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薄型子宫内膜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大鼠薄型子宫内膜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论文摘要

目的:探索宫腔注射无水乙醇建立大鼠薄型子宫内膜实验模型的方法,并鉴定模型是否成立。方法:取性成熟未交配雌性具有动情周期的Sprague-Dawley(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只(10个子宫),实验组20只(40个子宫)。对照组自宫角处注入生理盐水,贮留5分钟,实验组自宫角处注入95%无水乙醇,分别贮留5分钟、10分钟。根据液体贮留时间不同,实验组随机分为5分钟组、10分钟组,各10只大鼠(20个子宫)。经过两个动情周期后,取处于动情期大鼠的子宫,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若实验组子宫内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变化或者子宫内膜层完全坏死,则造模失败。若子宫内膜变薄,我们将内膜变薄的子宫归为造模组,对其HE染色后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进行进一步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方法检测角蛋白、波形蛋白、VEGF、ERα的表达,分析子宫内膜形态学特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中细胞再生长情况以及VEGF、ERα表达情况是否符合薄型内膜的特点,从而鉴定模型是否成功建立。结果:1.宫腔注射95%无水乙醇经过两个动情周期后,5分钟组中,1只大鼠死亡,4个子宫的内膜厚度恢复至正常,14个子宫的内膜变薄;10分钟组中,2只大鼠死亡,8只大鼠子宫内膜层坏死或者子宫全层坏死。2.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子宫壁全层明显变薄,子宫内膜层(764.1±100.2μmvs 234.6±48.1μm,p<0.01)较肌层更明显,且未见明显波浪形;腺体稀疏,部分腺腔膨大成囊状,腺上皮及腔上皮细胞呈低柱、立方甚至扁平状;血管减少,部分管腔膨大。10分钟组子宫内膜层大部分为无细胞结构区域,仅存少数细胞结构轮廓;浅肌层甚至子宫全层坏死,肌层血管扩张,内可见血栓形成。3.造模组单位内膜面积中角蛋白面积小于对照组(11.46±2.40%vs 17.82±2.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组单位间质面积中波形蛋白面积小于对照组(8.30±2.84%vs 13.62±3.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VEGF平均光密度低于对照组(0.033±0.0053 vs 0.054±0.00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ERa组织学积分稍低于对照组(3.12±0.07 vs 3.20±0.1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证实95%无水乙醇0.5ml宫腔贮留5分钟可以成功形成大鼠薄型子宫内膜,造模成功率为70%。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1.1 实验动物来源和分组
  • 2.1.2 主要器械、试剂和仪器
  • 2.1.3 动物处理
  • 2.2 动物模型的鉴定
  • 2.2.1 主要器械、试剂和仪器
  • 2.2.2 试验方法
  • 2.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大鼠阴道脱落细胞观察
  • 3.2 大鼠子宫造模后的结果统计
  • 3.3 在体和离体子宫大体标本观察
  • 3.4 大鼠子宫内膜HE染色结果观察
  • 3.5 大鼠免疫组化结果观察
  • 3.5.1 上皮细胞再生长情况
  • 3.5.2 间质中细胞再生长情况
  • 3.5.3 VEGF表达情况
  • 3.5.4 ERa表达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4.2 造模过程中无水乙醇剂量和作用时间的探索
  • 4.3 薄型内膜的鉴定
  • 4.3.1 薄型内膜形态学上鉴定
  • 4.3.2 薄型内膜与子宫内膜细胞再生长
  • 4.3.3 薄型内膜与VEGF表达
  • 4.3.4 薄型内膜与ERa表达
  • 总结和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大鼠薄型子宫内膜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