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应变率成像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临床研究

应变/应变率成像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主要由10个编码心肌细胞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无明显阻力及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下,发生心肌肥厚,临床表现为晕厥、胸闷、胸痛、心律失常和猝死。但有些患者出现严重临床事件前可能并未出现症状,因而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可提供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室间隔及左室壁不均匀性增厚为最常见表现。然而,文献报道有13%~31%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表现为均匀性左室肥厚,而与高血压性左室肥厚难以区分。有4%~47%的高血压性左室肥厚可表现为非均匀性左室肥厚。因此,鉴别某些肥厚型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常用药物为倍他乐克,但其并不能在宏观上逆转肥厚的心肌,传统的超声心动图不能较好的评价其疗效,其有效性不很确切。因此,有必要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倍他乐克治疗前后左室功能的变化进行评价。应变及应变率显像技术是新近发展的组织多普勒新技术,其时间分辨率高,能够同时定量分析多节段心肌运动,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应变、应变率技术可定量研究局域左室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其测定的心肌的运动能够准确的反应心肌本身的收缩舒张特性而不受周围组织牵拉的影响。目的本研究运用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研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评价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和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价值;(2)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心肌舒缩功能的改变;(3)评价各种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舒缩功能的改变的差异;(4)评价应变/应变率成像对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5)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改变与室壁厚度的相关性;(6)利用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倍他乐克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疗效。材料与方法1选择受试者130例,分为以下三组:(1)对照组:共27例,均为健康查体者和健康志愿者,经详细询问问病史和体格检查、12导联常规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均无异常发现,排除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肾病、及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史和高血压家族史,系统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4—58岁,平均44±12岁。(2)肥厚型心肌病(HCM)组:共69例,均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符合1996年WHO/IFS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即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显示以室间隔中上部肥厚为主,肥厚>15mm;左室后壁、下壁、前壁、后壁无增厚或轻度增厚,室间隔与后壁厚度之比>1.3:1,仅表现为局限于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者立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其中男48例,女21例,年龄14—63岁,平均41±12岁。病史0—96月。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应用不同的分组标准对本组受试者进行分组:根据左室流出道的压力阶差,将本组非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受试者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两组:①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组: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20mmHg。共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5—57岁,平均40±11岁,病史0—60月;②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NCM)组: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20mmHg。共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14—63岁,平均43±17岁,病史0—96月;③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APH)组:局限于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者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共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2—61岁,平均41±14岁,病史3—84月;为评价倍他乐克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疗效,选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率未达标(即心率大于60次/分)者共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2—63岁,平均41±15岁,在常规给予拜阿斯匹林、ACEI和合心爽的基础加用倍他乐克缓释片47.5mg治疗一月后复查超声,运用应变/应变率显像评价治疗前后左室舒缩功能的变化。(3)高血压组:共34例,均为高血压病患者。均符合2003年WHO/ISH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即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经体格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其中男21例,女性13例,年龄31—67岁,平均44±13岁,病史0—156月;2、仪器设备: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GE 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经胸探头频率1—3MHz,该机配有M型超声、二维超声、脉冲波多普勒和连续波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五种基本功能,具有实时心肌组织多普勒显像、组织追踪显像及应变和应变率显像等先进的超声技术,并配有Q-analyze软件可对心肌各节段进行应变和应变率定量分析。3、研究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经胸M型超声、二维超声、频谱多普勒及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检查。应用经胸M型超声、二维超声测量主动脉内径、左房及左室的内径和各左室壁厚度;应用频谱多普勒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左室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的峰值流速及比值;应用频谱多普勒测量肺静脉瓣口收缩期S波与舒张早期D波的峰值流速及比值;应用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各个壁的收缩期峰值应变εet、收缩期SRs、舒张早期SRe、舒张晚期SRa峰值应变率。所有的计量资料均以(?)±SD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两组间参数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多组间参数比较采用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变量间做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所有的数据分析都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3.0进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左室结构和功能相比:HCM组左房内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重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A、S/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左房内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左心室重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A、S/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HCM组左房内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重量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0.01);2、HCM各组间左室结构和功能比较:梗阻性HCM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重量、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明显高于非梗阻性HCM组(P<0.01),左室后壁厚度,高于非梗阻性HCM组(P<0.05);心尖部HCM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重量、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梗阻性HCM组(P<