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巢湖和太湖水生动物体内的生物富集及对水产品安全性的潜在威胁

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巢湖和太湖水生动物体内的生物富集及对水产品安全性的潜在威胁

论文摘要

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淡水水体中的蓝藻水华暴发日趋频繁,范围日益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在已发现的各种不同蓝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简称MC)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它抑制蛋白磷酸酶l和蛋白磷酸酶2A的活性,具有致癌性,是肿瘤促进剂。由于微囊藻毒素污染的广泛性、持续性以及它所具有的热稳定性和水溶性,可能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微囊藻毒素的污染已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在我国大型富营养化湖泊-巢湖和太湖各种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器官中的分布及累积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2003年6月-11月,在巢湖采集秀丽白虾、日本沼虾和克氏原螯虾,系统研究了MC-LR,-RR在这些重要淡水虾类各器官(胃、肝胰腺、性腺、肌肉、卵和腮)中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规律,发现MC不仅在秀丽白虾和日本沼虾的肝胰腺中有大量累积(MC含量均值分别为4.29和0.53μg g-1 DW),还在其性腺中有大量累积(MC含量均值分别为1.17和0.48μg g-1 DW);克氏原螯虾性腺中MC含量也达到0.93μg g-1 DW。这表明性腺可能是仅次于肝脏(肝胰腺)的MC累积和作用的第2个重要器官。MC在秀丽白虾和日本沼虾的卵中大量存在的事实表明了MC可通过母体传递到后代的可能性,MC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生殖的影响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研究表明,同一科的不同属生物秀丽白虾比日本沼虾累积了更多的MC,这可能和它们不同的营养生态位有关。因此,须分别研究每一个种的累积模式才能较为准确的预测不同种类的虾对MC的生物累积。对虾肉的分析结果显示,31%的虾肉样品中MC含量超标,因此,食用像巢湖这样被MC污染湖泊中的虾类的危险性是不容忽视的。迄今为止,有关自然淡水水体中MC在虾中蓄积情况的研究还未见报道。2003年6月-11月,在巢湖采集铜锈环棱螺,研究了MC-LR和-RR在其各器官(消化道、肝胰腺、性腺和足)中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规律,在整个研究期间,MC在肝胰腺中的含量最高(均值:4.14μg g-1 DW,范围:1.06-7.42μg g-1DW);

