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性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性

论文摘要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来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人发起的。在这场运动当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抗并拒绝美国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这场运动不仅仅是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种反叛,它更是一种建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尝试。这场运动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青年青年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美国的反文化运动,以更好的理解青年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第一章是导论。本部分简洁的介绍了美国反文化运动,包括反文化运动的定义,运动的主要参加者,和运动所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简述了国内外对美国反文化运动的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视角和大纲。第二章是文章的理论框架。介绍了青年的定义,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关系,以及反文化与青年的关系。第三章分析反文化运动产生前的反传统因素,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激进思想以及文学艺术领域反叛性的尝试。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主要论述了赫伯特·马尔库塞,保罗·古德曼,C.赖特·米尔斯和诺曼·布朗这些大师级人物的思想理论,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青年的反叛运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主要分析了“跨掉派”,黑色幽默和欧洲先锋派艺术对反文化运动的影响。美国“跨掉的一代”首先表达了对美国社会状况的不满,他们被认为是60年代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们的反叛精神主要体现在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具有叛逆性的写作主题和写作方式上。而黑色幽默作家,以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主题从而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疯狂、荒谬、绝望与残酷。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与60年代青年对他们所看到的美国社会现实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最后,源于欧洲的先锋派艺术对反文化运动的产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反叛文学拒绝现实的遁世思想、对爱和自由的追求,具体化为青年反文化运动的实践。第四章分析了青年反抗主流社会所采取的形式。摇滚、毒品、性、和群居村代表着反叛一代对通往新文化之路的基本认知模式。摇滚乐是60年代反叛文化的灵魂。摇滚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青年异化,群体意识和反叛的表现。毒品是反文化运动的能源。吸食毒品被认为是对主流社会的反抗,而毒品则被认为是改变社会的工具。在60年代反叛青年的眼中,性的放纵不仅被认为是自由的象征,而且被看作是改变美国社会的工具。群居公社是反主流文化的社会模式。青年亚文化的建设者们认为,现代技术社会的权力结构既是人性的敌人,又是自然的敌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个体自由组合的共同体,应该是与自然融合的乡村公社。青年学生把公社当作是躲避机器社会和城市化压制的世外桃源。第五章探讨造成青年反叛的原因。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6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人口状况和教育的变革。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是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新教道德传统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变革导致了美国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和一体化。受享乐主义影响的年轻人,由于不堪忍受社会的一致化模式便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来反抗主流社会。生于富足社会的年轻人从小被灌输的是美国的富强繁荣、自由与平等但在政治上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肯尼迪总统遇刺,越战,民权问题。社会现实与社会理想发生了冲突,他们感到失望,他们要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去反抗当时的美国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在此期间出生的人被称为“婴儿潮”的一代。这为他们日后成为反文化运动的主体奠定了基础。而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与前一代人也有所不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变化都促使了青年反叛文化的形成。论文的最后一章讨论了反文化运动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这场运动促使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形成并且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标准。但它也引发了美国社会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场美国历史上青年发动的反文化运动促使美国社会新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的形成。运动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使美国社会开始重视对青年的研究。而青年文化在各个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从青年文化的角度对美国反文化运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正确的理解青年对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作用有重要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 Ach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finition of Youth
  • 2.2 Culture and Youth Culture
  • 2.3 Counterculture and Youth Counterculture
  • Chapter 3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before Counterculture
  • 3.1 Radical Thought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3.1.1 The Theory of Herbert Marcuse
  • 3.1.2 The Theory of C.Wrights.Mills
  • 3.1.3 The Theory of Paul Goodman
  • 3.1.4 The Theory of Norman Brown
  • 3.2 Revolutionary Attempts in Literature and Art
  • 3.2.1 Beat Generation
  • 3.2.2 Black Humor
  • 3.2.3 European Avant-garde
  • Chapter 4 The Expression of Anti-Traditionality in Counterculture
  • 4.1 The Resurgence of Rock Music
  • 4.2 The Increase of Drug Use
  • 4.3 The Revolution in Sexual Mores
  • 4.4 The Setting up of Communes
  • Chapter 5 The Causes of American Youth's Anti-tradition
  • 5.1 Economic Condition
  • 5.2 Political Condition
  • 5.3 Demographic Situation
  • 5.4 Changes in Education
  • Chapter 6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ounterculture
  • 6.1 Positive Influences
  • 6.1.1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6.1.2 Change of Aesthetic Standards
  • 6.2 Negative Influences
  • 6.2.1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Drug-taking
  • 6.2.2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Promiscuous Sexual Relationships
  • Chapter 7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Papers Published
  • 相关论文文献

