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改进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含水原油,流动改进剂,降黏率
流动改进剂论文文献综述
石贤志[1](2018)在《高6、高11含水原油流动改进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是一种由烃类和非烃类共同组成的混合物,不同种原油中各类组分的相对含量差别造成了其较大的流动性差异。流动改进剂添加到原油中能起到降凝、降黏和减阻等效果,从而改善原油的流动性。流动改进剂一般是聚合物,主要有减阻剂、降凝剂、降黏剂、破乳剂和防蜡剂等几大类。目前的油田油气集输基本上是采用掺水保温集输工艺,基础建设以及维护费用很高,对掺入原油中的水进行加热又会消耗大量能源,使油田综合经济效益下降。向原油中加入流动改进剂,可以使原油的流动性能得到优化和改善,实现在常温或低温下的原油管道输送,能够降低输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针对江苏油田采油二厂原油进行了试验性研究,使用了原油组分测定法对原油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蒸馏法对原油水分的测定以及用最佳HLB值法对原油的HLB值进行了测定,并应用现有试剂进行了大量复配实验。实验表明高6原油最佳的流动改进剂为X-01,在34℃的条件下其降黏率可以达到98.7%,针对高11原油降阻效果极佳,在35℃加剂量为0.1%的条件下降阻率可以达到90.22%;针对高11原油,在对其使用基础的测定方法之外,还使用了微观测定法对原油形态进行了观察总结,并设计制造流动反应装置,对流动改进剂的降黏效果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高11原油最佳的流动改进剂为X-02,在37℃的条件下其降黏率可以达到75.8%,在35℃加剂量为0.1%的条件下降阻率可以达到81.9%;TX-1型流动改进剂(油田提供产品)加剂量为0.2%时效果最佳,在35℃的条件下,降黏率达到了96.3%;TX-2型流动改进剂(油田提供产品)加剂量为0.2%效果最佳,在35℃的条件下其降黏率达到了99.7%。(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5-16)
李妍,龙军,赵毅,周涵,黄燕民[2](2017)在《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对柴油分子存在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柴油分子体系中分子存在状态随温度的变化,经对比发现正构烷烃分子构象随温度降低"从弯到直"的显着变化是其在低温下容易聚集、结晶的主要原因,正构烷烃分子保持弯曲构象,有利于改善正构烷烃体系的低温流动性能。在此基础上,模拟含低温流动改进剂(CFI)的正构烷烃体系中分子存在状态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CFI分子可以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为正构烷烃分子扭转角的旋转提供足够能量,使分子保持弯曲构象,从而减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降低分子堆积的有序性和致密性。分子链可向空间多个方向伸展,分子内含有多个弯曲程度较高的结构片段,且与正构烷烃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强的CFI分子能显着促进正构烷烃分子保持弯曲构象。(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7年05期)
李洋,关兴华,黄河,张文铎,张丽[3](2017)在《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复配及降凝效果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复配使用是提高柴油在低温下流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考察了复配型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3个复配单元以不同配比复配后对0号柴油低温性能的影响,采用冷滤点来评价改进剂的降凝效果,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一步分析蜡晶在低温下的结晶过程。结果表明:聚富马酸烷基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PFVA)与聚乙烯-乙酸乙烯酯(EVA)、二(氢化牛脂基)邻苯二甲酸酰胺(Tab)复配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当总加剂量为500μg/g,PFVA,EVA,Tab质量分数分别为46%,46%,8%时,冷滤点降低了19℃,析蜡高峰值温度降低,蜡晶相变热ΔH的绝对值降低,有效地延缓了蜡晶的析出,从而提高了柴油的低温流动性。(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7年04期)
陈淑芬,张春兰,席满意,甘黎明,王宇飞[4](2016)在《MMS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酯、马来酸酐和苯乙烯为原料,合成了甲基丙烯酸酯-马来酸酐-苯乙烯叁元共聚物(MMS)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通过对兰州石化公司的柴油的凝点和冷滤点测试,该剂可降低此混合柴油冷滤点4℃。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探讨了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龙小柱,杜晴晴,刘静文,季栋奇,周荣星[5](2015)在《新型爪形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3-丁二醇、柠檬酸、硬酯酸等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爪形小分子柠檬酸-1,3-丁二醇-柠檬酸-硬脂酸(CBC-S),再用混合醇(十八醇和二十四醇)与CBC-S进一步接枝,得到新型爪形大分子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CBC-SOT);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适宜的合成条件;用FTIR和1H NMR等方法分析CBC-SOT的结构及物理性质。