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拟作研究

汉魏六朝拟作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汉魏六朝之拟作为研究对象,辨析“拟作”这一概念的内涵,考察其发展变迁、类型演变、发生过程、性质以及对汉魏六朝文学发展和文学理论的影响,对此类作品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价值及地位作出公允的评价。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简述本课题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并对拟作进行界定,将其与代言、抄袭剽窃作了比较区分,认为仿拟是指以某一作家或作品为范本,追求与之求同存异的创作过程。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拟作的发生机制,认为拟作的发生过程就是拟作者审美活动展开的过程:拟作的方向有纵向与横向之分,拟作者的态度有跟随性与改良性之分;熔铸了作家自我创作个性的改良性拟作日益增多的趋势,折射了汉魏六朝文学自觉的进程。第二章简略交代汉魏六朝模拟文学的发展变迁过程,探讨拟作类型,将拟作分为字模句拟之作、拟意之作、拟体之作、泛拟四种类型,认为它们与原作对应关系渐行渐远。汉魏六朝之拟作渐渐由为拟作而拟作,趋向以拟作为创新。第三章分别从文体形成、作家个人成长和文风递变三个角度论述了拟作对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影响。在文体的形成阶段,追随者的拟作,把某一个人的作品变成普遍遵循的规范,文体在转相规仿中定型。在文体的变异阶段,跨文体拟作,文体之间的交叉与互渗成为实现文体新变的重要途径。拟作不仅在创作经验的获得和创作风格的形成两个层面促进了作家个人的成长,而且与时代文风的递变也有深层的内在联系。第四章分析了拟作的批评、传播特性,认为拟作并非单一的创作行为,实质上是集创作、批评与传播三种性质于一身,它涉及到了作品的产生、影响的形成以及读者的接受等一系列问题,以三维共存的方式参与了文学史进程。第五章探讨拟作对中古文学理论的影响,认为拟作推动了文体论、创作论和风格论的发展。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概括性的总结,论述了拟作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为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方向。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汉魏六朝拟作的生成
  • 第一节 拟作的产生机制
  • 第二节 拟作生成的三阶段
  • 一、仿拟对象的选择
  • 二、拟作者的阅读
  • 三、拟作者的创作
  • 第三节 仿拟的方向
  • 一、纵向仿拟
  • 二、横向仿拟
  • 三、仿拟方向的历时性演变
  • 第四节 仿拟的态度
  • 一、跟随性拟作
  • 二、改良性拟作
  • 第二章 汉魏六朝拟作的类型与演进
  • 第一节 汉魏六朝拟作的类型
  • 一、字模句拟之作
  • 二、拟意之作
  • 三、拟体之作
  • 四、泛拟之作
  • 第二节 汉赋与模拟文学的兴起
  • 一、模拟楚辞的风尚与汉赋的出现
  • 二、汉赋的发展与模拟文学的兴起
  • 三、模拟文学在东汉的发展
  • 四、模拟文学兴起的原因
  • 第三节 魏晋:诗歌模拟的兴起
  • 一、诗歌模拟的兴起
  • 二、两晋拟作
  • 第四节 南北朝:诗歌模拟的兴盛
  • 一、刘宋时期的拟诗
  • 二、齐梁时期的拟诗
  • 三、拟诗创作的低潮
  • 四、北朝的拟诗创作
  • 五、南北朝拟诗兴盛的原因
  • 第五节 拟作类型的历史演进
  • 第三章 汉魏六朝拟作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拟作与文体形成
  • 一、拟作与文体定型
  • 二、拟作与文体转换
  • 三、拟作与文体变异
  • 第二节 拟作与作家个人成长
  • 一、创作经验的获得
  • 二、个人风格的形成
  • 第三节 拟作与文风嬗变
  • 一、拟作与文风复古
  • 二、拟作与文风新变
  • 三、拟作与文风融合
  • 第四章 汉魏六朝拟作与批评传播
  • 第一节 拟作的批评特性
  • 第二节 拟作的传播特性
  • 第三节 拟作者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 第五章 汉魏六朝拟作与文学理论
  • 第一节 拟作与文体论
  • 第二节 拟作与创作论
  • 第三节 拟作与风格论
  • 结语
  • 附录
  • 表1: 两汉赋体文学模拟状况一览表
  • 表2: 两汉学术模拟作品一览表
  • 表3: 魏晋拟诗一览表
  • 表4: 南北朝拟诗一览表
  • 表5: 江淹《杂体诗二十首》模拟情况一览表
  • 表6: 《文选》杂拟类选诗标准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勘误
  • 相关论文文献

    • [1].奏议文的演进与汉魏六朝文学变迁[J]. 知与行 2017(05)
    • [2].奏议文的演进与汉魏六朝文学变迁[J]. 学术交流 2017(03)
    • [3].汉魏六朝文学述评[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 [4].拓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空间——刘跃进教授的汉魏六朝文学研究[J]. 天中学刊 2013(03)
    • [5].逯钦立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0(05)
    • [6].陈子昂散文对汉魏六朝文学的继承和发展[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1)
    • [7].古诗中岁暮书写的“失序”[J]. 华夏文化 2020(03)
    • [8].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J]. 古典文学知识 2010(06)
    • [9].中国古代的江南与江南文学[J]. 长江文艺评论 2020(02)
    • [10].《闲情赋》谱系的文献还原——基于中世文献构造与文体性的综合研究[J]. 文学评论 2014(03)
    • [11].《玉台新咏笺注》误例续订[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02)
    • [12].刘师培及其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引论[J]. 文学遗产 2010(04)
    • [13].经学章句与佛经科判及汉魏六朝文学理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4].残破大城中矗立的地标——从别集深度整理看中世文学经典定位[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15].玉女形象的生成过程考察[J]. 学术研究 2010(02)
    • [16].物我谐和的唐诗生态世界及其现代意义[J]. 中州学刊 2010(04)
    • [17].陈桐生教授简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06)
    • [18].陈子龙对“古文辞”的推崇及其骈文地位的建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19].《搜神记》中“复生”母题的文化内涵[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0].东吴讲堂[J]. 东吴学术 2018(03)
    • [21].论《玉台新咏》中拟诗的模拟与创新[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2].凿池偷天 妙赏自然——杜牧《盆池》诗品读[J]. 文史知识 2008(03)
    • [23].浅论《文选》乐府诗的选录情况及情感特色[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5)
    • [24].木兰诗[J]. 新课程(上) 2013(02)
    • [25].唐诗物我和谐的生态世界及其现代意义[J]. 鄱阳湖学刊 2011(02)
    • [26].推介语[J]. 名作欣赏 2015(20)
    • [27].《玉台新咏笺注》误例考订[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06)
    • [28].转益多师:杜甫与汉魏六朝诗人[J]. 文学遗产 2016(04)
    • [29].“桂学”研究与广西文化——胡大雷教授访谈录[J]. 贺州学院学报 2014(02)
    • [30].嘉瓠楼艺谭·黎雄才致陈中凡[J]. 艺术品 2020(06)

    标签:;  ;  ;  ;  

    汉魏六朝拟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