0.01),左室后壁厚度低于梗阻性HCM组(P<0.05);心尖部HCM组与非梗阻性HCM组各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心尖部HCM组和正常对照组左室结构和功能指标:APH患者的左房内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重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E/A、S/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4、与正常对照组应变、应变率的比较:HCM组各节段的εet、SRs、SRe、SRa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高血压组各节段的εet,基底部、中间部和心尖部的SRe,中间部的SR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心尖部的SRa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余指标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HCM组各节段的εet、SRs、SRe、SRa值均显著低于高血压组(P<0.05或P<0.01);5、HCM各组间应变、应变率指标差异:非梗阻性HCM、梗阻性HCM基底部和中间部εet、SRs、SRe显著低于心尖部HCM组(P<0.05或P<0.01),SRa较心尖部HCM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非梗阻性HCM、梗阻性HCM心尖部εet显著高于心尖部HCM组(P<0.01),SRs、SRe、SRa高于心尖部HCM组,但无统计学差异;非梗阻性HCM组和梗阻性HCM组比较各节段的应变、应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心尖部HCM组和正常对照组应变、应变率的比较:APH患者中间部和心尖部的εet、心尖部的SRs和各节段的SRe、SRa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室壁厚度与收缩期峰值应变的相关性分析:收缩期峰值应变(绝对值)与室壁厚度相关系数r=-0.783,P<0.001,呈高度负相关;8、心率未达标的HCM患者给予倍他乐克缓释片47.5mg治疗一个月,治疗前后左室功能指标、应变和应变率指标变化:治疗前后EF略降低,E/A、S/D比值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εet、SRs、SRe治疗后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SRa治疗后增加(P<0.05),有显著的差异。结论:1、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技术可以敏感检测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沿长轴方向局部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异常,该技术可作为评价心肌肥厚病变早期病理及功能异常的首选方法;2、应变/应变率显像能够很好的区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早期作出确切的诊断;3、应变/应变率显像可以用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4、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降低与心肌肥厚的程度密切负相关;5、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的舒缩功能均降低;给予倍他乐克治疗后左室舒张功能得到改善;6、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技术不受心室梗阻动力的影响,且相对不受心脏整体运动和局部牵拉影响,在评价局部心肌功能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技术对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肌功能评价的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15(08)
    • [2].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长轴舒张功能[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0(01)
    • [3].应变率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功能的评价[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26)
    • [4].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 江西医药 2008(05)
    • [5].应变率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功能的价值[J]. 江西医药 2009(03)
    • [6].应变率成像定量分析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前后左心功能[J]. 江西医药 2015(07)
    • [7].应变率成像评价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变化的研究[J]. 柳州医学 2009(01)
    • [8].应用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效果[J]. 继续医学教育 2020(05)
    • [9].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对长轴收缩功能影响[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2(05)
    • [10].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正常人左心房功能的可行性[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01)
    • [11].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左室收缩功能[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6)
    • [12].应变和应变率成像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功能检测中的应用[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02)
    • [13].应变率成像评价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室心肌局部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价值[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8(10)
    • [14].应变、应变率成像对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功能的评估价值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 2020(02)
    • [15].应用应变率成像技术对尿毒症患者左房功能的评价[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5(08)
    • [16].应变率成像定量评价孤立性房颤患者局部左房功能的研究[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0(06)
    • [17].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左房功能[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9(04)
    • [18].应变率成像技术监测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18(05)
    • [19].应用应变率成像技术对尿毒症患者左心室功能的评价[J]. 心脏杂志 2016(01)
    • [20].应变率成像对研究肝硬化患者右心室纵向功能的价值[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12)
    • [21].应变率成像评价不同构型高血压左室功能的临床研究[J]. 华西医学 2009(08)
    • [22].应变、应变率成像对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左心房功能的评估价值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10)
    • [23].以P波和R波为起始点的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差异[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7(05)
    • [24].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评价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功能的价值[J]. 山东医药 2011(37)
    • [25].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左室局部收缩舒张功能的应变率成像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11)
    • [26].应变率成像对左室整体舒张功能正常高血压患者局部心肌功能的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04)
    • [27].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以表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患者左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 现代肿瘤医学 2011(05)
    • [28].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评价心房纤颤患者左心房功能[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02)
    • [29].应变率成像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评价[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9(02)
    • [30].超声应变率成像评价食管癌放疗术后心脏损伤的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15)

    标签:;  ;  ;  ;  ;  ;  

    应变/应变率成像定量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