    • [1].雅皮士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回归[J]. 人才资源开发 2015(14)
    • [2].20世纪50年代的种子——从美国精神与现代性关系角度浅析反文化运动[J]. 名作欣赏 2020(30)
    • [3].查尔斯·曼森:反文化运动中的邪教与谋杀[J]. 世界文化 2020(11)
    • [4].反与躁——以《毕业生》电影语言分析为例来诠释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J]. 传播力研究 2018(12)
    • [5].从电影《雌雄大盗》看美国反文化运动[J]. 大众文艺 2020(03)
    • [6].《毒瘾难戒》中的反文化与女权主义问题[J]. 当代外国文学 2016(04)
    • [7].愤怒的政治:美国反文化运动与下层中产阶级的政治反冲[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 [8].越战时期的美国“反文化”运动[J]. 青年文学家 2014(11)
    • [9].文本与政治:法国理论在美国的接受与重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0].美国先锋戏剧里的道禅思想与美学:一种跨文化谱系考察[J]. 当代外国文学 2017(04)
    • [11].文学的事件化——从鲍勃·迪伦获诺奖说起[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17(01)
    • [12].迷茫、压抑和反抗——从电影《毕业生》看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J]. 文教资料 2009(32)
    • [13].“加州三部曲”中的乌托邦思想[J]. 国外文学 2014(03)
    • [14].鲍勃·迪伦、离家出走与60年代的“决裂”问题:欧茨《何去何来》中的家庭系统[J]. 外国文学 2017(05)
    • [15].论“垮掉派”文学的人类意识[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2(06)
    • [16].喧嚣的年代 典型的人物——反文化语境下《兔子归来》的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07)
    • [17].限制、仪式、规矩DINO与玩物[J]. 艺术界 2012(04)
    • [18].20世纪的西方反精神病学运动[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8(04)
    • [19].从中西摇滚乐的演变历程看待东西方国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差异[J]. 消费导刊 2009(18)
    • [20].技术失控与人的责任——论弗兰肯斯坦问题[J]. 科学与社会 2016(03)
    • [21].西方另类媒体概念再辨析:基于历史演进与实践的视角[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4(00)
    • [22].索尔·贝娄《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小说内外的政治图景与反暴力主旨[J]. 国外文学 2019(01)
    • [23].如何看待青年的文化叛逆——《叛逆国度》阅读笔记[J]. 青年学报 2018(03)
    • [24].艾伦·金斯伯格诗歌艺术价值探源[J]. 文教资料 2017(29)
    • [25].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反文化之主流化原因初探[J]. 中国青年研究 2008(10)
    • [26].打碎与再造:鲍勃·迪伦和他那个时代[J]. 青年学报 2017(02)
    • [27].创伤、疯癫和反主流叙事——《秀拉》的历史文化重构[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03)
    • [28].国内学者关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青年反文化运动的研究综述[J]. 青年探索 2011(03)
    • [29].Pisacano:美国家庭医师的开山之师[J]. 中国社区医师 2012(11)
    • [30].文化逆子——六十年代美国电影中的年轻人[J]. 电影评介 2008(12)

    标签:;  ;  ;  ;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