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香》研究三题

《林兰香》研究三题

论文摘要

《林兰香》是清初一部重要的世情小说,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小说文本从上世纪80年代被重新发现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与其它世情小说的研究、与小说本身的价值相比,《林兰香》的研究仍稍显薄弱,还有进一步拓展的学术空间。本文在广泛吸收、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努力对小说进行深入探讨。第一部分,是小说第一主人公燕梦卿的形象论。“君子”是其形象的核心所在。小说中作者将“兰”作为燕梦卿的基本象征,以此来暗示其内在的君子身份,并从德、才两方面对这种君子身份进行具体的阐释。与大多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相比,一方面,燕梦卿被塑造为一个“道德完人”,突破了女德描写的类型化和单一化,君子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完整的诠释;另一方面,燕梦卿不仅具备通常才女意义下的文才,更具备了一种理家、治军的“治才”,在其身上体现了持家治国的君子理想。“君子”带有明显的男性特征,通过与其他两部清代小说《兰花梦奇传》和《浮生六记》中的女主人公松宝珠和芸娘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看到燕梦卿的形象中所具有的男子特征。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题论。对儒家理想的执着和随缘思想贯穿始终,但并不矛盾。作者对儒家理想十分执着,这种执着充分体现在田春畹这一形象的塑造上。随缘思想则较为复杂,体现道家思想的宣爱娘和体现儒家思想的燕梦卿具有内涵迥异的“随缘”思想,作者主张将这两种“随缘”思想进行调和。在燕梦卿身上所寄予的儒家理想失败之后,作者在困惑中寻求解答,“随缘”可以理解为对于儒家理想的一种“改良”之道。“耘我良亩,任岁丰歉”,是一种执着式的随缘。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风格论。燕梦卿的具体形象可以认为是一个悲剧人物,但就整部小说而言,《林兰香》表现的恰恰是悲剧精神的消解。这种消解的核心体现在作者有意淡化、甚至是掩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放弃“冲突”而走向“圆融”。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燕梦卿到田春畹,为悲剧主人公设立“后身”;第二,田春畹的“中庸”取得成功;第三,小说主要人物的结局体现出因果报应思想。消解了悲剧精神的《林兰香》整体呈现出一种感伤的氛围,色空观与宿命论是其具体表现。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题一 "兰不为深林而不芳"——论燕梦卿的君子形象
  • 第一节 德才君子——燕梦卿形象的基本内涵
  • 一、兰——燕梦卿的基本象征
  • 二、燕梦卿的君子之德
  • 三、与其他小说女德之比较
  • 四、燕梦卿的君子之才
  • 五、与其他小说女才之比较
  • 第二节 燕梦卿的男子特征——与明清小说中女子形象的比较
  • 一、红妆男儿与戎装娇娘——与《兰花梦奇传》松宝珠之比较
  • 二、女主男从与男主女从——与《浮生六记》芸娘之比较
  • 题二 执着与随缘——论《林兰香》的创作倾向
  • 第一节 "宿根尚在,国香不泯"——对儒家理想的执着
  • 一、表现之一:精神信念上的坚持
  • 二、表现之二:具体方法上的改进
  • 第二节 《林兰香》中的随缘思想
  • 一、燕梦卿和宣爱娘之矛盾的"随缘"论
  • 二、作品倾向——主中庸,反偏执
  • 三、"耘我良亩,任岁丰歉"——入世的耕耘,出世的收获
  • 题三 悲剧精神的消解与感伤氛围——论《林兰香》的美学风格
  • 第一节 悲剧·感伤·感伤主义辨析
  • 一、悲剧
  • 二、感伤
  • 三、感伤主义
  • 第二节 《林兰香》悲剧精神的消解
  • 一、燕梦卿形象具有的悲剧精神
  • 二、《林兰香》悲剧精神的消解
  • 第三节 《林兰香》的感伤氛围
  • 一、感伤氛围之一——色空观
  • 二、感伤氛围之二——宿命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林兰香》研究三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