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针的处方优化及其在模型药物中的应用

微针的处方优化及其在模型药物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

对于需要蛋白、水溶性大分子、或者亲水性小分子予以治疗或处理的皮肤症状,现有的给药方式难以奏效。即使水溶性小分子成份,如有着抗氧化、活血、并因此而有效地化解真皮层沉积的色素斑的丹酚酸B,也难通过口服和涂抹达到治疗部位。本课题在所在实验室发明的聚乙烯醇为主要成份的相转化水凝胶微针技术的基础上,对微针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并以丹酚酸B以模型药物提出聚乙烯醇为骨架的丹酚酸B速溶微针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概念,以期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报道的速溶微针的机械强度问题。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相转化水凝胶微针平台的优化根据相转化水凝胶微针的释药机理,我们以微针的物理性能、形态和溶胀性等为指标,不仅考察了各种制备微针的水凝胶聚合物材料,对其型号和用量做了具体摸索。也考察了在原有针体下,加入不同制孔剂对水凝胶微针形态、溶胀和体外释放的影响。同时,测试了不同比例PVADEXCMC下微针的物理性能,包括拉伸测试、硬度测试和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结果表明,聚乙烯醇(PVA)、葡聚糖(Dextran)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微针的形态和溶胀贡献较大,碳酸氢钠、PEG制孔剂在一定程度上对微针的体外释放贡献较大。2、微针模具的进一步开发我们实验室微针制备主要是通过浇铸紫砂模具而成,而这种模具可以通过我们自己手工制作,操作简单,精确度高,具有透气不透水的特性。我们实验的进一步开发是在此基础之上,由于紫砂模具存在亲水性强,致使微针膜难以从模具上剥离,同时,模具不易清洗干净,致使后续制备出的样品表面呈有浅紫色。考虑到这些问题,微针模具的进一步开发需要提上进程。3、丹酚酸B相转化水凝胶微针开发本项实验中,首先我们建立了丹酚酸B的HPLC体外分析方法[1],并对丹酚酸B的稳定性和吸附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释放液的稳定性考察,丹酚酸B分别在水和p H6.8磷酸盐缓冲液稀释为12.50ug/m L两种释放液中,于37℃水浴中12h内稳定。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对药物产生吸附的物质(紫砂模具、空白水凝胶、透皮实验用聚四氟乙烯膜)的丹酚酸B吸附性考察,证实了实验中所用物质对丹酚酸B溶出量的影响。利用本实验中以优化的处方,我们最终得到了一个最优处方,应用于丹酚酸B微针制备中,达到了较好的体外累积释放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针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 1.1.1 皮肤的结构分析
  • 1.1.2 透皮给药制剂的现状
  • 1.1.3 文献报道的微针技术
  • 1.1.4 微针给药方式
  • 1.1.5 微针的长度
  • 1.1.6 新型相转化水凝胶微针介绍及其特点
  • 1.2 模型药物
  • 1.2.1 胰岛素
  • 1.2.2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 1.2.3 胰岛素的相转化水凝胶微针
  • 1.2.4 丹酚酸B
  • 1.2.5 色素斑及现有治疗方法
  • 1.2.6 丹酚酸B的药理作用机制
  • 1.3 研究目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处方优化及体外释放考察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
  • 2.1.3 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致孔微针制备
  • 2.2.1.1 微针制备
  • 2.2.1.2 微针处理致孔
  • 2.2.1.3 微针体外释放
  • 2.2.2 HA微针制备
  • 2.2.2.1 微针制备
  • 2.2.2.2 微针体外释放
  • 2.2.2.3 微针溶胀考察
  • 2.2.3 软膜硬针制备
  • 2.2.3.1 甘油膜制备
  • 2.2.3.2 甘油膜体外释放
  • 2.2.3.3 甘油膜溶胀考察
  • 2.2.3.4 甘油膜透光率测定
  • 2.2.3.5 甘油膜体内药效学考察
  • 甘油复合膜制备'>2.2.3.5.1 聚乙烯醇油复合膜制备
  • 2.2.3.5.2 实验动物
  • 2.2.3.5.3 正常大鼠给药
  • 2.2.3.5.4 预实验
  • 2.2.3.5.5 正常大鼠的PVA膜背部埋植
  • 2.2.3.5.6 糖尿病模型大鼠PVA膜背部埋植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致孔后的微针对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2 HA对微针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3 HA对微针溶胀的影响
  • 2.3.4 甘油膜对体外释放的影响
  • 2.3.5 甘油对膜性状的影响
  • 2.3.6 甘油对膜溶胀的影响
  • 2.3.7 甘油对膜体内药效学考察
  • 2.3.7.1 正常大鼠预实验结果
  • 2.3.7.2 正常大鼠的PVA膜背部埋植
  • 2.3.7.2.1 血糖情况
  • 2.3.7.2.2 PVA膜对正常大鼠血糖的影响
  • 2.3.7.3 糖尿病模型大鼠PVA膜背部埋植
  • 2.3.7.3.1 血糖情况
  • 2.3.7.3.2 PVA膜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针物理性能考察
  • 3.1 仪器与试剂
  • 3.1.1 主要仪器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溶液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样品制备
  • 3.2.2 硬度测试
  • 3.2.3 拉伸测试
  • 3.2.4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 3.2.5 形变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硬度考察
  • 3.3.2 拉伸考察
  • 3.3.3 玻璃化转变温度考察
  • 3.3.4 形变考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丹酚酸B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4.1 仪器与试剂
  • 4.1.1 主要仪器设备
  • 4.1.2 主要试剂
  • 4.2 反相液相色谱简介
  • 4.3 实验方法
  • 4.3.1 色谱条件
  • 4.3.2 检测波长的确立
  • 4.3.3 确定线性回归方程
  • 4.3.4 精密度考察
  • 4.3.5 回收率实验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丹酚酸B线性回归方程
  • 4.4.2 精密度考察结果
  • 4.4.3 加样回收率实验
  • 4.4.4 实用性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丹酚酸B处方前研究
  • 5.1 仪器与试剂
  • 5.1.1 主要仪器设备
  • 5.1.2 主要试剂
  • 5.1.3 溶液配制
  • 5.2 实验方法
  • 5.2.1 释放液对丹酚酸B稳定性的影响
  • 5.2.2 温度对丹酚酸B稳定性的影响
  • 5.2.3 日光对丹酚酸B稳定性的影响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丹酚酸B在释放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 5.3.2 丹酚酸B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考察
  • 5.3.3 丹酚酸B对光的敏感性考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丹酚酸B微针的制备方法研究
  • 6.1 仪器与试剂
  • 6.1.1 主要仪器设备
  • 6.1.2 主要试剂
  • 6.1.3 溶液配制
  • 6.2 实验方法
  • 6.2.1 整体载药法
  • 6.2.2 针尖载药法
  • 6.2.3 体外释放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物理性比较
  • 6.3.2 体外释放率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符号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微针的处方优化及其在模型药物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