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论文摘要

有机农业是常规农业的一种替代形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常规农业近几十年在全球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为人类提供大量丰富农产品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一定的潜在危害。常规农业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对人类的健康存在潜在危害;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板,整体生产力退化;农药和化肥流入水中会引起水富营养化;释放于空气中会增加空气的温室效应;毒害自然界的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常规农业对人类以及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引起人类的注意。近几年,随着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收入逐渐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寻求一种能替代常规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其中一种。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这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机农业可以为人类提供安全性较高的农产品,改善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并修复已经恶化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可以提高农民在当地的就业率。市场上的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常规农产品,较高的有机农业收益可以增加有机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有机农业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目前,有机农业在全球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世界各国在遵循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对有机农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加工、储运等都做了相关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关标准,成立了有机农业认证机构。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发展初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出口创汇,国内市场几乎没有有机农产品销售额。但由于最近十几年,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中国的市场销售份额开始不断增加,中国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为了保证有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性,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很有必要。在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有机农场带动型。不同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重要性系数也不同。中国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优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全文除绪论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分析有机农业的发展原理以及有机农业与这些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分析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理论,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论述有机农业产业化与基础理论的关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综述国内外有关有机农业以及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文献,并进行评述,为本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在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论述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潜在效益以及隐性效益,论证本研究主题的必要性。第二,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大约在20世纪初,有机农业开始萌芽,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阶段、扩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世界有机农业出现各洲、各国有机农业面积发展不平衡以及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与生产者人数不成正比的特点,而且消费市场主要集中于欧洲与北美洲,出口国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但随着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有机农业组织逐渐增加,而且各国为了减少有机农产品贸易壁垒,开始实施有机农产品等效互认标准。世界有机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增长率将超过发达国家。中国有机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目前,中国有机农业在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内蒙古以及山东省,而且中国有机农产品品种少,结构比较单一。中国最初生产的有机农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口,2003年,国内市场开始扩大,目前,国内市场销售额已经超过出口额。消费群体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一线城市。中国发展有机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诚信”问题,生产地比较偏远、分散,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但在将来,中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会逐步扩大,市场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品种将趋于多元化。第三,本研究的核心即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在研究了世界与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之后,本文又分别研究国内外主要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国外的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有: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有机农场模式,有机农业公司模式;国内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有机农业合作社带动型,有机农场带动型,并对国内三种主要模式在经营目的、经营范围、模式的优劣势上进行了比较。第四,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有关北京市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相关数据,并了解不同模式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不同指标有什么不同的影响。然后请有关专家对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模式、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模式、有机农场带动型模式在有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影响三种效益的各种不同指标赋值。结合专家的评分表以及问卷数据,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比重、不同模式所产生的各种效益的重要性系数以及对每种效益所包含的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第五,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加快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不同规模类型城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并针对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如何促进本区域最优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创新有:(1)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有机农业产业化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三种效益中,生态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比重最大,其次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重最小。在生态效益的各项指标中,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正面效应很显著;在经济效益各项指标中,农业人均纯收入的效应很显著;在社会效益的各项指标中,减少单位投资有毒物质的含量的效应很显著。(2)本文研究发现:在有机农业产业化各种模式中,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产生的经济效益最显著,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产生的社会效益最显著,而且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对有机农业产业化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平衡性也最好,有机农场带动型产生的生态效益最显著。(3)分别结合特大及巨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经济水平,消费状况,社会以及生态特征研究发现:特大及巨大城市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的最优模式是有机农场带动型模式,大城市的最优模式是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模式,中小城市的最优模式是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模式。(4)本文认为,规模类型不同的城市,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应有所差异。特大及巨大城市促进有机农场发展的主要政策应是:建立有机农场政策登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为有机农场主提供一定的综合素质培训,加大对有机农场的政策倾斜。大城市促进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政策应是:大力宣传合作思想,提高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完善外部规章制度,为合作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对合作社的带头人进行免费技术、相关政策等培训,以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协助合作社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合作社的运作效率。中小城市促进有机农业公司发展的政策应是: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有机农业公司,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融资渠道,监督有机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履约率。本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有:论文中有关北京市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数据是由笔者问卷调查获得的,对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研究数据是由专家打分而得,因此,数据还不够全面。文中涉及国外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国外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的文献还不充分,难以深入研究相关问题。这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完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背景介绍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畴的基本概念界定
  • 1.2.1 有机农业
  • 1.2.2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常规农业的比较
  • 1.2.3 有机产品
  • 1.2.4 有机食品
  • 1.2.5 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有机农业的基础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1.3 循环经济理论
  • 2.2 有机农业产业化基础理论
  • 2.2.1 制度创新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分工协作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正外部效应
  • 2.3.2 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与常规农业及其产业化比较
  • 2.3.3 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 2.3.4 国外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借鉴
  • 2.3.5 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制约因素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 3.1 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意义
  • 3.1.1 提供安全食品、改善人类健康
  • 3.1.2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
  • 3.1.3 增加农户收入、带动农民就业
  • 3.2 有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 3.2.1 适应国际环保和食品安全要求
  • 3.2.2 能提高有机农业的比较利益
  • 3.2.3 有利于提高有机农业科技水平
  • 3.2.4 有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 3.2.5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
  • 3.3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分析
  • 4.1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历程、特点与趋势
  • 4.1.1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 4.1.2 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特点
  • 4.1.3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趋势
  • 4.2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特点、问题与趋势
  • 4.2.1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 4.2.2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特点
  • 4.2.3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4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趋势
  • 4.3 本章小结
  • 5 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
  • 5.1 国外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
  • 5.1.1 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 5.1.2 有机农场模式
  • 5.1.3 有机农业公司模式
  • 5.2 国内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
  • 5.2.1 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
  • 5.2.2 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
  • 5.2.3 有机农场带动型
  • 5.3 国内几种典型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比较
  • 5.3.1 主要目的对比
  • 5.3.2 经营的主要有机农产品对比
  • 5.3.3 几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比较
  • 5.3.4 几种模式的主要局限性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 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综合效益评价
  • 6.1 北京市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概况
  • 6.1.1 北京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 6.1.2 北京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与劣势
  • 6.1.3 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
  • 6.2 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效益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 6.2.1 有机农业产业化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 6.2.2 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
  • 6.3 综合效益的评测与结果分析
  • 6.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2 效益的评测
  • 6.3.3 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我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 7.1 强化有机农业意识,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 7.1.1 积极宣传有机农业思想,加大对违规者的惩罚力度
  • 7.1.2 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 7.2 不同规模类型城市适宜不同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 7.2.1 特大及巨大城市适合发展有机农场带动型模式
  • 7.2.2 大城市适合发展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模式
  • 7.2.3 中小城市适合发展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模式
  • 7.3 促进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7.3.1 不同规模类型城市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政策建议
  • 7.3.2 完善有机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