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构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构树叶为桑科(Moraceae)构树属(Broussonetia)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inn.) Vent)的叶,又称楮叶、谷黄叶、酱黄叶等。味甘、无毒,具有凉血利水的功能,用于吐血、血崩、外伤出血、水肿、疝气、痢疾、癣疮。构树叶在我国分布广,资源非常丰富。现在河南许多地区用其水煎液治疗前列腺炎,疗效确切。同时我校陈随清教授实验室前期的药理实验也证明了其治疗前列腺炎疗效非常显著,但目前对构树叶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报导较少,为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一宝贵药源,同时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大量的标准品,我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干燥的构树叶采自河南省西峡县,采用50%的含水丙酮组织破碎提取两次,然后减压低温浓缩成稠膏,加水分散后分别用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四个部位。将乙醚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反复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凝胶柱层析和重结晶等。将正丁醇部位分别进行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C、Sephadex LH-20、Silica gel等柱层析。结果:共分离得到了35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HR ESI-MS、IR、1H-NMR、13C-NMR、1H-1H COSY、HSQC、HMBC、DEPT、NOESY),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鉴定了其中29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黄酮及其苷类10个,分别为:芹菜素(LHW-8),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ELHW-1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ZLHW-2),异牡荆素(ZLHW-10),牡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ZLHW-8),5,7,4’-三羟基-6-C-[a-L-鼠李糖(1→2)]-β-D-葡萄糖黄酮碳苷(ZLHW-9),5,7,4’-三羟基-8-C-[a-L-鼠李糖(1→2)]-β-D-葡萄糖黄酮碳苷(ZLHW-9’),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ELHW-12),木犀草素(LHW-9) ,牡荆素(ELHW-17);倍半萜及其苷类7个,分别为:3β-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2α-O-β-D-吡喃葡萄糖苷(ELHW-6),(6S,9S)-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ELHW-8),(2R, 3R, 5R, 6S, 9R) -3-羟基-5,6-环氧-乙酰基-β-紫罗兰醇-2-O-β-D-葡萄糖苷(ELHW-3),(2R, 3R, 5R, 6S, 9R)-3β-羟基-5,6-环氧-β-紫罗兰醇-2-O-β-D-葡萄糖苷(ELHW-4),ficustriol (LHW-10),Icariside B1 (ELHW-15),3–羟基–5α, 6α–环氧–β–紫罗兰酮(LHW-7);含N化合物3个:2’-脱氧腺苷(ELHW-1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ELHW-2),2’-尿嘧啶脱氧核苷(ELHW-7);木脂素苷2个: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ELHW-11),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ELHW-1);其它类型有7个:十七烷酸(LHW-3),β-谷甾醇(LHW-5),对羟基苯乙酮(ZLHW-6),4-羟基桂皮酸-9-O-β-D-吡喃葡萄糖苷(ELHW-9),苯甲酸苯甲酯-2,6-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ZLHW-1),邻苯三酚(ZLHW-12),构树内酯(ZLHW-4)。结论:其中ELHW-3、ELHW-4和ZLHW-1为新化合物。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其中倍半萜类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部分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2 提取与分离
  • 结果
  • 1 化合物结构
  • 1.1 新化合物的结构
  • 1.2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的化合物
  • 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2.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2 首次从构树叶中分得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构树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附录2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构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