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肾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针刺补肾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缺血性中风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死亡率与致残率均高,是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诊断、抢救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但绝大多数患者都不同程度地丧失了生活能力或劳动能力,给病人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研究缺血性中风更有效的治疗和康复问题,尤其是如何减少其致残率以及残后的康复,仍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本课题通过观察针刺补肾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以此来探讨其治病机理,为临床针刺治疗该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全部60例研究对象均为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或住院患者,经头颅CT确诊为缺血性中风,按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补肾祛瘀取穴针刺组(治疗组)30例,以百会,肾俞(双侧,以下穴相同),脾俞,太溪,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丰隆为主穴,以曲池(双侧,以下穴相同),合谷,太冲为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取毫针用指切式进针,针刺百会,太溪,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丰隆,曲池,合谷,太冲,以患者感酸胀为度,每10分钟行针一次,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用提插捻转补法,血海,丰隆用提插捻转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后取针,患者再取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毫针用指切式进针,针刺肾俞,脾俞,以患者感酸胀为度,每10分钟行针一次,肾俞、脾俞用提插捻转补法。每日按上述操作方法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共治疗3个疗程。普通取穴针刺组(对照组)30例,选肩髃(双侧,以下穴相同),手三里,外关,环跳,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解溪穴进行针刺。皮肤常规消毒,取毫针用指切式进针,针刺肩髃,手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解溪穴以酸胀为度,用平补平泻手法,每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后取针,患者再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毫针用指切式进针,针刺环跳,以患者感酸胀为度,用平补平泻手法,每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每日按上述操作方法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共治疗3个疗程。二组分别于治疗前后依《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体征评分,并测定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其差异性。结果:1.经过t检验,P>0.05,两组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评定:补肾祛瘀取穴针刺组显效率83.3%,有效率96.7%。普通取穴针刺组显效率60.0%,有效率80.0%。3.治疗前后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后二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补肾祛瘀取穴针刺组治疗后在降低体征积分方面更为明显(P<0.05)。4.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情况:选取血脂检查中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共六项指标作为研究对象。二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二组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水平,且治疗前后治疗组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改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故治疗组对血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肾祛瘀取穴针刺法和普通取穴针刺法均使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体征得到显著改善,且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水平,但补肾祛瘀取穴针刺法在疗效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方面优于普通取穴针刺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临床疗效
  • 2.两组分别对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有关指标的影响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3. 针刺补肾祛疲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医理论依据
  • 4. 针刺补肾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1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2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针刺补肾祛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