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经济区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综合经济区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经济区划问题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指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或者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对经济空间进行的战略性划分。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经济区划是建立在对经济区演化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区范围、认识经济区面貌的一种手段。进行经济区划,一方面是为了揭示各地区的发展条件与经济运行的特点,客观分析区域经济的问题,解决区域定位并调整地区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将国家的经济发展置于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双重指导下,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经济区划的研究工作,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经济区划的研究主要还是借鉴了前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思想和相关理论,在实践上这一时期的综合经济区划工作较多地受到了加强统一管理、服从中央领导等主观性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体制的变革,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经济区划的研究日益增强,吸收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区划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研究。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区划理论虽然得到不断完善,但在许多具体理论原则上产生了较大的争论,如经济区划是否应该覆盖全部国土、经济区是否应该有确定的边界等等。另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众多的经济区划方案,但由于这些方案主要是靠主观定性分析得出,缺乏客观说服力,结果只能长时间停留在争论的层面,降低了经济区划工作的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区域规划问题,而作为规划工作重要基础的经济区划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地进展。我们目前沿用的仍然是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四大块”划分,但实际上这种划分是经济类型区而非综合经济区,它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仅仅可以作为一种宏观开发战略,而且由于过于粗略,没有进一步的层级体系,无法解决区域的合理分工与地区内经济的综合发展问题,难以适应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建立和完善一套更加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经济区划方法,将其应用于经济区划实践中,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济区体系,已成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主要着力于综合经济区划方法的研究,在对国内外经济区划相关理论较为系统的整理以及对主要经济区划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用性较强的综合经济区划方法,并通过对全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论文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区划方案的实践路径与支持体系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前言。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趋势,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概述。第二章是综合经济区划的理论论述。本章分为国外经济区划理论与国内经济区划理论两个部分。在国外经济区划理论中,重点论述了前苏联和美英等西方国家对经济区划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区划理论和他们的区划方案。在国内经济区划理论中则介绍了我国学者对经济区划的认识、我国经济区划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实践等。第三章是综合经济区划的方法述评。本章对比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综合经济区划方法,包括统计分类法、经济联系法、动力生产体系法、地域分工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经济中心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划分法等,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四和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在第四章,笔者首先从核心—外围理论入手,界定了我国现阶段进行综合经济区划应坚持的主要四点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构建了一套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经济区划方法,这些数学方法和模型主要包括系统聚类法、断裂点公式、城市辐射强度公式等。第五章是对第四章区划方法的具体运用。笔者运用该方法对我国一级综合经济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全国地区间总体发展状况进行大致的了解,从而作为对综合经济区进一步划分研究的基础。而通过断裂点公式、城市辐射强度公式等模型的运用则得到初步经济区划方案。这些模型、公式的具体计算过程主要是依靠SPSS软件完成的。经过整理过后笔者最终将我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在此之后,又以其中三个经济区为例进行了经济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研究。第六章是本文最后一个部分,主要对经济区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经济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如行政体制制约、经济体制制约、协调机制制约、法律缺失制约等,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1、选题上较为新颖。目前对经济区划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在对具体方案的研究上,对区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2、本文较全面、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综合经济区划理论。3、本文所构建的综合经济区划分方法简单易行,可以为经济区划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认识方法和工具,能在区域规划、产业调整、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区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1、笔者在文章中指标体系的设计上虽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力求更加科学。但由于受数据来源所限和个人主观因素影响,本文的指标数据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可能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2、通过计算城市综合实力,继而运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3、由于本文的重点是经济区划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所以文中对经济区方案的分析只是浅层次的,仅以三个经济区为例进行了简要分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趋势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 2.1 国外经济区划理论
  • 2.1.1 前苏联经济区划理论
  • 2.1.2 西方经济区划理论
  • 2.2 国内经济区划理论
  • 2.2.1 我国经济区的含义
  • 2.2.2 我国经济区的类型
  • 2.2.3 我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
  • 2.2.4 我国主要的经济区划方案
  • 2.2.5 我国经济区划的实践
  • 3. 综合经济区划方法述评
  • 3.1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途径
  • 3.2 综合经济区划的步骤
  • 3.3 综合经济区划的具体方法比较
  • 3.3.1 统计分类法
  • 3.3.2 经济联系法
  • 3.3.3 动力生产体系法
  • 3.3.4 地域分工分析法
  • 3.3.5 聚类分析法
  • 3.3.6 经济中心分析法
  • 3.3.7 地理信息系统划分法
  • 4. 综合经济区划方法的构建
  • 4.1 建立经济区划理论模型
  • 4.1.1 核心-外围理论
  • 4.1.2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原则
  • 4.2 经济区划步骤
  • 4.3 指标设计原则
  • 4.4 建立经济区划方法模型
  • 4.4.1 系统聚类法
  • 4.4.2 中心城市辐射力计算模型
  • 5. 模型的运用与划分方案
  • 5.1 现阶段进行综合经济区划的意义
  • 5.2 聚类分析结果
  • 5.3 经济中心的选择
  • 5.4 划分方案的确定
  • 5.5 方案分析
  • 5.5.1 华东经济区
  • 5.5.2 西南经济区
  • 5.5.3 远西部地区
  • 6. 综合经济区的实践路径
  • 6.1 经济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6.1.1 行政体制制约
  • 6.1.2 经济体制制约
  • 6.1.3 协调机制制约
  • 6.1.4 缺乏相关法律约束
  • 6.2 解决途径
  • 6.2.1 转变政府职能
  • 6.2.2 构建协调机制
  • 6.2.3 培育市场体系
  • 6.2.4 推进产业整合
  • 6.2.5 调整行政区划
  • 6.2.6 重视法律保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空间统计分析中的MAUP及其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09(22)

    标签:;  ;  ;  

    综合经济区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