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

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

论文题目: 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土壤学

作者: 徐艳

导师: 张凤荣

关键词: 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经济学解释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成为现今困扰人类的四大问题。其中,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因为其不仅是全球环境领域的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空间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谈判归结为各主要国家利益集团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与外交的综合较量,是继WTO后国际多边活动的又一个主要平台。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约是大气碳库的2倍,其较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全球气候较大的变化,成为研究的焦点。我国土壤类型繁多、人类改造强度大,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近几十年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和CO2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经济因素是诱发“温室效应”的内在驱动因素。本文选择我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和东北区的典型县市,计算农业土壤碳储量变化,并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解释。主要结论如下: (1) 精确的计算方法是进行土壤碳储量计算的基础,针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土体中有机碳含量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空间相关性,基于曲周县四疃乡的30个剖面数据,应用纵向拟合法和横向插值法分别计算了该样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由于两种算法对数据的组织方式不同,得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存在较大差异。两种方法适用于土壤有机碳在剖面中分布形式不同的土壤类型。 (2) 利用68个剖面和1184个表层耕地土壤的有机碳数据,分别对我国北方三个不同的农业生态区,黄淮海平原区、黄土高原区和东北区的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库总量分别增加0.84kgCm-2和2.06×1010kgC;黄土高原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库总量分别增加1.78kgCm-2和2.72×1010KgC;而东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库总量分别减少1.57kgCm-2和3.60×1010KgC。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表明,虽然中国人口众多,对食物和纤维的需求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对有限耕地的压力巨大,但是这种压力可能还没有达到净损耗土壤有机碳的临界值,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方式还没有达到破坏地力的临界点。 (3) 分别计算三个研究区土壤有机碳的收支平衡状况,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区的大兴和曲周土壤有机碳有盈余,单位面积分别增加113.5千克/公顷和123.2千克/公顷:黄土高原区的离石和兴县土壤有机碳也有盈余,单位面积分别增加41.5千克/公顷和44.6千克/公顷;东北区的公主岭和海伦土壤有机碳有亏缺,单位面积分别减少598.7千克/公顷和1130.0千克/公顷。与试验获得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情况结论完全一致。 (4) 利用Janny模型预测模拟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如果继续维持现有的生产状况,十年以后,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86×1010kg和1.94×1010kg,增加0.22×1010Kg和0.09×1010kg。东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为9.14×1010kg,减少0.60×1010kg。 (5) 针对三个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分别从制度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农户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进行解释。 通过对比宏观政策与农产品收购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出发,划分出我国农业经济体制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背景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域的确定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区资料准备

2.4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第三章 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计算方法研究

3.1 数理技术和 GIS技术的应用

3.2 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计算方法探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4.1 土壤有机碳储量计算方法及步骤

4.2 不同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计算

4.2 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计算及未来变化趋势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经济学解释

5.1 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5.2 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土地经济学解释

5.3 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农户经济学解释

5.4 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环境经济学解释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宏观调控措施

6.1 气候外交

6.2 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宏观调控措施

6.3 我国实行清洁发展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6.4 约束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D]. 李玉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 [2].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D]. 苗正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
  • [3].浙江省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 支俊俊.浙江大学2014
  • [4].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 马坤.北京林业大学2016
  • [5].黑河中游绿洲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变异性研究[D]. 李丹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

相关论文

  • [1].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 许信旺.南京农业大学2008
  • [2].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D]. 郭胜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 [3].基于GIS的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库研究[D]. 解宪丽.南京师范大学2004
  • [4].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固定及碳汇效应[D]. 黄雪夏.西南农业大学2005
  • [5].黄淮海平原集约种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建模及应用[D]. 雷宏军.中国农业大学2005

标签:;  ;  ;  ;  

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