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

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

论文摘要

《晨钟报》,1916年8月创刊于北京,先后为进步党、宪法研究会机关报,以“商榷时政得失,宣究民群疾苦”为立言标旨,以批判的眼光、反抗权势的勇气和普遍关怀的情结,审视和关注国计民生,试图自觉扮演政局稳定建言人、经济问题监督者、国家利益维护者、民生疾苦查究者的角色。对于《晨钟报》的研究,学术界鲜有涉及。从稳定政局出发,《晨钟报》对政治家形象、政治之正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指出政治家应以道德为体,才智为用,以为民谋福利为己任;欲达政治之正轨,应以稳定为基础,调和为手段,平息党争,固本治标为当前之要务。“固本之案,则制定宪法是;治标之案,则整理财政是。”制宪过程中出现的议员能否兼任国务员之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关注的重点;《晨钟报》高调报道涉及财政总长陈锦涛在内的财政部贿赂案,在其中扮演了案情揭发者、推动者直至促使立案审查的角色,鞭挞政府官员涉嫌贿赂之丑闻,高扬正义之利剑。竭蹶不振的财政困境,开源节流乏术的现状,使北京政府不得不以经常性的对外借款勉强维系。《晨钟报》强调涉外借款乃饮鸩止渴之举,然基于中国的现状,又认为此乃不得以而为之,默认了借款事实的存在;并对政府的借款行为提出三点原则性建议:防止日本包办借款,以维护国家利权为前提,严格限制地方借债行为。对于关涉财政金融命脉的币制改革问题,在报道日人的中国币制观时,重点推出了张仲琅的《中国币制改革论》,抨击现有混乱币制,赞同在中国实行金本位。《晨钟报》是典型的国家利益至上论鼓吹者,倡言息内讧,御外侮,同心协力,捍卫主权,呼吁国民外交。在郑家屯交涉中,追踪报道中日双方为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展开的博弈,亦将民众维护国权的舆情及时刊登报端,通过舆论导向的力量,试图在政府处理外交事务中扮演监督与建言角色。主张参加一战是《晨钟报》的基本立场,以德美断交为转折点,从断交前后的迟疑审慎到统一步调、力主参战,报方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借参战之契机改变中国孤立的外交地位,走上自主外交道路的愿望。关注民生是《晨钟报》的办刊宗旨之一。大到1917年夏秋之交爆发的天津大水灾,在对官方、民间、灾区自身展开的耗时长久、工程浩大的灾后赈济如实报道的同时,也披露了赈济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小到常年生活在北京城乡、收入微薄、生活贫困的下层民众,亦给予较多的同情和关注。《晨钟报》还编排了颇能体现刊物主题的特色专栏——“警语”和“大鸣小鸣”。“警语”,以短小精悍、颇富寓意的文字诉求方式,以儒家的礼义廉耻为处世的基本准则,以西学作为救国之良策,青年作为挽救国家危亡的主力军,倡导通过思想层面上的道德重建、制度层面上向西方寻求良药双轨并行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大鸣小鸣”,以格言体的方式、短小精悍的篇幅、工整对仗的格式、幽默辛辣的语句,有针对性地发表对时人时局的牢骚话、个人点评,尤其集中于对政局、政治家、政治事件等的关注,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关怀情结、是非好恶观和济世关怀意识。作为进步党中汤化龙派及研究系的机关报,《晨钟报》较为忠实地执行了进步党、研究系的政治理念,对执掌政权的段祺瑞政府一度保持合作姿态。《晨钟报》也是进步党、研究系知识学人民主理念的宣传主阵地,主张渐进的共和,即赞成共和,反对帝制和君主立宪;倡导中心人物领导下实践共和,主张在中国实施贤人政治;以调和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突破口,通过温和非暴力的渐进方式逐步向民主社会过渡。他们抨击对手,宣扬政见,对政府的诸多政治行为发表评论,进行商榷;他们渴望政局稳定,上下齐心,共建共和,但这些商榷、呼吁和监督,都只是在一个缺乏足够权威的政府有限度的、暂时容忍的范围之内进行,一旦触及到专制的武人政权的核心利益时,也就意味着这一局面的终结。只能说,《晨钟报》扮演了一个弱势监督者的角色。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写作缘起
  • 二、学术意义
  • 三、研究回顾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基本史料
  • 七、写作思路
  • 第一章 新生命诞孕之努力
  • 第一节 《晨钟报》缘起
  • 一、相对自由的新闻环境
  • 二、办报经费来源
  • 第二节 栏目设计与发行
  • 一、栏目设计
  • 二、发行
  • 第三节 《晨钟报》主要撰稿人的构成与聚合途径
  • 一、基本情况概述
  • 二、李大钊时期《晨钟报》的主要撰稿人
