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都市圈农业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都市圈农业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农业景观规划策略,是在总体规划引导下对城镇建成区以外、以非建设用地为主的空间布局做出合理的规划指导与意见反馈。尤其在都市圈地区,农业景观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因为它是实现都市圈里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重要栖居环境。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激发了都市地区农业景观的嬗变,表现为:一方面以城镇化、工业化和都市休闲化为代表的城镇功能对农业景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农村就地城市化、生态安全一体化等农业景观功能的升级。苏州市地处长三角大都市圈,除发达的城镇体系外,还是典型的水网农田“鱼米之乡”,农业景观承载着农副产品生产、宜居宜业、生态服务和文化传承、休憩休闲等重要功能。因此从保护和维育农业景观的角度,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苏州地区健康合理的城乡空间结构形态,既是对现代城镇空间的有效支撑和综合服务,也是对传统农业景观的积极继承与合理开发。通过对该地区都市圈农业景观的系统化分析,从区域整体层面着手的农业景观分类体系构建,最终回到都市圈农业景观规划策略研究的系统架构,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总体研究框架。研究主要包括:提出对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及研究依据的界定,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都市圈农业景观存在的普适性问题;着重梳理了苏州地区农业景观类型及特质、农业景观发展的基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同时从苏州地区的农业景观与城镇景观的发展历程及相互影响入手,探讨了城乡景观之间的半网络关系,最终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不同影响划分为农业“白色景观”—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不变的农业景观和“灰色景观”—因城乡建设而需要做出改变的农业景观;根据农业“白色景观”和“灰色景观”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承担的责任不同,制定相应的合理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应景观的评判与分析;最终在景观评价的基础上,从“白色景观”维育、被动型“灰色景观”衰减的延缓和主动型“灰色景观”的升级措施等方面提出农业景观的整合与重构的规划策略与措施。本研究主要创新点首先是从聚焦都市圈农业景观的角度剖析景观内涵并指出了城乡景观存在的半网络结构关系;其次是建立农业景观合理度的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对“灰色景观”和“白色景观”不同的评价方式;第三是在农业景观分类体系和合理度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景观整合与重构策略,为农业景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抓手。研究成果对制定都市圈农业景观不同层面的规划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重点与目标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目标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难点与创新点
  • 1.5 国内外农业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 1.5.1 都市圈农业景观的相关研究
  • 1.5.2 国外农业景观规划研究与实践
  • 1.5.3 国内农业景观规划研究与实践
  • 1.5.4 都市圈农业景观发展趋势
  • 第二章 研究界定与系统分析
  • 2.1 研究界定
  • 2.1.1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
  • 2.1.2 都市圈的研究范围
  • 2.1.3 农业景观的概念及特征
  • 2.1.4 农业景观的规划策略
  • 2.2 主要理论借鉴
  • 2.2.1 理论借鉴
  • 2.2.2 与农业景观规划密切相关的各种规划
  • 2.2.3 农业景观规划的技术支撑
  • 2.3 都市圈农业景观现状
  • 2.3.1 农业景观受城镇化挺进的空间挤迫
  • 2.3.2 生态功能在快速发展中的逐步弱化
  • 2.3.3 农业景观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矛盾升级
  • 2.3.4 地域特质在乡村居民点建设中演变消逝
  • 第三章 都市圈农业景观的系统认知——苏州地区的例证
  • 3.1 城镇近郊区农业景观的类型与特点
  • 3.1.1 农业景观的分类原则与方法
  • 3.1.2 农业景观的空间类别及其特质
  • 3.1.3 苏州都市圈农业景观的功能
  • 3.2 苏州地区农业景观的发展基底
  • 3.2.1 农业景观的建设背景
  • 3.2.2 农业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 3.3 城乡发展一体化对苏州市农业景观格局的影响
  • 3.3.1 城镇空间的推进促进城乡空间形态的转变
  • 3.3.2 乡村空间的演进加速农业景观格局的嬗变
  • 第四章 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城乡景观的半网络化嬗变
  • 4.1 城镇景观与农业景观的空间关系
  • 4.1.1 城乡景观的组成要素及其特质
  • 4.1.2 伴随城乡发展的苏州地区农业景观演变历程
  • 4.2 城乡景观的半网络关系
  • 4.2.1 城乡景观之间的半网络结构关系
  • 4.2.2 农业景观之间的半网络结构关系
  • 4.3 农业“白色景观”与“灰色景观”的嬗变
  • 4.3.1 农业“白色景观”
  • 4.3.2 农业“灰色景观”
  • 4.3.3 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农业景观的影响
  • 第五章 农业景观合理度评价体系
  • 5.1 农业景观评价的原则、目的与范围
  • 5.1.1 评价的原则
  • 5.1.2 评价的目的
  • 5.1.3 评价区域范围的确定
  • 5.2 评价因子的层次结构及权重的确定
  • 5.2.1 层次结构的确立
  • 5.2.2 评价因子的选取
  • 5.2.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5.3 农业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1 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 5.3.2 评价流程
  • 5.3.3 评价结果分析与指导反馈
  • 第六章 都市圈农业景观整合规划策略
  • 6.1 以加强农业“白色景观”维育为目标的整合规划
  • 6.1.1 以景观生命力提升为导向的农业景观边界限定
  • 6.1.2 以景观“源”构建为目标的农业“白色景观”保育规划
  • 6.1.3 增强农业景观的网络化规划
  • 6.2 延缓被动型农业“灰色景观”衰减的整合规划
  • 6.2.1 确定合理的景观衰减率
  • 6.2.2 反馈城镇景观规划建设,减少被动型农业“灰色景观”嬗变
  • 6.2.3 构建农业景观补偿机制,减缓被动型农业“灰色景观”衰减
  • 6.3 促进主动型农业“灰色景观”升级的整合规划
  • 6.3.1 农业景观的“向上”升级
  • 6.3.2 农业景观的“向下”升级
  • 6.3.3 促进主动型“灰色景观”的嬗变策略
  • 6.4 引导“鱼米之乡”农业景观的重塑
  • 6.4.1 基于水文化价值提升的水网特质保护
  • 6.4.2 基于水网体系构建的城乡空间拓展
  • 6.4.3 基于水网体系的生态农业产业构建
  • 第七章 结语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一、期刊论文
  • 二、学位论文
  • 三、学术著作
  • 四、其他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教育背景
  • 三、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四、在校期间参编著作
  • 五、在读期间的科研项目及工程实践
  • 六、在校期间获得荣誉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都市圈农业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