.2.2 因子模型的解读
  • 7.3 信任因子的讨论和建议
  • 7.3.1 遵守契约
  • 7.3.2 高效沟通
  • 7.4 文化因子的讨论和建议
  • 7.4.1 正向利用文化冲突
  • 7.4.2 成立跨文化团队
  • 7.5 知识因子的讨论和建议
  • 7.5.1 重视知识的显性化
  • 7.5.2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知识显性化
  • 7.6 战略动机因子的讨论和建议
  • 7.6.1 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动机的归纳
  • 7.6.2 构建企业知识地图
  • 7.7 本文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技术企业投资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经济与管理 2019(04)
    • [2].并购、融合与高技术企业成长[J]. 宏观经济研究 2019(10)
    • [3].创新型城市高技术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路径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18(11)
    • [4].高技术企业知识与产品创新协同的测度及启示[J]. 科学学研究 2018(10)
    • [5].高技术企业知识动员对知识进化的影响路径——知识隐匿中介作用及知识基的调节作用[J]. 科学学研究 2016(12)
    • [6].高技术企业公司创业影响因素探析及模型构建[J]. 科研管理 2016(07)
    • [7].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科技视界 2014(35)
    • [8].政府财税政策对高技术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影响[J]. 科学学研究 2018(12)
    • [9].高技术企业生态战略绩效评价报告信息要素的探讨[J]. 国际商务财会 2018(03)
    • [10].组织关系视角下新创高技术企业间知识流动机理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8(11)
    • [11].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方法[J]. 科技视界 2014(35)
    • [12].试析我国小微型高技术企业税收现状[J]. 税务研究 2015(05)
    • [13].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互动的实证研究——以苏州高技术企业为例[J]. 企业经济 2015(07)
    • [14].高技术企业云创新系统构建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14(02)
    • [15].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J]. 河南科技 2014(10)
    • [16].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创新机理与创新机制探讨[J]. 商业时代 2014(18)
    • [17].郑重声明[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03)
    • [18].技术进步对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J]. 企业经济 2012(06)
    • [19].高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开发动力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09)
    • [20].高技术企业生存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11)
    • [21].基于创新网络的高技术企业治理研究[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07)
    • [22].高技术企业集群的知识联盟研究框架[J]. 煤炭经济研究 2010(07)
    • [23].中小高技术企业国际营销战略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4].中小高技术企业融资途径研究[J]. 河南科技 2010(23)
    • [25].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企业集群集聚效应的影响研究——以杭州软件企业集群为例[J]. 特区经济 2009(04)
    • [26].政府在高技术企业集群知识流动中的作用[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03)
    • [27].高技术企业间协同与竞争的自组织分析[J]. 企业活力 2008(12)
    • [28].民营高技术企业发展及存在问题[J]. 中国国情国力 2008(02)
    • [29].基于知识创造的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模型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 2018(03)
    • [30].高技术企业公司创业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4)

    标签:;  ;  ;  ;  

    我国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