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题目: 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分析化学

作者: 屈海云

导师: 刘宝红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蛋白质组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酶反应器,手性固定相,电化学检测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微流控分析芯片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和开发新型的材料表面修饰、生物分子固定方法和检测模式,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高效、快速的分析手段。 论文综述了微流控芯片制作材料、加工方法、检测技术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及进展,并对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常用的分离分析方法和最新技术进展进行了介绍。 论文研究工作主要按照如下步骤展开:以高分子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流控分析芯片作为主要对象,发展了聚合物材料表面的修饰新方法,成功实现了芯片微通道内生物识别分子的有效固定,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等相关生物分析领域。提出了微流控芯片体系中,生物分子电化学检测的新方法,对其用于氨基酸等物质分析检测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流控芯片表面修饰方法研究:通过高分子无规共聚反应合成了(BMA)_x-(MAOPTAS)_y[(甲基丙烯酸丁酯)_x-(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_y],首次实现了PMMA材料表面的硅烷化改性,成功地在憎水且化学惰性的聚合物表面引入活性基团,而且为后续的生物识别分子固定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采用热压法制作了简单构型的PMMA微流控芯片,通过化学改性方法引入的硅烷化活性基团与溶胶-凝胶之间的缩合反应,实现了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在芯片微通道内的固定。 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芯片在酶分析中的应用:采用上述固定方法,制备了PMMA蛋白质酶解微反应器。以生物大分子细胞色素c(Cyt-c)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为反应底物,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对固定化酶的生物活性进行了表征。在保证酶解效率的前提下,只需几秒钟的时间,即可完成对蛋白质的完全酶解,为文献报道的最低值。本研究为蛋白质组学中未知蛋白的酶解鉴定提供了一个简单、迅速且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大大节约分析时间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分析样品的消耗量。 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芯片在手性分离分析中的应用:采用上述固定方法,将具有手性识别作用的蛋白质——牛血清白蛋白(BSA)固定于PMMA芯片微通道内,制备了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并用于对映异构体的手性拆分。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 微流控芯片技术概述

1.1 引言

1.2 微流控分析芯片的加工材料和制作工艺

1.3 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方法

1.4 微流控芯片的应用

1.5 发展趋势及展望

2 蛋白质组学概况

2.1 引言

2.2 蛋白质组的研究内容

2.3 小结与展望

3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芯片的表面修饰方法及应用研究

第一节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芯片的表面修饰方法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表面化学修饰的基本原理

3.2 表面修饰结果表征

3.2.1 扫描电镜表面形态分析

3.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面分析

3.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芯片的制备

3.3.1 硅质模具的制作

3.3.2 热压过程

3.3.3 封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4 生物分子的固定

3.4.1 基本原理

3.4.2 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分析

3.4.3 芯片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分析

4 结论

第二节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芯片在酶分析中的应用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酶传感器

3.2 微型酶反应器

4 结论

第三节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芯片在手性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扫描电镜分析

3.2 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分析

3.3 接触角及芯片电泳基本参数的测量

3.4 芯片电泳分离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流控芯片的表面修饰及应用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PET表面活化处理

3.2 溶胶-凝胶的固定与表征

3.2.1 扫描电镜成像

3.2.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3 固定化酶活性的测定

3.4 微型酶反应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用于微流控分析体系的电化学检测新方法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反应前体的选择与可行性研究

3.1.1 微电极电化学行为表征

3.1.2 生物分子模型——半胱氨酸

3.1.3 反应前体的选择与电化学行为研究

3.1.4 对氨基苯酚电化学行为研究

3.2 微流控芯片-电化学检测装置

3.2.1 显微镜下的表面状态

3.2.2 微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 微流控分析装置中发生-收集检测方法的验证

3.3.1 对氨基苯酚在微流控芯片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

3.3.2 对氨基苯酚/半胱氨酸在微流控芯片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

3.3.3 微通道内溶液流速的测量

3.3.4 采集效率f与电极间距g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及DDX3X对复制的影响[D]. 孙欣.华中农业大学2017
  • [2].基于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航天诱变决明株系的变异机制[D]. 毛仁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3].基于蛋白质组学的高抗铜微紫青霉菌铜抗性机制研究[D]. 冯昕.广西大学2018
  • [4].基于云平台的蛋白质组数据分析系统的构建[D]. 冯晋文.华东师范大学2018
  • [5].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研究及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D]. 袁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
  • [6].糖蛋白质谱分析和过甲酸氧化用于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学研究[D]. 代景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
  • [7].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大鼠海马细胞膜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D]. 陈平.湖南师范大学2005
  • [8].Pseudomonas stutzeri SDM催化特性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 郝建荣.山东大学2006
  • [9].“shotgun”蛋白质组学策略解决若干生物工程问题研究[D]. 王玉霞.天津大学2006
  • [10].生物质谱新技术与新方法及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研究[D]. 贾韦韬.复旦大学2006

相关论文

  • [1].集成微泵式微流控芯片关键技术的研究[D]. 谢海波.浙江大学2004

标签:;  ;  ;  ;  ;  ;  ;  

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