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人颈椎关节突关节角的方向性研究以及与颈椎病的临床关系

正常成人颈椎关节突关节角的方向性研究以及与颈椎病的临床关系

论文摘要

目的:据报道,颈椎病在中国成人的发病率约为4%~16%左右。在颈椎形态的横断面上,我们将双侧关节突的方向与通过颈椎椎体最大横径的垂线而形成的夹角称之为关节突关节角,即小关节角。本研究通过对130例成人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角的方向进行测量研究,以了解正常成人颈椎颈3~颈7关节突关节角的形态分布特点以及变异程度,并且进一步探讨该角度与颈椎病之间的临床关系。方法:样本例数为130例,所选样本均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的临床病例。选择门诊就诊病例30例,入选要求为仅出现颈项部稍有不适症状,无明显疼痛麻木、无四肢症状体征及病理征,且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后明确除外颈椎先天性畸形、颈部肿瘤、结核、骨折、颈椎病等病变的患者作为正常成人组,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22~53岁,平均年龄39.7岁。选择门诊或住院病例100例,入选标准为均经颈椎MRI检查和详细查体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而确诊为颈椎病患者,除外颈椎肿瘤、结核、骨折等其他颈部疾患,我们称之为病例研究组,其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2.6岁。受累间隙包括:颈3、4节段13例,颈4、5节段58例,颈5、6节段75例,颈6、7节段13例,其中单个节段受累54例,双节段受累33例,三阶段及其以上受累13例。扫描方法同正常成人组,取各节段下位椎体的上终板平面且与之平行的MRI的横切面,扫描间隙为颈2~颈7。首次测量在MRI片上应用测量工具测量,二次测量将记录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图像测量软件分别测量所有颈椎两侧关节突关节角的角度。最后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于检测者主观误差的检测,发现误差的主要来源是确定椎体最大横径的界限和图像上确定小关节上下的边界,但直线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具有强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2、正常成人组的双侧颈椎关节突关节角侧别对小关节角的影响:各节段颈椎平面的测量结果发现左右两侧小关节角各不相同,但在同一层面的左右两侧比较结果显示无明显侧别优势。在颈椎所有节段水平,同一节段的双侧关节角的t检验结果显示:双侧关节角的相互比较结果表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正常人中,双侧小关节角的平均不对称程度在17.2%左右,在颈4、5节段尤为明显,约在32%左右。提示正常颈椎小关节角的大小在不同水平的无明显左右侧别优势。不同颈椎节段的小关节角:将不同节段的颈椎小关节角相互进行比较后,发现各个节段的角度差异性显著。在颈2、3节段,颈椎小关节角的角度均在54~85°之间,即与矢状面交角向后外侧成角。在颈3、4水平,小关节角的角度在72~110°之间。在颈4、5的角度在78~117°之间,颈5、6的角度在86~120°之间,即从颈3、4在向颈5、6节段过渡过程中,小关节角的角度逐渐加大,逐渐从后外侧成角转向呈水平方向的角度,或者转向水平向前的角度,即越来越向前外侧成角。但在颈6、7节段,其角度在83~105°之间,即到颈6、7椎体以后,由于逐渐移行为胸椎,小关节角的角度渐渐减小,呈接近水平方向,即小关节角的方向从前外侧又逐渐转回冠状面,与胸椎的小关节角相互适应。而在颈4~7的过渡节段,颈椎关节角的角度变化以为两种形式为主,由此可将颈椎关节角的变化分为渐变型和突变型。3、颈椎小关节角与颈椎病的临床关系在颈椎病的患者中,出现病变节段的小关节角的一侧大部分均在正常范围内,而另一侧可以在或者不在正常范围内。在颈椎所有节段,T检验结果显示双侧小关节角的不对称与颈椎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由此可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并不是单一由颈椎关节突的不对称引起的。但在颈4、5和颈5、6节段,由于病变节段的小关节角的不对称几率较其他节段大,且此节段也为颈椎疾病中最易累及的部位,亦可认为关节突的不对称与颈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在正常成人颈椎中,各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的出现特点不尽相同。上颈椎与颅骨的连接方式决定了相邻颈椎关节突角度的方向。中颈椎的不同方向的屈伸、旋转、环转等复杂运动又决定了此部分颈椎小关节角的特点。颈椎与胸椎的移行连接决定了下颈椎小关节角的角度特征。在颈椎病患者的对照组中发现,未发生病变的节段的小关节角度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同一水平的小关节角的明显不对称性更容易诱发颈部疾患,在颈4~6节段尤为明显。总之,关节突关节角是脊柱后柱的重要结构之一,在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活动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颈椎关节角的形态是由颈椎的特殊运动特点所决定的,小关节角的方向在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正常成人颈椎关节突关节角的方向性研究以及与颈椎病临床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形态与下腰椎疾患的关系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体肌肉力量的“关节角效应”教学反思[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04)
    • [2].超等长阻力训练对下肢各关节角动力学的影响[J]. 体育学刊 2012(05)
    • [3].典型姿势下上肢操作力限值与关节角的研究[J]. 人类工效学 2019(02)
    • [4].六关节机械臂逆运动学的快速求解算法[J]. 光电工程 2014(09)
    • [5].调教训练对伊犁马1km速步赛肢体角度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 2020(03)
    • [6].具有关节角反馈的绳驱动拟人臂机器人机构设计与张力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 2010(13)
    • [7].具有关节角反馈的绳驱动仿人肩关节的张力优化与控制[J]. 机器人 2011(03)
    • [8].陈式太极拳掩手肱捶动作膝关节角力学分析[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8(03)
    • [9].基于关节角序列的人体动作识别[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8(10)
    • [10].冗余度机器人关节角振荡控制研究[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13(01)
    • [11].高速运动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2(01)
    • [12].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结构性腰弯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角的变化及其意义[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11)
    • [13].小关节角与腰椎经皮置钉手术中发生关节突损伤的相关性分析[J]. 颈腰痛杂志 2019(03)
    • [14].行走和慢跑状态下护膝的防护效果[J]. 纺织学报 2015(06)
    • [15].一种6自由度机器人的逆运动学优化方法[J]. 机械传动 2020(10)
    • [16].冗余仿人臂避关节物理约束的一种逆运动学问题求解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14(19)
    • [17].类人机器人全能运动的稳定性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18].平面八连杆和九连杆机械臂关节角无偏差运动规划验证[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23)
    • [19].液压驱动型四足机器人对角小跑步态本体水平位置控制方法[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7(01)
    • [20].成人颈椎小关节间隙穿刺路径的应用解剖[J]. 解剖学报 2012(06)
    • [21].串联式履带机器人越障性能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22].基于期望关节角补偿的车载液压刚柔机械臂建模及轨迹跟踪控制[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05)
    • [23].模糊推理在冗余机械臂运动规划中的应用[J]. 战术导弹技术 2008(03)
    • [24].基于ADAMS搬运机械手轨迹规划[J].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7(04)
    • [25].串联冗余自由度机构关节角位置的规划算法[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7(10)
    • [26].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力矩最优轨迹规划算法[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1(11)
    • [27].一种基于绳驱动的蛇形臂设计与研究[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9(10)
    • [28].绳驱动拟人臂机器人回零算法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02)
    • [29].退变性腰椎滑脱与腰椎小关节形态改变相关性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9)
    • [30].机器人逆标定方法比较研究[J]. 制造业自动化 2008(08)

    标签:;  ;  ;  ;  ;  

    正常成人颈椎关节突关节角的方向性研究以及与颈椎病的临床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