论文目录

  •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蓝藻毒素分类
  • 1.1 肝毒素
  • 1.2 神经毒素
  • 1.3 其他毒素
  • 2.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理化性质及环境行为
  • 2.1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
  • 2.2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及环境行为
  • 3.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 3.1 毒性表现
  • 3.1.1 肝毒性
  • 3.1.2 肾毒性
  • 3.1.3 遗传毒性
  • 3.1.4 胚胎及发育毒性
  • 3.1.5 其它毒性
  • 3.2 流行病学研究
  • 3.3 饮水和食品中MC的污染
  • 4.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与分析技术
  • 4.1 藻毒素的提取
  • 4.1.1 溶剂萃取
  • 4.1.2 固相萃取
  • 4.1.3 固相微萃取
  • 4.1.4 萃取影响因子
  • 4.2 分离
  • 4.3 分析
  • 4.3.1 物理化学检测方法
  • 4.3.2 免疫检测法
  • 4.3.3 生物化学检测法
  • 5. 论文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地点概况
  • 1. 巢湖概况
  • 1.1 安徽巢湖的地理位置和湖泊特征
  • 1.2 湖水的主要理化特征
  • 1.3 水体营养盐的长期动态
  • 1.4 湖泊饵料生物资源
  • 1.4.1 水生植物
  • 1.4.2 浮游植物
  • 1.4.3 浮游动物
  • 1.5 底栖生物
  • 1.6 渔业资源
  • 1.7 近年来巢湖水体理化特性及周年变化趋势
  • 2. 太湖概况
  • 2.1 地理位置和湖泊特征
  • 2.2 太湖及其河网地区水环境演化
  • 2.3 湖泊饵料生物资源
  • 2.3.1 水生植物
  • 2.3.2 浮游植物
  • 2.3.3 浮游动物
  • 2.4 底栖动物
  • 2.5 渔业
  • 2.6 近期太湖梅梁湾水体理化特性及周年变化趋势
  • 第三章 巢湖秀丽白虾、日本沼虾和克氏原螯虾各组织中微囊藻毒素的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地点
  • 2.2 实验材料简介
  • 2.3 样品采集
  • 2.4 样品测定
  • 2.4.1 HPLC定性及定量分析
  • 2.4.2 LC-MS定性分析
  • 3. 测定结果
  • 3.1 微囊藻毒素在秀丽白虾(白虾)和日本沼虾(青虾)不同器官中累积的证据
  • 3.2 微囊藻毒素在白虾和青虾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和季节变化规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巢湖铜锈环棱螺、河蚬各组织中微囊藻毒素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规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地点
  • 2.2 实验材料简介
  • 2.3 样品采集
  • 2.4 样品测定
  • 2.4.1 HPLC定性及定量分析
  • 2.4.2 LC-MS定性分析
  • 3. 测定结果
  • 3.1 微囊藻毒素在铜绣环棱螺、河蚬的不同器官中累积的证据
  • 3.2 微囊藻毒素在铜绣环棱螺的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和季节变化规律
  • 3.3 微囊藻毒素在河蚬的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和季节变化规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太湖四种蚌类各器官中微囊藻毒素动态分布及其食用安全性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地点
  • 2.2 实验材料简介
  • 2.3 样品采集
  • 2.4 样品测定
  • 2.4.1 HPLC 定性及定量分析
  • 2.4.2 LC-MS 定性及定量分析
  • 2.4.3 氮、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
  • 3. 测定结果
  • 3.1 微囊藻毒素在蚌的不同器官中累积的证据
  • 3.2 微囊藻毒素在四种蚌的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和季节变化规律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六章 大型原位实验中鲢、鳙体内微囊藻毒素的动态变化规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样品测定
  • 2.2.1 HPLC 定性及定量分析
  • 2.2.2 LC-MS 定性及定量分析
  • 2.2.3 加标回收实验
  • 3. 实验结果
  • 3.1 相关背景研究
  • 3.2 微囊藻毒素在鲢鱼不同器官中累积的证据
  • 3.3 微囊藻毒素在鳙鱼不同器官中累积的证据
  • 3.4 微囊藻毒素在鲢鱼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和季节变化规律
  • 3.5 微囊藻毒素在鳙鱼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和季节变化规律
  • 4. 讨论
  • 4.1 鲢、鳙对MC 的吸收途径
  • 4.1.1 鳃
  • 4.1.2 肠道
  • 4.2 鲢鱼、鳙鱼各器官中MC 的分布及对MC 可能的降解机制
  • 4.2.1 肠道
  • 4.2.2 肝脏
  • 4.2.3 肾脏
  • 4.2.4 脾脏
  • 4.2.5 肌肉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学金获得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On-line SPE-UPLC-MSMS快速检测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LR[J]. 科学技术创新 2018(10)
    • [2].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鲫鱼中的微囊藻毒素[J]. 环境化学 2010(02)
    • [3].Agilent 1260 UHPLC/6460 QQQ用于微囊藻毒素的检测[J]. 环境化学 2011(03)
    • [4].微囊藻毒素的提取纯化及制备方法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 2008(01)
    • [5].微囊藻毒素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生长的影响[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05)
    • [6].微囊藻毒素-LR的分离纯化[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7].用ELISA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的探讨[J]. 浙江预防医学 2010(12)
    • [8].太原市大型水库微囊藻毒素-LR污染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08)
    • [9].绍兴市重要水域微囊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J]. 预防医学 2018(04)
    • [10].太湖西北部湖区微囊藻毒素时空分布解析[J]. 现代园艺 2018(20)
    • [11].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蓝藻中微囊藻毒素的总量[J]. 分析试验室 2013(03)
    • [12].微污染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研究[J]. 广州化工 2013(01)
    • [13].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状况和毒效应及其检测方法[J]. 上海预防医学 2010(05)
    • [14].微囊藻毒素-LR的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17)
    • [15].微囊藻毒素化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8(02)
    • [16].宁波市部分水域微囊藻毒素-LR污染状况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 2013(01)
    • [17].微囊藻毒素降解方法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2)
    • [18].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快速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LR[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20)
    • [19].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LR和微囊藻毒素-RR[J]. 天津科技 2017(11)
    • [20].SPE/HPLC测定水中的微囊藻毒素—LR[J]. 城镇供水 2008(07)
    • [21].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前处理条件优化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8(25)
    • [22].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LR和RR[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07)
    • [2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J]. 中国给水排水 2019(04)
    • [24].微囊藻毒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25].微囊藻毒素对多种靶器官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9(06)
    • [26].微囊藻毒素在线分析仪在河流型饮用水源地的应用研究[J]. 海峡科学 2018(09)
    • [27].同时检测淡水鱼加工中土霉素和微囊藻毒素(MC-LR)残留量[J]. 肉类研究 2013(10)
    • [28].直接进样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微囊藻毒素[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12)
    • [29].微囊藻毒素性质及分析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S1)
    • [30].硅藻土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性能研究[J]. 给水排水 2019(03)

    标签:;  ;  ;  ;  ;  ;  ;  ;  ;  ;  ;  

    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巢湖和太湖水生动物体内的生物富集及对水产品安全性的潜在威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