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

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从伦理学意义上研究社会转型期公务员职务犯罪,并从法律伦理学、政治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其他交叉学科进行聚焦研究,力图弥补和消除以往相关研究的缺口和盲点,充分发挥伦理学的研究优势,以期在公务员职务犯罪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和深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公务员职务犯罪的界定及析源”。主要研究了公务员职务犯罪的概念、特征、类型、实质和根源。包括:公务员职务犯罪是政体的退化和政治原则的腐败退化;是一种消极的越轨行为的极端表现;是一种寻租性腐败犯罪活动;是对行政职业道德的背叛和职业良心的泯灭,是一种最严重的权力腐败形式。公务员职务犯罪除具有危害社会的刑事犯罪案件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主体的特殊性、职务的关联性、严重危害性、查处的艰难性等独有的社会特征。公务员职务犯罪的形式多样,但其伦理实质是一种侵害国家权益的犯罪,是滥用公共权力谋求私人利益。公务员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原因,又有犯罪主体的诸如生理、心理和行为等个性特征的因素的影响。我国转型期公务员职务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有四个方面:诱惑与陷阱、道德失控与信仰危机、制度缺失和惩处乏力。其中,诱惑与陷阱是基本原因,道德失控与信仰危机是主要原因,制度缺失和惩处乏力是根本的社会条件。第二章:“道德调控的时空透视”。主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析公务员职务犯罪道德调控的经验教训。公务员虽然是个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概念,但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官员履行职责都存在道德如何调控的“软约束”问题。在通过道德调控防止官员职务犯罪方面可以借鉴古今中外成功经验。中国古代官员犯罪道德调控具有明显的特点:强调为政以德,以德治吏的道德调控原则;在道德调控的方法上,注重对官员教化与修身的统一;在道德调控的机制上,实行奖惩结合;在道德调控的模式上,建立了国家、学校和家庭三级道德调控模式。西方公务员职务犯罪道德调控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制定完善的伦理道德准则、建立专门的道德管理机构、完善伦理道德的净化机制、持久开展伦理道德训练、全面提升公务员道德基础。国外对公务员职务犯罪道德建设所普遍采用的这些措施,有助于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第三章:“道德调控组织机构、运行模式及作用机制”。道德调控是一种柔性的调控,它主要通过“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性论证和情感感化来引导和影响社会成员,使之自觉自愿地去选择更加合乎习俗和道德的行为,这实际上是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的结合。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道德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要素与系统、调控方式(模式)与运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社会文化系统下的公务员道德调控,实际上是在价值观念、制度规范与社会行动三维坐标下进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应该建立专门的道德调控组织机构。根据公务员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可以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和部门三级进行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道德调控。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和垂直系统三级公务员道德调控中心的建立,对各级各类公务员的道德调控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为了达到良好的道德调控效果,还必须探索具体的道德调控运行模式。具体说来有道德梯度调控运行模式、多方位道德调控运行模式、自上而下道德调控运行模式、自下而上道德调控运行模式、内省式道德调控运行模式、外控式道德调控运行模式等。采用哪种道德调控运行模式需根据实际情况,但内省式道德调控运行模式着眼于公务员自身道德素养提高,较其它五种模式社会成本低得多,是核心的或最重要的调控模式,应该努力培育内省式道德调控运行模式的社会运行环境。为了达到预防和控制公务员职务犯罪的目的,还需要各种道德调控手段,包括道德赏罚机制、道德评价机制、道德监督机制、道德示范机制、舆论监督机制、法律规约机制、自我调控机制。第四章:“道德调控与制度伦理”。主要分析了公务员制度建设的伦理选择和制度调控的伦理功能等问题。公务员道德规范中的公务员伦理精神是每个公务员的具体伦理行为准则和道德形象标准。需要有一套健全的伦理制度,将软性的公务员伦理精神变为对公务员行为的硬性约束。制度设计过程当中,一切与公共利益有违和相背的价值目标都应该排除在制度设计之外。伦理规范既是制度运行体系内在秩序的要求的反映,也是基于行政理念的理性建构。如:局部服从全局的观念、向上级负责与向群众负责相结合的观念、“阳光”与“透明”的观念。公务员职务犯罪立法伦理选择、公务员职务犯罪执法伦理选择、公务员职务犯罪司法伦理选择显示了制度调控的伦理功能。