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加密法大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应用

群加密法大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应用

一、成组加密法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峰,罗辑,肖玮,杨诏勋,张昊翔[1](2020)在《三维地震中相同覆盖次数不同观测系统的属性对比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覆盖次数是保证资料品质和地质目标体成像的关键性参数,但是高覆盖次数意味着强化的施工参数和高昂的经济成本。以线束状三维观测系统覆盖次数计算公式为基础,利用成组加密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方法,在纵横向覆盖次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等比例的改变接收线距、单排横向炮点数、束线距等参数,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系统的属性特征,优选适合工区的观测系统,寻求完成地质任务和施工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黄文彬,郭嵩魏,李刚毅[2](2008)在《X地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是三维地震勘探的第一阶段工作,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直接影响后续的处理解释结果和精度,关系到地震勘探的成败。而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是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的关键环节,在不同地形、地表条件下合理选择观测系统是最大限度取好第一手资料的前提。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基本理论,从基本原则、参数选择出发,在此基础上,以X地区某气田为例,在一定程度上讨论了如何根据具体工区设计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以及束状正交非对称接收观测系统的设计。

张晓江[3](2007)在《宽、窄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简要介绍了全三维地震勘探的发展历史,宽窄方位角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方法,宽窄方位角地震勘探的优点及争议,然后从宽窄方位角观测属性方面对宽、窄方位角观测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成组加密法宽方位角三维观测系统的设计原理、主要参数及其特点。对宽方位角观测中的AVO理论基础、多种不同的Zoeppritz方程的近似公式以及AVO分析方法与处理技术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通过模型算例研究了AVO的响应特征。对宽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中各向异性的动校正方法进行了探讨,在速度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对动校正的常规速度分析以及常规速度分析对动校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宽方位角采集实例,分析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主要参数、影响因素及其解决的措施,总结得到了相关的认识和结论。宽方位角观测中炮检距分布的均匀程度并不一定比窄方位角观测好。但宽方位角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资料中含有丰富地质信息,在解决各向异性和对研究岩性油藏、地质沉积微相等方面有一定优越性。在复杂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油气藏的勘探领域,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宽方位观测需要较高的覆盖次数,总覆盖次数的增高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设备、财力和人力。窄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形状简单,炮检距分布均匀,成本低、便于野外质量控制和市内处理,在方位异向性不严重,简单地质构造调查和复杂地形(山区)进行勘探时,窄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是首选方法。

魏小刚[4](2007)在《陷落柱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优化设计》文中提出陷落柱作为一种灾害地质体,通常隐伏散布在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其存在规模、危害程度和勘探难度丝毫不亚于早已倍受关注的断裂构造。陷落柱的存在破坏煤层的连续性,构成煤矿采掘工程的障碍,产生冒项、突水事故。煤系陷落柱已成为煤田地质勘探领域的主要难题和高产高效高安全现代矿井建设的主要障碍。因此,提高陷落柱勘探的分辨率,从而提高其勘探精度显得迫在眉睫。本文从陷落柱勘探的物理基础出发,分析了陷落柱与围岩之间的关系,陷落柱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以及其断陷点的绕射波时距曲线。从地震分辨率的定义出发,探讨了影响陷落柱勘探分辨率的因素以及陷落柱对分辨率的要求。对于任何物探方法,精度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都是由数据采集开始的,地震勘探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从地震波激发、接收及观测系统设计几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以达到数据采集参数优化设计的目的。在激发参数方面,激发子波、激发岩性、激发深度、激发药量、炸药类型和激发组合等因素,都直接影响了采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本文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在接收条件优化问题上,主要就检波器与大地耦合及检波器连接方式进行了探讨。在观测系统设计上,论述了陆上常用不同类型观测系统的优缺点、观测系统参数选择的原则。研究了基于地震地质模型的陷落柱观测系统设计:即如何建立陷落柱地震地质模型,利用射线追踪对观测系统进行质量分析,从而优化观测系统设计,并通过模型验证了其可行性。结合理论研究,在山西一龙泉地区有针对性地作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地震资料,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地质任务。

熊翥[5](2003)在《我国物探技术的进步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油气勘探对物探技术的需求出发,力图在总结当前我国物探技术(主要是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之上,找出存在的问题,指明今后的研究方向,建议落实某些研究课题并组织技术攻关,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以满足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 文章对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和偏移、波阻抗反演、AVO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展开了讨论;并对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改善深层数据品质、地震各向异性处理、复杂断块油藏描述以及隐蔽油气藏勘探等大家十分关注的若干热门问题和专题,进行了有益的分析,阐述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所得到的某些粗浅认识;最后围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向油气田开发服务领域延伸,对紧密相关的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井下与井间地震、时移地震技术进行了简单探讨,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本文将分期连续刊登论述,请读者留意。

许崇宝,宁方助,孙立新,王真[6](2000)在《成组加密法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应用》文中提出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面积勘探方法,观测系统形式很多,常用的线束型三维观测系统,由于其排列片狭长,存在方位角分布不均匀的弊端。为了改善面元的方位角分布特性,笔者于 99年 8月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法,又称之为成组加密法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文中系统叙述了该方法的设计原理,并对其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该设计方法在徐州张双楼煤矿三维地震勘探中首次投入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和显着的经济效益。

二、成组加密法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组加密法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地震中相同覆盖次数不同观测系统的属性对比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常规窄方位到宽方位观测系统的设计
3 相同覆盖次数不同观测系统的属性对比分析
    3.1 滚动效率对比分析
    3.2 炮检距、方位角对比分析
    3.3 采集脚印对比分析
4 结 论

