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锆氧传感器电极性能研究

氧化锆氧传感器电极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氧化锆固体电解质氧传感器可以监测和控制各种燃烧气氛以及冶金反应,因此已经广泛应用于环保、材料、化工、冶金、能源、宇航等领域。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氧化锆氧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氧化锆氧传感器电极制备和测试等关键技术。制备出了贵金属电极浆料和Pt/YSZ金属陶瓷复合电极浆料,并由电极浆料涂覆、烧结后得到三种电极体系。用扫描电镜(SEM)详细地研究了这些电极体系的表面和界面微观形貌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和时效时间对电极微观形貌影响显著。用电极三相界面(TPB)长度解释了实验结果,并优化了合适的电极制备工艺参数。界面微观分析表明多孔贵金属电极的反应活性中心即三相界面只存在于贵金属与电解质接触的界面上;而Pt/YSZ金属陶瓷复合电极将催化电化学反应的活性反应区扩展到整个电极的三维区域,同时也改进了电极与电解质的结合状态,并且YSZ颗粒能够有效地防止贵金属电极活性颗粒的长大。对于制备的Pt/YSZ金属陶瓷复合电极,研究了烧结温度和两相体积比(VPt/VYSZ)同复合电极微观结构的关系,得到了具有良好微观结构的复合电极所需的烧结温度范围和金属相与陶瓷相的体积配比。在此条件下,复合电极具有三种相互交叉和相互连接的金属相网络、电解质相网络和气相微孔网络,才能够形成足够长的连续三相界面,从而有利于电极反应中的氧离子电流和电子电流的流通和相互转换,因而才具有最佳的电催化性能。对氧化锆氧传感器各种电极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材料和参数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在不同温度下测量电化学阻抗谱,分析得到电解质电阻Rs的表观活化能和电极极化过程的表观活化能。同时电极过程的弛豫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快速增加,表明电极反应随温度增加而加快。通过不同电极的交流阻抗谱对比得到:在同样测量条件下,测试温度为500℃时,AgPd电极比Pt电极具有较低的电极极化电阻因而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测试温度为700℃时,Pt/YSZ复合电极比Pt电极具有较低的电极极化电阻因而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对比了不同等效电路的拟合效果,用等效电路Rs(Rp(QW))能够相当准确地拟合电极系统的EIS数据,并且等效电路元件与电极的物理化学过程相对应,从而解释了电极电化学阻抗行为。基于整个电极反应的七个步骤,并建立了复合电极的连续相微观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得到了其微结构稳态等效电路。提出了金属陶瓷复合电极的稳态极化模型,根据模型预测了金属陶瓷复合电极的最佳厚度范围(3L*<x<4.5L*),并将复合电极的极化曲线与贵金属电极的极化曲线相对比,讨论了复合电极在整个极化范围内的极化行为。设计并研制出套管式氧化锆氧传感器及其性能测试装置系统,对氧化锆氧传感器的各种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评价。测试结果表明氧化锆氧传感器具有输出信号准确和响应时间短的优良特性。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氧分压下对氧传感器进行了输出电动势的准确性测试,在温度高于850K时,输出电动势与由Nernst方程计算得到的理论电动势之间相差一个较低而稳定的零电位。在台架实验中得到套管式氧传感器的电动势输出曲线和氧传感器的基本工作性能:在尾气温度高于350℃时,升温激活时间≤32s,响应时间≤600ms,浓燃烧状态输出电势≥850mV,稀薄燃烧状态输出电势≤150mV,可控制浓稀波动周期≥1s,这些性能参数能够满足汽车排放控制实际应用的要求。基于燃烧气体化学平衡理论得到了氧传感器输出电动势U和λ的关系,实验结果与之非常一致。同时用热力学理论推导了浓燃烧状态下的输出电动势以及温度对输出电动势的影响。这些实验和分析对于汽车用氧传感器的研制和实际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氧化锆氧传感器材料
  • 1.3 氧化锆传感器分类和特点
  • 1.4 氧化锆氧传感器的应用和研究动向
  • 1.5 本文主要工作目标和技术方案
  • 2 电极的制备工艺和形貌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3 结果和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氧传感器电极体系电化学阻抗谱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化学阻抗谱测量及其等效电路元件分析原理
  • 3.3 实验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节
  • 4 金属陶瓷复合电极稳态极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电极反应过程与微观结构模型
  • 4.3 稳态极化过程建模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节
  • 5 传感器测试
  • 5.1 引言
  • 5.2 氧传感器在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系统中的工作原理
  • 5.3 实验
  • 5.4 测试结果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节
  •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氧传感器在汽车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9(Z1)
    • [2].SCR转化效率监控影响因素分析[J].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19(06)
    • [3].浅谈一种新型非消耗的光学原理氧传感器[J]. 传感器世界 2019(10)
    • [4].汽车发动机氧传感器老化对尾气排放影响[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5].氧化锆氧传感器减振技术研究[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20(09)
    • [6].宽域氧传感器加热方法研究[J]. 现代车用动力 2020(03)
    • [7].汽车氧传感器的常见故障及检查方法研究[J]. 时代汽车 2019(03)
    • [8].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拆卸维修方法[J]. 汽车工程师 2019(06)
    • [9].脉搏氧传感器的设计及验证[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9(08)
    • [10].发动机氧传感器检测与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05)
    • [11].多通道氮氧传感器陶瓷芯片检测系统[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8(04)
    • [12].浅谈汽车氧传感器的故障及检查方法[J]. 中外企业家 2018(01)
    • [13].国内外铅铋电化学氧传感器的研究现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19)
    • [14].浅谈氧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测[J]. 时代汽车 2017(22)
    • [15].汽车氧传感器的常见故障及检查方法研究[J]. 河南科技 2015(19)
    • [16].基于虚拟氧传感器的发动机分缸燃油控制系统[J]. 汽车工程 2016(01)
    • [17].关于汽车氧传感器故障检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12)
    • [18].你汽车里的油是怎么偷吃的?[J]. 驾驶园 2016(08)
    • [19].2012款宝马535i前氧传感器故障[J]. 汽车维修技师 2015(01)
    • [20].宽域氧传感器在发动机标定中的应用[J]. 现代车用动力 2015(02)
    • [21].氧传感器的常见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 考试周刊 2019(19)
    • [22].新型氧传感器原理与检测[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17)
    • [23].浅谈汽车四线片式氧传感器[J]. 传感器世界 2019(07)
    • [24].新福克斯氧传感器原理及故障诊断[J].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2016(Z2)
    • [25].基于发动机分层燃烧技术宽频氧传感器机理分析[J]. 内燃机 2020(04)
    • [26].汽车氧传感器的结构与检测方法[J]. 内燃机与配件 2018(23)
    • [27].从我的修车经历浅谈氧传感器与汽车油耗[J]. 汽车实用技术 2019(06)
    • [28].双层电解质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J]. 硅酸盐通报 2018(02)
    • [29].氧传感器在烟草气流干燥机的应用[J]. 科技风 2018(13)
    • [30].宽域氧传感器控制器设计与评测[J]. 工业技术创新 2017(02)

    标签:;  ;  ;  ;  ;  ;  ;  

    氧化锆氧传感器电极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