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研究

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研究

论文摘要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在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转轨、体制转型速度的加快,利益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社会矛盾趋于复杂化,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北京地区是否安定,将直接影响全国的安全稳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地位。由此,构建起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净化好北京周边社会环境,对维护北京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构建北京“护城河”体系出发,对北京周边地域特点进行了研究概括,对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的特性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这一特殊地域的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区域性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的长效机制,对防控体系的能力生成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为维护好北京周边的安全稳定,确保首都乃至全国的稳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目前,虽然区域性防控体系的构建越来越受到国家及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但区域性防控体系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看,都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都还处于一个初始阶段。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仅是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心得,乞盼得到专家学者与同仁的批评指正。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应用价值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 第二章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群体性事件
  • 2.1.2 北京周边地域界定
  • 2.1.3 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
  • 2.2 应对的基本理论
  • 2.2.1 危机管理基本理论
  • 2.2.2 危机管理的思想分析群体性事件防控问题的必然性
  • 第三章 北京周边地域特征及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趋势
  • 3.1 北京周边地域和区位特征
  • 3.2 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
  • 3.2.1 地区利益矛盾引发
  • 3.2.2 参与人员成份复杂
  • 3.2.3 闹事行为方式激烈
  • 3.2.4 组织化倾向明显
  • 3.2.5 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是区域性防控的致命伤
  • 3.3 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主要发展趋势
  • 3.3.1 群体性事件总量在短期内难以大幅下降
  • 3.3.2 群体性事件将大多发生在敏感时期和大型活动期间
  • 3.3.3 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员将更趋多元化
  • 3.3.4 利益冲突将成为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动因
  • 第四章 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存在问题及成因
  • 4.1 当前北京周边防控体系现状
  •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国外典型同类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经验及教训
  • 5.1 事发经过及影响
  • 5.2 事件的教训和启示
  • 第六章 完善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的基本方略
  • 6.1 架构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的基本模式
  • 6.2 明确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区域防控的重点方向
  • 6.3 厘清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的职责区分
  • 6.3.1 地方党委?政府的职责
  • 6.3.2 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
  • 6.3.3 公安?武警等维稳处置力量的职责
  • 6.4 协调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各种关系
  • 6.4.1 协调上与下的关系
  • 6.4.2 协调左与右的关系
  • 6.4.3 协调合与分的关系
  • 6.5 构建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遵循的原则
  • 6.6 构建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的运行机制
  • 6.6.1 主动预防机制
  • 6.6.2 矛盾调处机制
  • 6.6.3 预案合成机制
  • 6.6.4 信息预警机制
  • 6.6.6 决策指挥机制
  • 6.6.7 现场处置机制
  • 6.6.8 舆论宣传机制
  • 6.6.9 善后处理机制
  • 6.6.10 考核查究机制
  • 6.7 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的能力生成
  • 6.7.1 事件预防能力的生成
  • 6.7.2 协商化解能力的生成
  • 6.7.3 应急启动能力的生成
  • 6.7.4 现场处置能力的生成
  • 6.7.5 善后处理能力的生成
  • 第七章 案例分析-处置定州市绳油村“8.28”群体性闹事事件
  • 7.1 事发经过
  • 7.2 处置的基本过程
  • 7.3 主要经验和启示
  • 7.3.1 政治主动是成功防控的基础
  • 7.3.2 工作主动是成功防控的前提
  • 7.3.3 策略主动是成功防控的关键
  • 7.3.4 舆论主动是成功防控的保障
  • 7.4 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问题导向的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09)
    • [2].中山大学第八届“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硕士项目班”20名学员到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学习交流[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9(04)
    • [3].怎样申请美国公共管理硕士[J]. 留学生 2010(12)
    • [4].我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问题及其建议[J]. 中国教育学刊 2012(S2)
    • [5].上海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简介[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6].公共管理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价值工程 2016(10)
    • [7].中山大学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硕士班到研究中心交流学习[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4(05)
    • [8].不脱产有实效的学习[J]. 领导文萃 2008(12)
    • [9].不脱产有实效的学习[J]. 领导文萃 2008(16)
    • [10].目标明确、心志笃定的公共管理硕士生[J]. 台声 2014(12)
    • [11].定量分析能力导向下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改革[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03)
    • [12].高扬“公共”的旗帜[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08)
    • [13].不脱产有实效的学习[J]. 领导文萃 2008(14)
    • [14].“外圆内方”的新加坡[J].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0(12)
    • [15].李宏:永葆合作初心 勇于担当使命[J]. 乡音 2019(01)
    • [16].题酷[J]. 国家人文历史 2014(12)
    • [17].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策略[J]. 航海教育研究 2016(02)
    • [18].刘鹤同志简历[J]. 新民周刊 2017(43)
    • [19].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特点[J]. 领导科学论坛 2015(24)
    • [20].试析提高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质量[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 [21].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建设情况简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2].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双循环”培养模式研究*[J]. 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1(01)
    • [23].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双循环”培养模式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07)
    • [24].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46)
    • [25].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年公共管理硕士(MPA)(学历、学位双证)招生信息[J]. 中国工人 2015(08)
    • [26].服务型政府建设呼唤现代公务员[J]. 中国人才 2008(19)
    • [27].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学人简介[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2)
    • [28].试析提高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质量[J]. 科技风 2020(05)
    • [29].拓展随想[J]. 海南人大 2013(09)
    • [30].问题导向的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探析[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03)

    标签:;  ;  ;  ;  

    北京周边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