制度和规范对人的行为的调控受价值观的支配,蕴涵在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包含着伦理判断,形成制度伦理。制度化的伦理规范和非制度化的道德规范一起对公务员的道德调控产生叠加。第五章:“公务员道德教育创新”。公务员道德教育是公务员通过道德自律避免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要提高公务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将公务员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系统,进行道德教育创新,实现有效的道德信息传播与接受。公务员道德教育是不同社会制度的政府为使公务员践行其道德义务而依据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影响活动,其核心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公务员道德教育本身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务员培训机构和公务员分别是传播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主客体,他们之间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实现对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劝服性的过程。最后提出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创新,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延展,在道德教育制度上创新,以期提升公务员的道德品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章 公务员职务犯罪的界定及析源
  • 第一节 公务员职务犯罪的界定
  • 一、公务员职务犯罪的概念界说
  • 二、公务员职务犯罪的特征
  • 三、公务员职务犯罪类型和实质
  • 第二节 公务员职务犯罪析源
  • 一、诱惑与陷阱
  • 二、道德失控与信仰危机
  • 三、制度缺失
  • 四、惩处乏力
  • 第二章 道德调控的时空透视
  • 第一节 职务犯罪的道德调控性
  • 一、道德调控的科学内涵
  • 二、职务犯罪与道德可控
  • 第二节 道德调控的它山之石
  • 一、我国官员职务犯罪道德调控的历史考量
  • 二、国外公务员职务犯罪道德调控特色
  • 第三节 国外公务员道德立法述评
  • 一、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的规定
  • 二、关于公务员惩戒的规定
  • 第四节 建国前后公务员道德建设回顾
  •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 二、建国初期的党风、政风端正
  • 三、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定位与环境变异
  • 四、转型期公务员道德现状分析
  • 五、转型期公务员道德调控之必要性
  • 第三章 道德调控组织机构、运行模式及作用机制
  • 第一节 道德调控的社会文化系统
  • 一、道德调控社会文化分析框架
  • 二、社会文化系统中的道德调控机制
  • 第二节 道德调控的组织机构
  • 一、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道德调控中心
  • 二、地方政府公务员道德调控中心
  • 三、垂直管理部委公务员道德调控中心
  • 第三节 道德调控的运行模式
  • 一、道德梯度调控运行模式
  • 二、多方位道德调控运行模式
  • 三、自上而下道德调控运行模式
  • 四、自下而上道德调控运行模式
  • 五、内省式道德调控运行模式
  • 六、外控式道德调控运行模式
  • 第四节 道德调控的作用机制
  • 一、道德赏罚机制
  • 二、道德评价机制
  • 三、道德监督机制
  • 四、道德示范机制
  • 五、舆论监督机制
  • 六、法律规约机制
  • 七、自我调控机制
  • 第四章 道德调控与制度伦理
  • 第一节 制度建设中的道德规范体系
  • 一、公务员道德规范体系的分类和要求
  • 二、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
  • 三、公务员道德规范体系建设
  •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伦理选择
  • 一、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选择
  • 二、制度运行的伦理规范精神
  • 三、公务员职务犯罪立法伦理选择
  • 四、公务员职务犯罪执法伦理选择
  • 五、公务员职务犯罪司法伦理选择
  • 第三节 制度伦理的道德调控功能
  • 一、道德与制度是社会系统有序化的两大基石
  • 二、制度伦理对道德调控的作用
  • 三、制度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功能
  • 第五章 公务员道德教育创新
  • 第一节 公务员道德教育概述
  • 一、公务员道德教育的特点
  • 二、公务员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内容
  • 三、道德教育的作用
  • 第二节 道德教育创新探索
  • 一、道德教育中的信息传播模式
  • 二、道德的四种成分模式及培养
  • 三、道德教育方法探索
  • 四、道德教育内容延展
  • 五、道德教育制度创新
  • 第三节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人格塑造
  • 一、转型期公务员道德人格的提升
  • 二、道德自律与道德品格
  • 三、道德人格形成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务员职务犯罪的道德调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