  • 三、回归主流的《晨钟报》主要撰稿人群体
  • 第二章 政局稳定的建言人
  • 第一节 《晨钟报》对政府形象的设想
  • 一、政治家形象之设想
  • 二、政治之正轨
  • 第二节 议员能否兼任国务员
  • 一、问题的出台
  • 二、论辩之展开
  • 三、民初之政治生态
  • 第三节 财政部贿赂观审案
  • 一、“财案”经过及其处理概况
  • 二、舆论之角色
  • 三、“财案”之反思
  • 第三章 经济问题的监督者
  • 第一节 应否借款
  • 一、饮鸩止渴之举
  • 二、不得以而为之
  • 三、防止日本包办借款
  • 四、应以维护国家利权为前提
  • 五、严格限制地方借债行为
  • 第二节 关于币制改革问题的讨论
  • 一、币制改革的由来
  • 二、日人之中国币制改革观
  • 三、张仲琅与《中国币制改革论》
  • 第四章 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观
  • 第一节 对郑家屯事件的回应
  • 一、事件回放
  • 二、驳斥日报歪曲报道,披露事件真相
  • 三、日方条件的提出与中方的据理力争
  • 四、披露日方的升级侵略
  • 五、中方外交总长的缺席对交涉进程的迟滞
  • 六、交涉结果及评价
  • 第二节 关于参战问题
  • 一、迟疑审慎阶段
  • 二、对德抗议后的舆论
  • 三、力主参战阶段
  • 第五章 对民生的关怀:以1917 年京畿水灾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水灾进行时
  • 第二节 灾因
  • 第三节 赈济
  • 一、官方之赈济
  • 二、民间义赈及西方国家助赈
  • 第四节 余论
  • 第六章 特色专栏研究
  • 第一节 警世恒言:《晨钟报》特色专栏之“警语”
  • 一、栏目的基本情况
  • 二、“警语”蕴含的主流思想
  • 三、“警语”之特色
  • 第二节 “大鸣小鸣”:《晨钟报》的读者畅言专栏
  • 一、栏目的基本情况
  • 二、栏目内容解读
  • 三、栏目之特色
  • 第七章 《晨钟报》的立场
  • 第一节 身份的认同:《晨钟报》与进步党、研究系的关系
  • 一、机关报身份的认同
  • 二、政派“代言人”
  • 第二节 渐进的共和:《晨钟报》的理念
  • 一、赞成共和,反对帝制和君主立宪
  • 二、理想政治模式探讨
  • 三、实践民主政治的道路——新旧势力调和论
  • 第三节 舆论之力
  • 一、舆论角色之定位
  • 二、舆论之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项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李大钊之后的《晨钟报》总编辑[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9(03)
    • [2].《晨钟报》视野下的张勋复辟[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3].《晨钟报》特色专栏之“警语”[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4].《晨钟报》特色专栏之“大鸣小鸣”[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3(03)
    • [5].民国初年(1916—1918)北京的贫民救济活动——以《晨钟报》为视角[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6].渐进的共和:李仲公与《晨钟报》研究[J]. 贵州文史丛刊 2009(03)
    • [7].试析李大钊与研究系的诀别宣言——《别泪》[J]. 唐山学院学报 2020(01)
    • [8].论《晨钟报》“时评”栏的创作[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 [9].李仲公与《北伐宣言》[J]. 贵州文史丛刊 2008(02)
    • [10].真实,不能触碰的新闻底线[J]. 新闻与写作 2011(04)
    • [11].上海《时报》报道1918年常州邮展[J]. 上海集邮 2013(03)
    • [12].英烈颂 为李大钊烈士诞辰120周年作[J]. 天津政协公报 2009(10)
    • [13].言“青春”之志 力“青年”之行——李大钊的青春箴言[J]. 党史文汇 2012(04)
    • [14].名人手迹[J]. 档案春秋 2010(07)
    • [15].真实,不能触碰的新闻底线[J]. 新闻采编 2015(01)
    • [16].气势雄健 神恩奔放——李大钊的《今》品读[J].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9(Z1)

    标签:;  ;  ;  ;  ;  

    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