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CBC-SOT的结构与目标分子基本吻合;CBC-SOT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 606.6~1 654.9、密度0.83 g/m L、熔点65.7℃、熔程65.7~66.6℃、可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实验结果表明,CBC-SOT适宜的合成条件为:n(CBC-S)∶n(混合醇)=1∶3.0、钠型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用量4%(w)(基于体系的质量)、反应时间2.5 h。CBC-SOT用量为800μg/g时,对鞍山炼油厂俄罗斯-10#轻柴油的感受性最好,冷滤点可降低14℃。(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09期)
韩雪松[6](2015)在《集输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加入流动改进剂后的流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凝、高黏和高含蜡原油,其常规集油工艺是耗能较高的伴热工艺。为了节能降耗,可以在集输管道中添加流动改进剂,以改善流动特性和降低集输温度。本文给出了含水易凝原油在圆管中流动特性和流变特性测量的相关理论,通过油田地面集输管道流动和流变特性测试实验,利用优选的流动改进剂和加剂浓度,进行了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加入流动改进剂后的流动特性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庆油田现场实验。首先给出了含水易凝原油在圆管中的流动特性分析和流变特性测量的相关理论,得到了油水混合物在圆管中层流和紊流两种流动状态下流动特性规律,并给出了室内细竹道流动和旋转圆筒黏度计测得含水易凝原油流变参数的方法。根据上述含水易凝原油流变测量相关理论对大庆油田易凝原油和含水易凝原油的流变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用流变仪测量了易凝原油和含水易凝原油的屈服应力特性、黏滞特性和触变特性,得到温度、剪切速率和含水率对其屈服值和表观黏度的影响规律。根据加入流动改进剂后大庆油天含水易凝原油的乳状液转相点、油珠聚并温度、凝油黏壁量、流动改进剂的破乳性能和凝油黏壁温度等指标,评价DODE系列流动改进剂的性能,该流动改进剂可以明显降低集油温度。为研究加入流动改进剂后含水易凝原油的流动特性和优选加剂浓度,进行了加DODE流动改进剂大庆油田含水易凝原油的室内流动实验,实验管道采用叁种直径的圆管,实验介质为含水率30%~90%的大庆油田含水易凝原油,在流动改进剂不同加入浓度和实验温度条件下进行流动特性实验。依据细管道流动特性实验测得流变特性的相关理论,应用罗宾诺维奇—莫纳(Robinowitsch-Mooney)方程,利用管道流动实验参数确定加DODE流动改进剂含水易凝原油的流变性。结果表明,加流动改进剂的含水易凝原油为幂律流体,其流性指数小于1,属于剪切稀化流体。进行加流动改进剂含水易凝原油停输再启动的室内实验,给出了大庆油田含水易凝原油集输管道停输再启动过程中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动改进剂加入量、冷凝时间、原油含水率和管道直径的相关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流动改进剂可以明显降低启动压力梯度。在大庆油田10个采油厂,37座转油站上进行了加入DODE流动改进剂现场实验,实验总油井数为2331口。实验结果表明,集输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加入流动改进剂明显改善流动特性,降低油井掺水温度和回油温度,应用期间集油系统的平均输送吨油耗气量大幅度下降,节能降耗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6-06)
肖志海[7](2015)在《原油流动改进剂的研制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海上采油平台,由于受环境、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使用的降凝剂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药剂自身凝点低、闪点高、能大幅度降低原油凝点、能长时间保持降凝效果、在环境温度下稳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等特点。本文针对中海油某平台管输原油的降凝输送问题,对EVA型降凝剂主剂进行了筛选;以马来酸酐与全氟烷基乙氧基醚醇及系列脂肪酸分别与二乙醇胺、二乙烯叁胺、多乙烯多胺合成了一系列表面活性剂作为降凝剂助剂;考察了不同助剂对EVA降凝效果的影响;寻找到一种针对中海油某平台管输原油降凝输送的最佳降凝剂配方;利用粘度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等仪器手段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为满足海上管输原油的使用要求,还对降凝剂溶剂体系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EVA-3型降凝效果最佳;通过正交实验对低分子量聚合物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当反应温度为75℃,摩尔比为5:1、引发剂用量为1%时,反应条件最佳;通过正交实验对芥酸多烯多胺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当温度为150℃、芥酸与多乙烯多胺的摩尔比为2:1、引发剂的用量为1%时,反应条件最优;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佳降凝剂配方,将二甲苯的质量分数为88%、EVA的质量分数为8%、芥酸多烯多胺的质量分数为2%、低分子量聚合物含氟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为2%的降凝剂以1000mg/kg加入原油中,使原油凝点为14℃,降幅为22℃;通过混料设计得出了降凝剂最佳溶剂体系,当柴油的质量分数61%、苯乙酮的质量分数6%、二甲苯的质量分数24%、苯甲醇的质量分数9%时,混合溶剂对EVA的溶解性能最佳,当混合溶剂溶解质量分数为8%的EVA后,自身凝点为6℃,闪点为65℃,使产品达到海上平台的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5-06-01)