(2)X地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2 观测系统基本参数的确定
    2.1 道距选择
    2.2 检波点线距的选择
    2.3 最大炮检距的选择
        2.3.1 反射系数
        2.3.2 目的层的反射界面变化
        2.3.3 动校正拉伸
        2.3.4 最小炮检距选择
        2.3.5 炮检距及其分布
        2.3.6 覆盖次数
3 应用实例
    3.1工区地质条件
    3.2 观测系统设计
        3.2.1 原始单炮记录分析
        3.2.2 基本物理参数
    3.3 观测系统设计
    3.4 观测系统评价
        3.4.1 X观测系统统计覆盖次数统计:
        3.4.2 方位角分布
4 结论

(3)宽、窄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简介
    1.2 三维勘探中的宽、窄方位角
        1.2.1 覆盖次数分布
        1.2.2 偏移距
        1.2.3 AVO
        1.2.4 各向异性
        1.2.5 DMO
        1.2.6 成像
        1.2.7 偏移采样
        1.2.8 相干干扰的衰减
        1.2.9 多次波衰减
        1.2.10 测线定向
        1.2.11 静校正耦合
    1.3 宽方位角观测的优点和争议
    1.4 宽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的现状
    1.5 宽方位采集应用前景和成本分析
第二章 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设计
    2.1 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属性分析
        2.1.1 覆盖次数渐减带
        2.1.2 炮检距
        2.1.3 炮检距与方位角
        2.1.4 横纵比与炮检距分布变化系数
    2.2 成组加密法宽方位角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2.2.1 观测系统设计原理
        2.2.2 主要参数分析
        2.2.3 成组加密法宽方位角三维观测系统的特点
第三章 AVO 响应与各向异性的动校正方法
    3.1 AVO 响应
        3.1.1 AVO 理论基础
        3.1.2 Zoeppritz 方程的近似公式
        3.1.3 AVO 分析方法与处理技术
        3.1.4 AVO 的响应特征
    3.2 各向异性的动校正方法
        3.2.1 各向异性的动校正
        3.2.2 动校正的常规速度分析
        3.2.3 动校正的非常规速度分析
第四章 宽方位角地震采集实例
    4.1 宽方位角采集实例设计
        4.1.1 地质任务
        4.1.2 工区概况
        4.1.3 勘探简况及勘探成果
        4.1.4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4.1.5 以往地震采集方法及品质分析
        4.1.6 以往地震采集方法分析
        4.1.7 采取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4.1.8 覆盖次数的确定
    4.2 实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陷落柱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陷落柱地震勘探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准备工作
        1.4.1 资料阅读
        1.4.2 野外实践
第二章 地震反射波法勘探陷落柱的物理基础
    2.1 陷落柱与围岩关系
    2.2 陷落柱时间剖面反映特征
    2.3 陷落柱断陷点的绕射波时距曲线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3.1 地震分辨率定义
        3.1.1 纵向分辨率
        3.1.2 横向分辨率
        3.1.3 地震分辨率的极限
    3.2 分辨率和信噪比的关系
    3.3 影响分辨率的因素
    3.4 陷落柱对分辨率的要求
第四章 激发与接收因素探讨
    4.1 地震地质条件
        4.1.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4.1.2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4.2 陷落柱地震勘探地震地质条件
        4.2.1 山地
        4.2.2 黄土覆盖区
    4.3 激发、接收参数的选取
        4.3.1 激发参数的选取
        4.3.2 接收参数的选取
第五章 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
    5.1 观测系统类型及实施技术
        5.1.1 观测系统类型
        5.1.2 复杂地表条件下观测系统实施技术
    5.2 观测系统参数的选择
        5.2.1 与参数计算及选择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条件
        5.2.2 空间采样距离的选择
        5.2.3 检波点线距的选择
        5.2.4 最大炮检距的选择
        5.2.5 最小炮检距的选择
        5.2.6 覆盖次数
    5.3 地震地质模型
        5.3.1 理想弹性介质和黏弹性介质模型
        5.3.2 各向同性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模型
        5.3.3 均匀介质、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模型
        5.3.4 单相介质和双相介质模型
    5.4 基于陷落柱地震地质模型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5.4.1 绿山软件Mesa9.02系统功能简介
        5.4.2 初始观测系统的建立
        5.4.3 陷落柱地震地质模型的建立
        5.4.4 运用Mesa9.02对模型进行射线追踪
        5.4.5 基于陷落柱模型观测系统分析
        5.4.6 观测系统质量评价指标
        5.4.7 地震资料处理对观测系统的要求
第六章 应用实例
    6.1 概况
    6.2 激发和接收条件选取
        6.2.1 试验目的及试验点选取原则
        6.2.2 实验点激发层位选取的理论指导
        6.2.3 实验工作内容
        6.2.4 试验结论
    6.3 观测系统设计
        6.3.1 观测系统参数确定
        6.3.2 观测系统质量分析
        6.3.3 变观技术
    6.4 野外综合评价
        6.4.1 野外采集技术难点及技术措施
        6.4.2 野外质量评价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成组加密法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地震中相同覆盖次数不同观测系统的属性对比与分析[J]. 胡峰,罗辑,肖玮,杨诏勋,张昊翔.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0(01)
  • [2]X地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研究[J]. 黄文彬,郭嵩魏,李刚毅.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17)
  • [3]宽、窄方位角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研究与应用[D]. 张晓江.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6)
  • [4]陷落柱三维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优化设计[D]. 魏小刚.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4)
  • [5]我国物探技术的进步及展望[J]. 熊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3(04)
  • [6]成组加密法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应用[J]. 许崇宝,宁方助,孙立新,王真. 中国煤田地质, 2000(04)

标签:;  ;  ;  ;  ;  

群加密法大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