杨国强[8](2015)在《原油流动改进剂在稠油井区的应用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油田南部陡坡带泌304井区共有24口油井,近年进行了地面加原油流动改进剂低温集输的现场试验。免清蜡技术单井掺水量由原来的24 m3/d左右下降为3~6 m3/d,水量仅为原来的16.6%左右,尽管掺水温度没有下调,但是因水量的大幅降低,2座计转站由原来使用2台掺水泵,减少为1台掺水泵,加热炉的水嘴已调至最小,节约了大量的电以及天然气等能源。节约掺水泵耗电37 010 k W·h,节电率35.98%;转油站集输自耗气下降21.02×103m3,下降幅度为61.35%。(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15年03期)
钱伯章[9](2015)在《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获专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简称辽阳石化)针对俄罗斯原油炼制柴油的特点,自主研发的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制备方法于2014年11月13日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以乙烯、醋酸乙烯酯、乙烯醇为主要原料,生成一种具有降凝和降冷滤点双重功能的油溶性降凝剂,具有原料低廉易得、产品绿色环保、过程高效稳定等特点。通(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5年02期)
李妍,赵毅,段庆华,周涵[10](2015)在《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分子结构与降滤性能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方法,从反映柴油结晶过程能量变化的参数中,筛选出其中对低温流动改进剂(CFI)降滤性能影响最关键的能量参数E_(inter-CFI)和E_(ads-C18(111)),并构建了描述E_(inter-CFI)、E_(ads-C18(111))与CFI降滤性能关系的方程。用同样方法筛选了对E_(inter-CFI)和E_(ads-C18(111))影响最关键的CFI分子结构特征参数,并分别构建了CFI分子结构特征参数与E_(inter-CFI)和E_(ads-C18(111))的关系方程。通过对方程的分析,详细阐述了E_(inter-CFI)和E_(ads-C18(111))影响降滤性能的内在机制,并详述了CFI分子的关键结构因素对柴油中蜡晶的生长形貌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与降滤性能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5年01期)
流动改进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柴油分子体系中分子存在状态随温度的变化,经对比发现正构烷烃分子构象随温度降低"从弯到直"的显着变化是其在低温下容易聚集、结晶的主要原因,正构烷烃分子保持弯曲构象,有利于改善正构烷烃体系的低温流动性能。在此基础上,模拟含低温流动改进剂(CFI)的正构烷烃体系中分子存在状态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CFI分子可以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为正构烷烃分子扭转角的旋转提供足够能量,使分子保持弯曲构象,从而减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降低分子堆积的有序性和致密性。分子链可向空间多个方向伸展,分子内含有多个弯曲程度较高的结构片段,且与正构烷烃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强的CFI分子能显着促进正构烷烃分子保持弯曲构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改进剂论文参考文献
[1].石贤志.高6、高11含水原油流动改进剂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2].李妍,龙军,赵毅,周涵,黄燕民.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对柴油分子存在状态的影响[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
[3].李洋,关兴华,黄河,张文铎,张丽.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复配及降凝效果的评价[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7
[4].陈淑芬,张春兰,席满意,甘黎明,王宇飞.MMS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5].龙小柱,杜晴晴,刘静文,季栋奇,周荣星.新型爪形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制备与表征[J].石油化工.2015
[6].韩雪松.集输管道中含水易凝原油加入流动改进剂后的流动特性[D].东北石油大学.2015
[7].肖志海.原油流动改进剂的研制及其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
[8].杨国强.原油流动改进剂在稠油井区的应用试验[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5
[9].钱伯章.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获专利[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5
[10].李妍,赵毅,段庆华,周涵.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分子结构与降滤性能的关系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5